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场内外,这些建议将让青少年“科学热”持续升温

发布时间:2024-12-11 23:48:44 来源: sp20241211

  用泡沫点火、用“意念”让矿泉水瓶变扁、利用特斯拉线圈自制“雷电法杖”……最近在短视频网站上,一些会“仙术”的老师引起了上百万网民的围观。不同于在黑板上讲解科学实验,这些老师的课堂很有“仪式感”,他们能用常见物品演示各种各样的有趣实验,把课堂气氛推向顶峰,并在学生们的欢呼声过后“邪魅一笑”,将背后的原理娓娓道来。

  在互联网的另一端,这些“仙界”老师有了更多的“野生”学生,有人在评论里称赞,“这个讲课方式太好了,让学生参与实验环节,学生肯定记得住,也爱上课”。也有人说,“真羡慕这个班级的孩子,如果我的孩子也能遇见这样的老师该多好”。

  孩子们喜欢什么样的科学课?如何才能让孩子们喜爱科学、立志科学?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青年网推出了“代表委员面对面”系列短视频,不少代表委员就这一话题在视频中参与了讨论。

  科普,为勇攀科技创新高峰筑牢坚实地基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关心科学教育问题。在今年全国两会“委员通道”上,他向科学老师喊话“我想对科学老师们说,不要光做习题,在黑板上讲实验,实验探究才是科学课最应该有的样子”。

  应该如何让科学课堂还原实验探究本来的样子?如何提高青少年对于科学的兴趣?2022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发展,大力发展线上科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也明确提出,以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为重点,大力开发短视频等多种形式的科普作品,实现科普内容多渠道全媒体传播。

  “我们要用孩子们能理解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做科普,这样效果才好。”以网名“不刷题的吴姥姥”被大家熟知的吴於人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拥有丰富物理教学经验的吴於人,曾担任同济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室主任、教研室主任,她凭借各种脑洞大开的道具、妙趣横生的演示和绘声绘色的讲解,走红于互联网短视频平台,成为众多青少年熟悉的“科学姥姥”。

  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吴於人这样描述科普的意义:如果说科技创新是对高峰的攀登与征服,那么科普就是为高峰筑牢更坚实的地基。“只有全民科学素养提升,人才的高地才能建立,拔尖创新人才才会更多。”同时,吴於人觉得,家长和教师的科学素养提升也尤为重要。“只有这样,家长和老师才会更加明白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模式,什么样的教育更加合理、科学,让孩子一生受益。”

  当科普视频在多个社交平台越来越受关注时,专业化不足、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也愈发凸显。专家认为,做好科普工作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在这方面,善于把科学知识讲得轻松有趣的科学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们可以最大程度保证科普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在日常工作中将科学家精神“活化”,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和向往。

  在全国政协委员、“奋斗者”号总设计师、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叶聪看来,做好科普是科学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委员通道”上,叶聪带来的一份最新成绩单振奋人心。4年来,中国首艘万米级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已累计完成230次下潜,其中深度超过万米的有25次,让32人下潜到了万米海底开展作业,持续刷新万米下潜人次的纪录。他告诉记者:“刷新世界纪录、让深潜技术世界领先,这种‘硬核’荣耀感,是我们队伍里年轻人的幸福感来源。我平时也给孩子们做很多科普的工作,向大家介绍我们的装备是怎么研制出来的、在海底是怎么工作的。希望将来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在深海的领域投入精力,获得成就。”

  科学的思维将让孩子们一生受益

  如今,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在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中担重任、挑大梁。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中公布了一组数据:北斗卫星团队核心人员平均年龄36岁,量子科学团队平均年龄35岁,中国天眼FAST研发团队平均年龄30岁。

  “为什么是他们”“我怎样才能像他们一样”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觉得,应该尽早让高校学生思考这些问题,让年轻人在实践中体会到前沿科学的魅力。“通过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鼓励学生更早地进入科学实践、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在探索实践中,培养他的志趣、能力,建立他的自信,增强他对未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任少波还表示,高校需要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及时将世界前沿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把高水平科研优势转化为高质量的育人能力。

  在青少年阶段,应该如何为孩子们创造土壤,在真实的场景中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倪闽景认为,“科学教育不是高科技教育,万物皆可研究。每一块泥土、每一朵鲜花、每一片晴朗的夜空都是我们科学探索的好机会”。

  吴於人也有着自己的想法,从事科普工作多年,她发现现在科学类的课程被更多地重视,但传授的主要还是以知识和技术为主,并没有十分有效地提升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动力,难以发掘青少年科学潜能。长期以来,她和团队积极探索中国式的科学教育模式。她不仅是在网上做趣味科普的吴姥姥,还是智勇科创实践基地顾问,致力于青少年科普科创教育事业。

  在智勇科创实践基地,初中生、高中生也可以像大学生一样做科研项目,有专属导师指导教学。基地研发了4-18岁贯通式科学教育课程和创新人才培育体系,还搭建了科创实验室,给提出不同问题的孩子空间和土壤,让他们尽情发挥才智,让孩子们在真实的场景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孩子们的课题里,“万物皆可研究”得到了生动体现。吴於人告诉记者,有一次一名高三的学生告诉她:“老师,我发现咖啡汁滴在衣服上,过了一段时间很难洗掉,污渍中间是浅的,外面有一片是深的。这是什么原因?我想研究。”还有的孩子喜欢音乐,研究乐器的发声原理;也有的孩子喜欢乒乓球,研究乒乓球的击球原理。“学会科学家的方法,培养科学家的态度和精神,这是我们的一个培养目标。”吴於人说。在她看来,孩子对科学的兴趣逐渐发展成特长,最后形成主动学习的能力,才是科创实践教育的关键点。

  在科普氛围下长大的孩子,未来不一定会从事科学相关的工作,但吴於人认为,科普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培养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拥有科学探究思维的孩子,遇到工作和生活上的其他难题,也会触类旁通,科学的思维将让孩子们一生受益。”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安俐 杨月 实习生 汤苇婷 陈涵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叶攀】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