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小时免签:如何掀起China Travel旋风

发布时间:2024-09-11 09:53:04 来源: sp20240911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王诗涵

  发于2024.7.15总第1148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今年初,歪果仁研究协会YChina的创始人高佑思启动了尘封近4年的视频摄制计划——在机场随机“抓”老外,为在中国转机的游客担任一天免费导游。

  “我们很想念外国游客来华的潮流,想最早找到第一批过来的人,真实记录他们第一时间体验到的惊喜与文化冲突。”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去年底以来入境免签政策逐渐复苏,拍摄计划也随之重启。今年1月以来,高佑思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郑州等机场接待了来自10余个不同国家的游客,完成了18次拍摄。

  据国家移民管理局数据,今年上半年,通过免签入境的外国人总计854.2万人次,同比增长1.9倍。其中,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被网友称为背后的“顶级阳谋”,成了社交媒体上最火爆的“流量密码”,捧红了一大批海外博主。

  被中国网友亲切称作“蜜雪夫妇”的英国博主Taz和Libby,在144小时免签政策的催化下,已经三刷中国:去年底,第一次用144小时免签去上海;今年初,第二次去北京;第三次,正式办理旅游签,在4—6月游历了成都、新疆、西安、重庆、张家界、广州和深圳。

  Taz和Libby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每一次旅行都加深了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尽管还没有确定时间,他们已计划今年回到中国,开启4.0之行。

  不断扩容的免签朋友圈,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向中国的旅游系统抛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怎样能将初次来华的游客们,转化为越来越多的“蜜雪夫妇”?

  144小时,旅行冒险“体验卡”

  7月5日一早,来自英国的游客Alex降落至北京大兴机场,计划中转后前往中国香港参加朋友的婚礼。这是他第一次来中国,在朋友的推荐下,他选择办理144小时落地免签,开展为期5天的旅行。

  “平时我不太有机会能来到世界的另一边,所以我想,这次先去紫禁城和长城逛一逛,一定会非常有趣。”Alex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因为落地后才能确认手续,出发前他有些紧张和担心。

  在大兴机场设置的独立144小时临时入境许可申请区域,Alex填写完临时入境外国人入境卡,前往相关窗口接受审核后,便能获得临时入境许可签发。

  飞常准App显示,当天,大兴机场共有34个进港国际航班;在上海浦东、广州白云、北京首都机场,则分别有232个、117个和93个。据大兴机场边检站数据,今年以来已累计为2.6万余名外国人签发过境临时入境许可,其中签发京津冀144小时过境临时入境许可1.6万人,较去年同期增长20倍。

  大兴机场边检站边防检查处副处长李思雨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目前,机场口岸日均申请144小时免签的外国人约100名,高峰时期每日达200人。“今年3—4月迎来高峰,最多时会出现一个航班30名游客集中申请的情况,为此我们划定了专用候检区,增设叫号机和等待座椅。同时也拍摄了一则英语指南视频发布在外媒,解释办理流程。”

  去年以来,我国先后对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15个国家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新增与新加坡、泰国等7个国家互免签证。自去年11月以来,位于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8个对外开放口岸,已对54个国家人员实施了72/144小时免签政策。

  “144小时属于中间型政策,具有免签的色彩,但又有限制,能够对已有的免签政策进行补充。主要服务于中转型游客,以增加他们在停留时间内旅游、认识中国的可能性。”中国旅游研究院入境旅游研究主管刘祥艳博士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当前,中国重要的、消费能力较好的客源市场已享受免签政策,144小时政策对没有免签的美英等客源市场还有可发挥作用的空间。

  “过境免签有效有4个条件:有效护照,飞往第三国(地区)的机票(不能在国内转机),填好入境卡,务必遵守停留范围的规定。”6月底,刚结束了初次144小时体验的韩国游客高准皓,在小红书兴奋地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因为忙于工作和考试,来不及办理旅游签的他,决定在爱丁堡至首尔的途中,在上海完成中转旅游。“6天时间探索2座城市还是很够用的,但感觉一下子就过去了,我很享受,也很舍不得离开。”高准皓提前下载了中国常用互联网软件,在上海和杭州打卡了静安寺、外滩、西湖、灵隐寺等景点,吃上了火烧云餐厅,收获了网友“攻略做得真不错”的一致肯定。

