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圈发展规划》印发 构建“一核两极四轴”格局

发布时间:2024-11-22 03:28:08 来源: sp20241122

  《广州都市圈发展规划》印发 含广佛全域及肇庆、清远中心城区

  构建“一核两极四轴”格局

  “提质健体”的广州都市圈,到底是个什么“圈”?《广州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昨日发布,用近4万字给出了答案。根据《规划》,广州都市圈范围包括广州市、佛山市全域,肇庆市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区、四会市,清远市清城区、清新区、佛冈县,土地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2022年常住人口约3257万人。规划有关任务举措涉及清远英德市和云浮、韶关部分地区。《规划》提出了广州都市圈要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主引擎、全国高质量同城化示范区、全国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典范区的发展定位,明确了构建“一核两极四轴”的空间布局,一核即广佛核心区,两极即肇庆、清远城区,四轴即广佛肇发展轴、广清发展轴、与深圳都市圈联动发展轴和与珠江口西岸都市圈联动发展轴。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申卉

  “圈”有 多大

  包括广州市、佛山市全域,肇庆市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区、四会市,清远市清城区、清新区、佛冈县

  土地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

  2022年常住人口约3257万人

  如何建设

  构建“一核两极四轴”

  “一核”——广佛核心区

  “两极”——肇庆和清远城区

  “四轴”——广佛肇发展轴、广清发展轴、与深圳都市圈联动发展轴和与珠江口西岸都市圈联动发展轴

  八大重点任务

  一是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

  二是共促创新驱动发展。

  三是协作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四是携手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五是共建共享宜居都市圈。

  六是打造生态美丽都市圈。

  七是构筑区域合作开放新格局。

  八是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一个实力强劲的“圈”

  广州都市圈去年经济密度约2亿元/平方公里

  之所以选择广州都市圈培育形成现代化都市圈,是因为广州都市圈在区位条件、经济体量、发展空间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发展基础良好。以经济基础为例,广州都市圈经济总量、常住人口数量、经济发展质量均位居国内都市圈前列。2022年都市圈GDP约4.46万亿元,人均GDP约13.7万元,经济密度约2亿元/平方公里;都市圈各市产业各具特色、优势互补、梯度明显,在汽车、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农业、旅游等领域产业链、价值链关联度较高,合作潜力巨大。在合作基础方面,广州都市圈内已印发实施广佛全域同城化、广清一体化等一系列规划文件。

  值得一提的是,广佛作为核心区,一直以来都有着扎实的合作基础,这也是全国都市圈建设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双万亿”城市在同一个都市圈的案例。此外,京广高铁、贵广高铁、南广高铁、广佛肇城际、广清城际等一批重大互联互通项目也建成通车。

  正是基于都市圈内各城市独有的优势,《规划》提出要强化比较优势,纵深拓展经济发展空间。《规划》提出强化城市功能互补、产业协调布局和公共服务共享,在深化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通过轴带辐射,不断增强都市圈与广西、贵州、云南乃至东南亚的互动发展,与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区域战略的协同联动,纵深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一个雄心勃勃的“圈”

  到2030年,广州都市圈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广州都市圈的发展定位是什么?《规划》明确提出要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主引擎、全国高质量同城化示范区、全国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典范区。

  对于发展目标,《规划》提出,到2030年,广州都市圈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一体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形成空间结构清晰、城市功能互补、要素流动有序、产业分工协调、交通往来顺畅、公共服务均衡、环境和谐宜居的现代化都市圈。具体看来,要实现同城化格局持续优化、枢纽功能更加巩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更加成熟、一体化发展机制更加完善。发展目标还设定了一系列数据指标,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88%,中心城区实现1小时乃至更短时间通达。

  展望2035年,广州都市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大幅增强,发展格局成熟稳定、统一市场全面形成、产业协同融合发展、基础设施对接成网、公共服务基本均等、生态环境优美宜居,成为全国领先、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与深圳都市圈和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深度融合,携手建成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

  一个开放发展的“圈”

  探索破解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根据《规划》,广州都市圈要形成以广州为中心,以广佛核心区为引领,以肇庆、清远中心城区为发展极,依托主要交通廊道,构建“一核两极四轴”的都市圈总体发展格局,深化与深圳都市圈和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的合作联动,形成核心引领、轴带支撑的都市圈发展格局。

