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花开二十年 一出昆曲“还魂记”

发布时间:2025-01-02 22:32:59 来源: sp20250102

  从2004年起,白先勇带着青春版《牡丹亭》走南闯北。近日,青春版《牡丹亭》20周年庆演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办,《牡丹花开二十年:青春版〈牡丹亭〉与昆曲复兴》简体版新书也由作家出版社同期出版。《中国新闻》报记者与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团队专职摄影师许培鸿对话,听他们讲述“昆曲复兴”的故事。

9月14日至16日,青春版《牡丹亭》首演20周年庆演走进北京大学。图为许培鸿拍摄的青春版《牡丹亭》演出照片。 受访者供图

  “以最美的形式表现中国人最深的感情”

  今年87岁的白先勇依旧精神矍铄,可以站着做两个小时的讲座,也可以一边喝着冰可乐一边与记者滔滔不绝地畅谈昆曲。

  昆曲是流传于苏州、上海、无锡一带的曲唱艺术体系,发源于元末明初的苏州府昆山县,有“百戏之母”的雅称。

  白先勇初遇昆曲,是在1945年的上海,梅兰芳和俞振飞表演的昆曲《牡丹亭》片段《游园惊梦》在他心中种下了昆曲的种子。1987年,两岸开放交流,白先勇重回上海,上海昆剧院推出的全本《长生殿》令他难忘。“这样了不起的艺术一定不能任由其衰微下去”,他在书中写道,“佛家动心起念,隐隐间我已起了扶持昆曲兴灭继绝的念头。”

  改革开放之初,昆曲在中国大陆逐渐复苏,演出渐多。但随着大师和观众老去,表演方式及舞美设计过于陈旧,昆曲式微也是不争的事实。

  2000年,白先勇在美国心脏病发,险些丧命。生死攸关之时,他仍心系昆曲,“上天留我下来,或许还有事情要我完成,比如说昆曲复兴大业未竟,尚待努力”。

  排演一出《牡丹亭》,培养一批青年演员接班,并以此吸引青年观众——这是白先勇想到的办法,也是这一版《牡丹亭》的“青春”所在。

  《牡丹亭》出自明朝剧作家汤显祖之手,原作共55折,讲述名门闺秀杜丽娘因梦生情,一往而深,并最终超越生死,与书生柳梦梅结成连理的故事。

  白先勇选择《牡丹亭》这部“爱情神话”,原因是“传统中国文化里情与美的因素很重要,昆曲有美,有情,使我们有回家的感觉。它以最美的形式表现中国人最深的感情”。

  “尊重古典但不因循古典,利用现代但不滥用现代”

  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白先勇大受鼓舞。就这样,凭借着对昆曲的一腔热血,和不希望“百戏之祖”消失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的执念,白先勇从青春版《牡丹亭》开始,走上了他的“昆曲复兴”之路。

  这是一条艰辛的路。

  “当时台湾观看纯昆曲表演的机会很少,而且为数不多的演出也只有中文系或者戏曲专业的人才会买票观看。”许培鸿回忆道,“所以最早白老师推《牡丹亭》时,很多人劝他,‘老牛推车推不动’”。但白先勇并未退缩。2003年,他与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合作,共同打造青春版《牡丹亭》。白先勇“振臂一呼”,获得大陆、香港、台湾众多文化艺术界人士热情支持。

  京昆武生翁国生在青春版《牡丹亭》中担任了9折戏的导演。在北京的新书发布会现场,他表示,这9折戏有古本和文字资料,但由于很多老艺术家去世,戏已经无法在舞台上演出了。白先勇告诉翁国生,昆曲界有“修旧如旧”的传统,“我们要把这些戏通过昆曲的表现手法、审美理念,把它重新‘捏’起来,挖掘出来”。

  这也符合白先勇提出的“昆曲新美学”——尊重古典但不因循古典,利用现代但不滥用现代。“明清时代的演出和现代的舞台,完全不一样;客观条件有变,但昆曲传统的‘四功五法——念、唱、做、打’不能动;它的美学是抽象的、抒情的、写意的、诗化的,美学原则要守住。在遵循传统的同时,我们又关注灯光、舞美,让中国写意抽象画、书法与昆曲文化相结合,我们非常谨慎地探讨了现代戏剧舞台的美学。”白先勇说。这种改动被余秋雨总结为“大刀阔斧”后的“小心翼翼”。

  20年来,青春版《牡丹亭》所到之处皆引发青年观众关注。新书中提到,在投资人辜怀箴看来,白先勇带领的团队在复兴昆曲时“可以有此完美的结局”,皆因“凡参与的每一个人,都同心协力地为传统文化尽心尽力;大家有志一同,不计较,不排挤,没有私心,共同努力。这证实了大陆、香港、台湾都认同同一个中华文化”。

  昆曲的“种子”

  “最让我引以为傲的是在我生命中居然连续20年拍摄同一出戏,同一批演员。”20年里,许培鸿也不知道自己到底为《牡丹亭》留下了多少照片。总有人会问他:是否对一直拍同样的人与事感到疲倦?

