发布时间:2024-11-23 17:52:44 来源: sp20241123
稳步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充分释放新型城镇化蕴藏的巨大内需潜力,必将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和坚实支撑
随着这些年新型城镇化持续推进,我国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少县城也实现加速发展,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公共服务能力大为提升。
成绩斐然,潜力不小。当前,我国城镇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后期,但总体看仍有巨大潜力。看国内,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农业与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将撬动更多农业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向二三产业转移,为城镇化发展带来内生动力。看国外,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城镇化率在达到65%后的10余年仍将保持较快增长,2023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16%,仍有提升空间。
挖掘潜力,激发动力。前不久,国务院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部署下一阶段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的重点任务、政策措施。实施《行动计划》,将推动我国城镇化潜力不断释放、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也将促进投资、扩大消费、稳定就业,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围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接近70%”的目标,《行动计划》部署了4项行动。这些行动突出重点、聚焦关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比如,聚焦“以人为本”,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目前,受诸多因素制约,仍有1.7亿进城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尚未落户城镇。打通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助于进城农民工稳定就业、增加收入、公平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也有利于提升其消费能力、增强其消费意愿、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下一阶段,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最为关心的稳定就业、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社会保险等问题,将使更多农业转移人口愿进城、能进城,“留得住”“融得进”,从而实现在城市的长期稳定生活,稳住新型城镇化的“基本面”。
又如,聚焦“巩固提升”,实施现代化都市圈培育行动、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行动。近年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实力大幅增强。培育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现代化都市圈,有利于助力超大特大城市转变发展方式,摆脱交通拥堵、房价高企、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也有利于辐射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形成发展的协同效应。与已经处于较高发展水平的都市圈不同,潜力地区人口规模较大、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同时劳动力资源丰富、区位交通便利、有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在这些地区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将为更多农民就近实现城镇化提供“方便之选”。
再如,聚焦“补足短板”,实施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行动。城市是人民的城市,要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改造老旧小区、建设保障性住房、整治人居环境,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加强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提高城市供水、排水、燃气、供热等水平,也事关城市防灾减灾能力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城市更加宜居、韧性、智慧,城镇化成果将惠及更多更广大人民群众。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据测算,城镇化率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拉动投资需求超过1万亿元,每年可新增2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稳步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充分释放新型城镇化蕴藏的巨大内需潜力,必将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和坚实支撑。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18日 18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