  甚至,有几十位外国网友在他的评论区晒出航班,留言向他请教:“请问我这样去可以吗?”只体验了一次中国游的高准皓,俨然已变成了贴心的“客服”。

  “第一次来中国很适合用144小时免签政策,第二次就可以正式用旅游签了!”他向《中国新闻周刊》感叹,“中国太大了,只去一次感觉像没去过一样,我要突破地理限制,探索其他更壮阔的地方。”

  “中国太大了”,也让一些外国游客遭遇了“小麻烦”。同在6月通过144小时免签政策找朋友游玩的日本游客建治,就在出发前经历了一波三折:他从冲绳出发,原计划从北京直飞第三地的航班突遇取消后,改签至上海转机来北京,但这并不符合144小时政策规定,只得再度改签,从东京转机来北京。

  “我们在签发时会确认游客的酒店预订情况和行程,提示他不能离开京津冀区域。在日常工作中,也会碰到部分游客因超出停留期限和区域而面临行政处罚的情况。”李思雨解释。

  多位受访博主、导游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尤其对于初次来华的外国游客,大多数人对中国的地理认知极其有限,甚至不清楚景点的分布状况,分不清许多城市,因而在理解144小时政策的“设计”时,也感到吃力。

  “许多国际游客很可能会因为理解不全面,由于出、入境城市超出活动区域范围被滞留机场,从而产生失望情绪和不满意。”刘祥艳表示,此外,具有高密度国际航班的机场也有限,以京津冀为例,尽管天津、石家庄的机场也在适用口岸之列,但航班数量决定了实际情况仍以“北京来,北京走”居多。

  从优化政策的角度,刘祥艳建议,应使政策表述更为清晰且易于理解和传播,或是根据实际情况将出入境口岸限定于几大特定机场,或是加快打通各区域之间的不互通的政策限制。

  过境免签政策已有了11年历史。2013年,上海、杭州、南京陆续获批实施72小时免签政策,后于2016年进一步延长至144小时。“政策推出了这么多年,今年在互联网流量的推动下好不容易出名了,如果相应的落地没有跟上,岂非可惜?”她感叹道。

  能否成功“种草”?

  面对这轮新客,如何能在他们心中“种草”中国旅行,从政府到旅行机构,都在想招儿。

  从年初“接老外旅游”的高佑思发现,除了国际航班增多,3月以来,机场还出现了新的服务柜台,如银联、支付宝、携程等站点,以及境外来宾支付服务中心等。“不过,目前中转的游客还是以留学生、商人和旅游达人居多。”高佑思表示,“抓人”仍有难度。

  外国人成为“新客”的第一步,都是要解决中国的手机支付、互联网使用等基础问题。“How was your first day in China(你在中国的第一天怎么样)?”已成为外国游客间的流行问候语。

  4月的一个凌晨,喜欢周游世界的法国游客Sylvie落地北京,计划开展7日旅行。次日一早,她却又折返到机场咨询台。原因在于,她原计划到酒店购买本地SIM卡,到了却发现只能在机场购买,只好度过了没有网络、借助酒店WIFI也无法使用手机应用的一夜。

  Sylvie被高佑思发现时,正在通过翻译软件尝试沟通,而当时柜台的服务人员并不会说英语。介入完成翻译后,高佑思感到疑惑:“这是离出口最近的服务外国游客的柜台,为什么工作人员却不会说英语?”