  许培鸿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每次拍摄依然会有好画面出现,除了因为我尝试各种角度创作以外,演员所展现的生命力和情感是不一样的。”他说,今年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和高雄演出时,白先勇艺术界的朋友们在观看演出后表示大为惊艳。“他们认为两位主演几乎都在 PK,俞玖林和沈丰英也会互相较劲、飙戏。两位主演在20年中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正如白先勇所说:“现在的小兰花班,10个生旦净末丑都成角了,能独当一面。”

  许培鸿也在某一个时刻恍然发现,自己已经不是“为了拍而拍”,而是为了观察这出戏的变化和这些演员的变化而拍摄。

  最初以摄影师的身份加入青春版《牡丹亭》“班底”的许培鸿有着很单纯的野心——“拍摄我们仰慕的文学家和知名作家”。20年过去,“当我再看白老师时,发现看到的已经不只是白先勇,而是白先勇所衍生出的教育和文化力量。”许培鸿说。

  今年3月,白先勇和许培鸿在高雄遇到一位从新加坡赶来的高三学生。“这个女孩在很小的时候就到新加坡去留学,机缘巧合在图书馆看到了这本摄影集,走进了昆曲的大门。她说,父母忙于工作无法陪在她身边时,她靠《牡丹亭》和昆曲度过了在异国求学期间的孤独岁月。受此影响,她想要考去台湾师范大学,学习艺术。”这个女孩的故事令许培鸿十分感动,“我跟白老师说,你播下的种子真的已经在发芽了。”

  从一台大戏到一项文化工程

  青春版《牡丹亭》不仅仅是一个昆曲新编戏,更是一个系统的昆曲文化工程。

  2005年,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大学首演,至少有95%的学生从未接触过昆曲。2009年,白先勇推动“昆曲传承计划”在北京大学落地,并陆续在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校设立昆曲讲座,希望带动更多青年学子欣赏昆曲之美。

  在台湾大学名誉教授王安祈看来,这不应视为“青春版”演出的“后续”,其实更是昆曲教育的扎根与开启。2018年,来自北京16所高校和1所中学的演员24人、演奏员14人组团演出校园传承版《牡丹亭》。自此,昆曲教育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学生的演出在行内外都收获了众多好评。

  当下,在全球文化碰撞中,在工作、学业、生活的压力下,不少年轻人涌向传统文化,寻找一个精神出口。青春版《牡丹亭》就是他们的一个选项。

  面对这样的情境,白先勇似乎认为本就该如此。

  “无关其他,就是因为我们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 DNA。”白先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所有人真正的故乡,我们最后都会回到这里。”

  “今年青春版《牡丹亭》在台湾演出,有大量的学生、年轻人看,在无形中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陶冶。那个时候,什么两岸隔阂、‘去中国化’都没有了,都无效了。这个由两岸戏曲精英共同打造的文化工程,20年了依然充满力量。文化可以沟通人与人的心灵,抹掉一切的阻隔。”白先勇说。

  现在,白先勇思考的问题是怎么把昆曲延续到下一代。

  许培鸿透露,东南大学负责的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资助项目“青春版昆剧《牡丹亭》青年表演人才培训”已经在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正式开班。600岁的昆曲,400岁的《牡丹亭》,喜欢它的人或许不再年轻,但永远会有年轻的人喜欢并加入守护和传承的队伍中来。(完)(《中国新闻》报作者 尹李梅 报道)

  人物简介

  白先勇,1937年生,广西桂林人。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戏剧家。《牡丹花开二十年:青春版〈牡丹亭〉与昆曲复兴》总策划。著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长篇小说《孽子》,散文集《蓦然回首》《明星咖啡馆》《第六只手指》《树犹如此》《八千里路云和月》《白先勇的文艺复兴》,舞台剧剧本《游园惊梦》,电影剧本《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玉卿嫂》《孤恋花》《最后的贵族》等。多篇小说曾改编为电影、电视剧、舞台剧,并被翻译成多国文字。2011年起致力于整理父亲白崇禧传记,出版《父亲与民国——白崇禧将军身影集》《止痛疗伤:白崇禧将军与二二八》《悲欢离合四十年——白崇禧与蒋介石》(与廖彦博合著)。2014年在台湾大学开设《红楼梦》导读通识课程,并出版《白先勇细说<红楼梦>》,策划编纂《正本清源说红楼》。

【编辑:刘阳禾】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