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士莪:为国“听海” “一站到底”

发布时间:2025-01-09 04:58:58 来源: sp20250109

原标题:【人民需要这样的教育家⑥】杨士莪:为国“听海” “一站到底”

“只要是国家、社会需要的,就是值得干的。”2022年9月,“90后”院士杨士莪为00后新生上课的视频刷屏朋友圈。

课堂上,91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杨士莪深情讲述,用饱含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人生经历,引导青年学子投身国防建设。

水声学科,对国家安全有着特殊重要性——在海水中,只有声波能远距离传播,人类所有“下五洋捉鳖”的梦想,几乎都要依托水声科学的发展来实现。作为我国水声工程奠基人之一、全国最早的水声领域研究专家之一,杨士莪参与研制水声定位系统,并完成一系列长基线、短基线和超短基线水声定位系统,为中国水声学科建设、制定水声发展规划作出了贡献,为我国万里海疆装上“耳朵”和“眼睛”,筑牢“水下国门”。

令人痛惜的是,2024年3月19日,杨士莪溘然长逝。这位一心致力提携后学、为国听海一生的大先生走了。

无论是在科研前线还是三尺讲台,无论是青春岁月还是耄耋之年,他都以坚定挺拔的“站”姿,坚守内心最笃定的热爱与选择,被学生们亲切称为“一站到底”院士。

他的科研道路,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选择研究方向的标准只有一个——让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的祖国底气十足地“站起来”。

这种强烈的爱国心源自他的童年经历。杨士莪生于1931年,彼时的中国遍地战火,他和家人流离失所,饥寒交迫地辗转河南、天津、北京、重庆等地,一颗强国梦的种子在心灵深处生根发芽。1947年,他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之际,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听说刚成立的大连第一海军学校物理教师紧缺,他报名参军,入校任教。1952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前身)筹建,他又奉调北上。1957年,他被派往苏联,改行学习国家亟需的水声学科。短短七年间,从普通物理到天文测量再到海道测量,杨士莪几易专业,都是为了祖国需要。

在苏联学习期间,杨士莪发现有两个关键技术实验室对外国人大门紧闭。

“真正尖端的东西,你想从国外学,从国外买,是做不到的。”杨士莪立下志向:为国攻关,自己干!于是,回国后,杨士莪便在哈军工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理工结合、为国防建设服务的综合性水声工程专业。如今,哈尔滨工程大学已成为国家水声事业发展的人才库、专家库和水声技术基础研究中心,我国水声行业60%以上专业技术人员、70%以上高级专家,都从这里走出。

杨士莪对我国水声事业的贡献,远不止于此。在制定我国水声发展规划、确定水声学科研究方向、指导我国重大水声科研和工程项目中,他都起了核心作用。作为中国水声定位方法最早的提出者和技术决策者,杨士莪为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定位系统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中国水动力噪声研究先行者之一,他主持设计建造我国首个针对声学研究的“重力式低噪声水洞”,解决了国际上悬而未决的难题;作为我国首次南海水声科学综合考察队队长和首席科学家,他带领团队筹划、奔波十年整,终于推动科考成功进行,迈出了中国水声界从浅海走向深海的第一步……

退休后,杨士莪依然脚步不停。90岁高龄的他还参与了两次科学考察。

各种荣誉和头衔纷至沓来。杨士莪却常常缺席颁奖活动——当领奖与频繁的海上实验、学术会议冲突时,他总是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与其站上领奖台,不如让我站上讲台,好好地给学生们上课,给他们解惑。”

的确,杨士莪不仅在科研领域“站”得坚定,更在育人岗位上“站”得执着。

虽然常年忙于科研,但杨士莪从不放松教学。遇到重要科研任务需要外出,他便调整上课时间,回来后,第一时间给学生补上。

“我很幸运,年轻时遇到许多好老师。我深知良师对于人的重要性,所以更要教好青年们。”耄耋之年,杨士莪仍承担着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诸多教学工作,每一堂课,他都精心准备,并且坚持站着为大家授课。学生们看着心疼,为他搬来椅子,但每次他都笑着挪开:“从我开始做老师起,就习惯站着讲。这样多好!我讲得自在,大家看得真切。”

“上先生的课须臾不敢偷懒。”哈工程水声工程学院教授朴胜春说。他读研究生时一直跟着杨士莪学习,先生讲课时的认真严谨,对他影响至深。“研一时,先生开设了‘水声传播原理’课程,这个研究方向的学生只有我一人,但是每堂课先生都工工整整地板书,写满整块黑板,几十个学时的课程从头到尾下来,从未偷工减料。”

“先生不仅上课认真,做科研试验更是一丝不苟。”哈工程水声工程学院教授李秀坤第一次跟随杨士莪去做外场实验,便刷新了自己的认知,“原想着作为项目负责人,先生应该坐镇指挥就可以了,没承想,从试验设备装配情况到现场基阵布阵位置,再到海洋水文条件监测,先生都亲临一线,详细过问、现场解决。”

“科研上玩不了花招,你糊弄它,它就糊弄你。只有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干成的事才是实实在在的。”在杨士莪的严格要求下,团队每次试验前都做足功课,海试时几乎从未因准备工作不足出现过问题。

“先生不仅教我们做学问,让我们在研究上‘站得住’;还教我们做人,让我们一生‘站得直’。”哈工程水声工程学院副院长张海刚第一次拜见先生就“惨遭批评”,“第一次去先生家,没听师兄的劝,出于礼貌,拎了一袋苹果。原本笑眯眯的先生顿时脸一板:‘我早就定了规矩,不许学生送礼。就算是出于好心,也不能助长歪风!’我只好乖乖地把苹果拎了回去。”在水声工程学院,不让学生花一分钱的传统延续至今。

以俭养德、恬淡似水。杨士莪生活简朴,一件旧夹克、一块旧手表、一辆旧自行车常年相伴。出差坐飞机,都是买票价较低的红眼航班,出海做实验,也尽量租借便宜实用的民船,“我们国家处处需要钱,把科研经费省下来,用在刀刃上”。但他对学生却十分慷慨,先后向家乡的南阳理工学院、母校南开中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捐出300万元设立教育基金。

作为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杨士莪累计培养了110多名硕士、博士。2022年,杨士莪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荣誉称号。

“烨烨其士,护千桅篷帆守镇疆海;菁菁者莪,开一派学问听寻水声。”斯人已逝,但其开创的水声事业和坚守的铸魂育人精神,犹如茫茫大海上高耸的灯塔,指引着济济后来者,共同守护祖国的辽阔海疆……

(记者 张士英)

(责编:李昉、李依环)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