  “2019年时这种问题已然存在,我们也一直呼吁改善外语环境,但至今也仍然欠缺。”刘祥艳指出,尤其对于北上广三大入境口岸城市,基于国际航空港的定位,应提升国际化服务、信息服务的水平与能力;各机场在奥运会、亚运会、广交会等赛事期间,会阶段性增强相关服务,随着未来入境游的进一步发展,可考虑将其转为常态化。

  “旅游的时候会遇到很多碰撞、不适应甚至不愉快,但这正是奇妙之处。有时候‘不适应’才是旅游的意义,许多外国人来旅游也不只是单纯为了方便和顺利。”高佑思坦言,外国人适应中国的生活方式往往需要一周的时间。

  游客适应得越快,意味着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探索旅途。他认为,“当下更需要被解决的问题是,如果没有任何本地朋友的接待,如何能让选择自由行的外国游客,在一天内快速学会二维码支付、国内软件使用、地图使用等”。

  对于这些初次来中国体验的“小白”,解决他们的痛点,也意味着新增的市场机会。已有旅游集团开始“试水”,与当地文旅局、机场和航空公司合作,推出标准化的免费旅游产品。

  携程集团海外市场总监张成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参照世界范围内其他较为知名的中转地为短途过境游客提供的服务,例如新加坡樟宜机场、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机场,4月中旬,携程国际版Trip.com在上海浦东机场设置了站点,向转机游客推出“免费半日游”的产品,包括免费机场接送、24小时移动上网服务、外文导游,以及3条主题线路。

  “目前绝大多数的中转游客,都源自从欧洲出发,经上海中转,前往新马泰等东南亚旅行热门国家的长途飞行路线,具有10—20小时的转机时间。”项目刚推出的时候,张成杰每天都会亲自跟团听取反馈。他表示,产品策划的初衷在于要让游客“种草”,“因此,外滩、豫园等经典地点必不可少,这样才能让游客有兴趣走出机场,信任我们”。

  还有不少城市,想要分上这块“蛋糕”,或进一步抱团。6月,河南郑州官宣将推进144小时免签政策落地。3月,安徽也公开表示要加快推动外国人这项政策落地执行,与沪苏浙联动实施。此前均为独立口岸的四川和重庆,则在4月表示将联动实施144小时政策。

  安徽省文旅厅对外交流与合作处副处长尤业凤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当地已于6月底基本完成了文旅场景外卡POS机和ATM/兑换点的部署工作。“政策落地后,对我们服务接待境外游客的能力,包括旅游产品研发、服务接待、政策扶持等都提出考验。”

  “对于想进入144小时免签活动圈的城市,尽管作为直飞目的地的吸引力、航线支撑能力受限,但可以将北上广三大口岸城市作为入境游客集散分流地,在距离自身更近的入境口岸,想办法‘抓住’游客。相比于面向海外做营销推广,或许是更节约成本、更高效的方法。”刘祥艳建议。

  China Travel,新的流量密码

  144小时免签政策推行十余年,“一朝天下知”,离不开海内外社媒的流量推动。

  “免签政策最成功的一大变化,我认为是吸引了来自各国的视频博主,他们通过自己的流量窗口展现出第一次来到中国的感受,直接促进了他人想来中国的意愿,也帮助中国打开了窗口。”同为“洋网红”博主的高佑思说。

  在青岛生活的曲晴,感受到了这种新变化:除了总能在海边看到欧美人和韩国人,5月以来,她的手机也开始被外国人霸屏。“自从点开了第一个外国旅游博主的视频,我开始主动订阅,平台也一直推荐,结果一直看到现在。”她最喜欢看的是情侣博主“Lulu妹在多伦多”,在小红书更新加拿大男友被中国美食喂胖的日常。

  “不明白为什么,一些普通的小吃,哪怕是一个街边的炒土豆,看他们吃就能吃出很香的感觉。”曲晴感叹,她最喜欢看外国博主在上海、西安的游记,让她感到平和、快乐和一些小自豪,“虽然在上海,他们可能都是去南京西路、豫园、外滩,吃小笼包也都会被烫到,但不同国家的博主有着不同的感受和表达。我会想:我们习以为常的旅游景点,原来有这么好玩吗?”