  “一核”为广佛核心区,广州和佛山,除了强化各自城市的功能定位,还要以推进广佛全域同城化为引领,共建国际化都会区,实现两市全面深度融合,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区和全国同城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带动都市圈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两极”为肇庆和清远城区,明确提出推进肇庆、清远中心城区适度扩容提质,强化与广佛核心区硬软件联通共享,积极承接广佛优质资源要素外溢和非核心功能疏解,加快完善居住、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增强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逐步打造都市圈新动力源和增长极。

  “四轴”当中,广州都市圈内部分别形成了一条向西延伸的横轴和向北延伸的纵轴,两条轴线在广州实现交汇。广佛肇发展轴,以广州为龙头,向西依托南广高铁、贵广高铁等,联通广州、佛山、肇庆都市区以及云浮都市区,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重点产业,不断强化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协作。广清发展轴,以广州为起点,向北依托京广高铁、广清城际及北江黄金水道,联通广州、清远都市区以及韶关都市区,深入推进广清一体化,支持清远等地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支持清远发展先进制造业。

  “广州都市圈地跨珠三角地区和北部生态发展区。”谈及《规划》的亮点,广州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市大湾区办主任李海洲表示,《规划》强调探索不同功能区域的协调发展实现路径,进一步强化广佛全域同城化,拓展大湾区广佛极点腹地,提升广佛极点能级,并联动肇庆更加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强化与清远都市区等环珠三角地区的互动合作,推动以广佛肇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和以清远等为代表的北部生态发展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从而为破解广东省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作出探索和试验。

  如果说广佛肇发展轴和广清发展轴重点在于探索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那么圈外的两条轴——广州都市圈要与深圳都市圈、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形成联动发展轴,意义在于为粤港澳大湾区建成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提供重要支撑,从中也可以看出广州都市圈,要打造一个开放发展的“圈”。

  如何实现联动发展?看深圳,除了常常提到的广深双城联动、广州南沙和深圳前海联动,推进广深惠智能网联汽车、广深佛莞智能装备等产业集群建设,还提出要沿东江和狮子洋推进广州东部中心与东莞水乡地区深度融合。看珠江口西岸,《规划》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珠江口两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共建环珠江口黄金内湾。再向远延伸,要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进一步扩大开放水平,深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在更大范围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和效率,构建全方位区域合作开放新格局。

  广州都市圈准备怎么干?

  都市圈各中心城区实现1小时通达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申卉

  近4万字的《规划》,为广州都市圈谋划了怎样的发展蓝图?为此,《规划》围绕基础设施、创新驱动、产业协作、营商环境、民生共建等领域的重点任务进行了部署。当中,不仅有基础设施、科技产业的规划,同时也释放出许多民生利好,让“广州都市圈”点亮市民的美好生活。

  研究建设广州至深圳高铁新通道

  基础设施的一体化是广州都市圈建设的重要基础。《规划》提出,要构建高效便捷的轨道上都市圈,建设广佛核心强辐射肇庆清远乃至周边地区的高速铁路通道,实现都市圈各中心城区之间1小时通达。

  在线路与枢纽的建设中,提出建成广州白云站,高水平改造广州站、广州东站,新建广州至广州南联络线、广州至广州东三四线、广州东至新塘五六线,加强广州、广州东、广州南、广州白云、佛山西五大主枢纽之间互联互通,形成“十字+环+放射”状枢纽网络形态,同时研究建设广州至深圳高铁新通道,规划建设广湛高铁佛山站。

  《规划》提出,构建以广州为中心的城市轨道网络,落实广佛地铁18条衔接通道,实现“一票通、一座城”。大力发展市域(郊)铁路,因地制宜采取公交化运营,与城市公共交通做好融合衔接,优先利用既有资源开行市域(郊)列车,新建市域(郊)铁路配套动车所、客运站等基础设施。

  信息基础设施方面,《规划》也明确广州都市圈将是一个新型智慧都市圈,将探索联合建立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等。都市圈的建设也释放出与市民息息相关的各种利好,如提出将探索取消都市圈内固定电话长途费,推动通信业务异地办理和资费统一,持续推进网络提速降费。

  探索跨区域中小学学校共建

  《规划》在营商环境、民生、生态等方面同样亮点颇多。例如提出探索推动都市圈内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建立城镇教育、就业创业等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推动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