  《中国新闻周刊》追踪了21位粉丝数超过1万的Youtube博主,截至7月4日,他们在近4个月总计发表了168个以China Travel为主题的长视频内容,其中有10位博主的粉丝数超过10万,有7位博主发表了超10个视频。

  从单个视频所涉旅游地看,上海、北京分别出现38次和37次,成都出现21次,深圳、重庆和广州均出现超15次,还有新疆、西安、张家界、云南、桂林、杭州等地。

  粉丝数高达97.4万的澳大利亚博主,运营着账号“josie lifts things”。今年2月,她发布了一个长达两个半小时的视频,记录了去年底在上海—北京—香港-澳门的旅行;6月,她又回到中国,从广州开始,开启为期5周的旅行。“去年我只游览了两个最大的城市,在现金付款、提前预订景点门票方面都遇到困难,这次,我要来解决这些问题。”她说。

  还有许多全球旅行博主因个人特色而受到欢迎。加拿大博主KSquared在上海探访了商贸市场、地铁、星巴克、理发店等,更令网友赞叹的是,他认真参访、记录了中共一大会址;英国博主Jack Aynsley Travel,以“在北京胡同和大爷学了一下午喝酒”“坐了34小时绿皮火车去新疆”等标签而出名。

  最“高产”的博主,则有被中国网友称为“蜜雪夫妇”的来自英国的Sun Kissed Bucket List,还有来自爱尔兰的“盖浇饭夫妇”Two Mad Explorers,分别在近4月发布了28和22个视频。

  “洋网红”视频的受众认知主要基于三类符号:一是语言文字,即博主说中文产生的有趣互动;二是美食;三是现代化,即博主发现的与西方刻板印象相异的符号,如手机支付、城市建设、中国品牌等。这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团队在论文中的总结。

  168个视频中,有24个视频完全以美食为主题,12个完全以高铁、火车乘坐体验为主题,甚至有3个视频就“逛超市”拍摄了整集。

  以“美国人第一次来中国,完全出乎我们意料”为标题,美国博主Sammy and Tommy的一个视频收获了96.7万播放量,近6000条评论。一位法国博主Sabirna留言道:“我今天一直在看各种中国视频博客,因为我很想去中国旅游,现在躺在床上睡不着。”

  至少有35条视频的评论超过了1000条。除了粉丝基数影响,其“流量密码”还在于,博主往往直接在标题、导语和视频开头强调实际旅行观察与西方刻板印象间的不同,例如“我们震惊地抵达中国,一切都是谎言”“他们不想让你看到的中国新疆”“西方媒体就中国的安全问题撒谎了?”……

  与China Travel长视频共振的,还有“city不city”“好city啊”在短视频领域的火爆。7月4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甚至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这一现象。这一热梗的创作者、在上海生活多年的美国博主保保熊Paul看到后感叹,“这太不可思议”。

  “真的没想到会受到这么多人的喜欢,甚至许多不会中文的外国网友也觉得很好玩。”Paul告诉《中国新闻周刊》,“city不city”的灵感诞生于热词citywalk,“我一直都觉得中国人对city的发音很可爱;另外,在上海,大家也喜欢在商务场景中用英文单词代替部分中文,是一种特别的风格;在美国的影视剧里,也有一种特别享受城市生活的表达,例如下班后开心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呈现出一种搞笑的感觉。”

  6月,Paul接待了来中国旅行的妹妹,有朋友鼓励他用city一词拍摄视频,呈现和“洋气”一样的音调节奏,“然后就爆发了”。

  截至7月6日,TikTok平台数据显示,#chinatravel、#chinatrip的视频作品分别有4.1万个和1.3万个;在抖音平台,#chinatravel话题已达1.9亿次播放。

  如何更好抓住风口

  “中国开放了免签,意味着为更多人提供了环游全国的机会,能够体验文化、与当地人交流、享受食物,它有助于消除人们多年以来的偏见。在西方,很多人并没有以积极的方式看待中国。”6月26日,在“蜜雪夫妇”的一则总结视频中,Taz说道。

  “过去几年的旅行经历教会我们的是,抱以开阔的态度,建立自己的理解,而不被轻易地引导。每个地方都不是完美的,这并不是指要对缺点视而不见。”Libby则表示。

  在深圳街头,他们遇见了几位中国粉丝,大家一起拥抱、合影。“在线上,他们的评论总能特别棒地帮助我们计划旅程,线下遇到他们就更酷了,能够听到他们说喜欢我们的内容,看到他们的笑容。”Taz和Libby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们相信视频也已经对有兴趣来中国旅游的西方粉丝产生影响。

  “对我们来说一个很大的文化冲击是,中国内部存在完全不同的现实,可能与西方世界的认知非常脱节。”Two Mad Explorers 中的博主Luke以“安全”为例表示,西方媒体经常将中国表述为对外国人来说非常不安全的国家,但在重庆的一家理发店落下手机的经历令他难忘,“半小时后我才回去找,发现手机就放在原地。但在我的老家,可能2分钟后就会不见。”

  “我平时听到外国游客对中国最高的评价,依次有安全、互联网便利、环境干净、人民很友好、性价比很高等。”在上海组织city bike(城市骑行)项目的导游刘礼超说。

  “作为官方话语体系的‘缓冲器’,民间话语对于政治、经济领域敏感、关键的话题能够起到‘软化’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杨奇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旅游包含吃喝住行等普适性体验,能够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呈现直观真实的表达。

  这与导游们的想法不谋而合:最关键的仍然是为外国游客带去真实、真诚的体验,探索本地的生活方式。

  高佑思策划一日游时,首先会尊重和满足游客的三个核心愿望,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地让对方感受中国文化:首先带上中国朋友陪同,迅速增进对方与中国本地人的接触,并通过帮他解决交通、支付的问题,使其放松下来;其次,通过对景区的历史科普,帮助对方建立对中国文化的实际感受;接着推介美食,品尝中国味道;最后,源自中国送礼的传统,为客人准备文化礼物。“如果他渴望了解更多,后面一定会回来继续旅游。”他说。

  不过,令川渝地区导游康赫略感“遗憾”的,是看到许多视频中的海外博主没有地陪,其景点体验缺乏对中国文化的沟通与了解,尝到的“美食”仍然是商业步行街上的小吃,或者是有出海影响力的品牌。“我会尽力避免带游客去过于‘刻板印象’、千篇一律的地方,一些现代性、年轻化的商场文化可能更受好评。”

  海外社交媒体的“流量密码”,也正与线下的旅游体验互相塑造。“今年最明显的是游客总会询问重庆的李子坝,想去穿楼而过的轻轨打卡。他们想要尝试兔头,老外原本是不喜欢吃内脏和头的,可能在TikTok的推荐下尝试了。”四川导游张倩说。刘礼超也发现,除了景点购物,外国游客对逛公园和弄堂也有着浓厚兴趣,例如上海的人民广场相亲角。

  采耳、按摩等中式养生馆也成为体验热潮。但流量密码具有不确定性。“无论国内或国际的流量,底层的逻辑都是一样的,很难预期什么样的视频会火。”刘祥艳评价。

  在尝到了“自发流量”甜头的服务商看来,提升服务质量之外,推动有效宣传是关键。作为入境游“新手村”的最热景点,上海豫园去年在法国举办了首个出海灯会。豫园股份副总裁胡俊杰表示,出海的信心,正源自此前因开放前来的海外游客的自发传播。“文化交流不能是很硬的推广,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真实的交流,让游客发自内心地喜欢,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国故事,得到世界的认可。”

  如今,144小时免签政策的“流量密码”属性已被发掘。大部分的旅游从业者都在思考的是,如何将这一获取新客的手段,变成真正的“旅游密码”。

  张成杰发现,客人回国后会自发分享在海外社交媒体帮忙宣传携程“免费半日游”项目。“但目前最大的瓶颈在于,获客主要来自旅行社、自媒体等间接渠道,较难直接接触到144小时免签政策新增的客群。”他表示,目前已在接洽更多机场的项目落地,希望能获得更多支持。

  刘祥艳建议,拿到流量密码只是第一步,下一步应该形成“组合拳”:公安、外交部门要优化政策设计;机场、航司和海关积极参与信息传递,便利化地面申请服务;市场主体在京津冀、江浙沪等地区内部推出强体验性的碎片化旅游产品。“抓住风口,通过内容的‘反差性’增进海外民众对144小时免签政策的理解。”

  《中国新闻周刊》2024年第26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编辑:王超】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