  人才方面,完善科技人才跨区域流动和联合培养机制,鼓励广佛专业技术人才在肇庆、清远等地区就业创业和兼业。教育方面,统筹城市交界地区中小学资源布局,探索跨区域中小学学校共建。医疗方面,扩大广州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在都市圈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推动广州优质医疗资源向都市圈内其他城市辐射延伸,支持三级医院扩大医疗服务供给,推进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肇庆医院等跨区域医院建设。

  社会保障方面,加强都市圈异地居住退休人员养老保险信息共享。扩大都市圈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联网定点医疗机构数量。深入推进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

  值得一提的是,《规划》还提出要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到2027年,新能源汽车占全部公共汽车、出租汽车比重达到100%;到2030年,城市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5%。到2025年基本实现都市圈内城市建成区污水“零直排”。

  联动“圈内城” 广交“圈外友” 共建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圈

  广州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市大湾区办主任李海洲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申卉 通讯员穗发宣

  《广州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了广州都市圈要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主引擎、全国高质量同城化示范区、全国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典范区的发展定位。对于广州都市圈而言,下一步主要任务是什么?又将如何与“圈内”“圈外”城市实现互动合作,推动都市圈融合发展?

  广州日报:《规划》在什么背景下编制出台,有什么重大意义?

  李海洲: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三省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时强调,要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加强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合作。2019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提出“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圈,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和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印发的《“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均将广州都市圈纳入国家培育的重点都市圈。2019年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广东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若干措施》提出“科学制定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都市圈发展规划”。广州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广州市“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均以专门章节提出“共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广州都市圈”的工作任务。

  从中央到地方规划“路线图”,可以看出,广州都市圈的建设意义重大。编制广州都市圈规划,有利于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和佛山先进装备制造业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构建珠三角地区与北部生态发展区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合作共赢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有利于广州市疏解转移与国家中心城市定位不符的功能和产业,不断强化创新能力、文化软实力、国际竞争力和门户城市功能,巩固提升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地位;有利于加快推进广佛全域同城化和广清一体化发展,促进广州、佛山超大特大城市与周边城市(镇)同城化发展,拓展发展空间,进一步提升广佛核心功能和竞争力,有效应对功能过度集中、人口过度集聚、大城市病加剧等问题;有利于肇庆进一步提升都市区发展水平,清远、云浮、韶关市在建设北部生态发展区、实现绿色发展的前提下,激发发展的内生动力,更好更快融入珠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获得更加开放的经济合作空间与平台。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广东视察,赋予广东、广州新的使命任务,《规划》的出台对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具有积极意义。我们将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312”思路举措,充分发挥好“排头兵、领头羊、火车头”的作用,联同都市圈相关城市,切实推动《规划》落实落细。

  广州日报:广州是如何与“圈内”城市合作,尤其是广佛作为核心区,如何发挥“广佛极点”的引领作用?又是如何与其他都市圈核心城市合作互动,推动都市圈融合发展?

  李海洲:广州、佛山作为广州都市圈的核心区,一直以来都有着很好的合作基础,并提出“全域同城化”的目标。这也是全国都市圈建设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双万亿”城市在同一个都市圈的案例。以推进广佛全域同城化为引领,共建国际化都会区,实现两市全面深度融合,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区和全国同城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带动都市圈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而从与“圈外”城市的合作看,与深圳都市圈合作方面,持续深化广深“双城联动”,形成两地战略科技力量有效联动。如,南沙科学城和深圳光明科学城共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超算广州中心在深圳布局建设分中心。已建成广深铁路、广深港高铁、穗莞深城际等铁路通道和广深高速、广深沿江高速、珠三角环线高速(广深段)等公路通道,首条广深水上高速客运航线(往返南沙客运港和深圳机场码头)开通运营,“1小时”交通圈已形成,乘坐广深港高铁实现30分钟互达。与珠江东岸的东莞、惠州合作,与汕潮揭都市圈合作方面,同样成效显著。

  下一步,与深圳都市圈联动发展轴方向,依托广深港高铁、广汕高铁、广深铁路等,深入推进广深双城联动。推动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重大战略性平台和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联动发展。沿东江和狮子洋推进广州东部中心与东莞水乡地区深度融合。与珠江口西岸都市圈联动发展轴方向,依托广珠城际、广珠铁路、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等,深入推进珠江口两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共建环珠江口黄金内湾。推动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重大战略性平台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联动发展。加强南沙科学城与佛山三龙湾地区、中山翠亨新区、珠海高新区等重大创新平台对接,协同发展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推动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建设。 【编辑:刘欢】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