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20亿元到39.9万亿元——中国制造实现跨越式增长

发布时间:2025-01-07 03:41:54 来源: sp20250107

  75年前,新中国工业几乎一穷二白,设备落后、产能低下,日用生活消费品类中,仅能制造纱、布、火柴、肥皂、面粉等为数不多的品种。

  75年来,从“造不了”到“造得出”再到“造得好”,中国制造实现跨越式增长,产品产量领跑全球。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120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39.9万亿元。总体规模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制造大国大踏步走向制造强国。

  制造大国地位稳固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能造什么?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造不出来。

  如今,C919国产大飞机、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开启商业运营;汽车产量连续15年保持世界第一;“嫦娥六号”实现月背采样返回;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投入使用……

  一个个从无到有的突破,挺起了中国制造的脊梁,制造大国屹立东方、地位稳固。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自2010年首次超过美国,稳居世界首位,2022年占全世界比重为30.2%,成为全球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看总量,是一条飞跃式增长的曲线——1949年至1957年,工业生产快速恢复。1958年至1978年,工业经济曲折前行。1978年工业增加值为1621亿元。改革开放以后,工业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工业增加值在1992年突破1万亿元,2007年突破10万亿元,2012年超过20万亿元。2013年至2023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7%,迎来结构优化、质效提升的高质量发展机遇期。

  看细分,是一个个令人瞩目的变化——

  原材料产品产量呈几何式增长。2023年,我国原煤产量为47.1亿吨,比1949年增长146倍;粗钢产量10.2亿吨,增长6449倍;水泥产量20.2亿吨,增长3064倍;平板玻璃9.7亿重量箱,增长897倍;化肥产量5714万吨,增长9522倍。

  消费品从供应短缺到琳琅满目。轻工业联合会资料显示,当前我国有100多种消费品产量居世界第一。2023年,纱、布产量分别达2234万吨、294.9亿米,比1949年增长67.3倍、14.6倍。

  装备制造中高端供给显著增强。水下机器人、无人机等技术以及磁共振、超声影像等高端医学影像装备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2023年,手机、微型计算机、彩色电视机、工业机器人等产品产量分别为15.7亿台、3.3亿台、1.9亿台、43万套,均居全球首位。

  从依赖进口到遍及全球,更多更好的中国制造走向世界。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出口商品中80%以上是初级产品。自2009年起,我国已连续多年稳居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地位,出口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在高技术、高附加值商品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2023年,机电产品在出口总额中占比达58.5%,其中,汽车出口522万辆,我国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在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焊装车间,机器人精准有序操作焊接、喷涂等工序,显示屏实时更新各项生产数据和进度。“1999年我刚入职奇瑞时,工人是拿着焊钳一个一个打焊点,现在奇瑞工厂的焊接自动化率已达100%。”奇瑞智造一工厂高级经理王玉辉说。

  夯实规模优势的同时,中国制造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显著提升。

  以高技术、高附加值为特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7%,2023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3.6%,比2012年提高5.4个百分点。

  制造业高端创新持续突破。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通信、载人深潜、射电望远镜、超级计算机等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制造业深度渗透。

  智能化转型纵深推进。工业互联网实现工业大类全覆盖,算力总规模居全球第二位,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50%。重点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0.1%,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2.9%。大飞机、新能源汽车、高速动车组等领域示范工厂产品研发周期大约缩短30%,生产效率同步提升近30%。

  新能源产业表现亮眼。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等“新三样”相关产品产量增长较快,2023年同比分别增长30.3%、54.0%、22.8%。可再生能源相关设备产品高速生产,2023年水轮发电机组、风力发电机组、充电桩等绿色能源相关产品同比分别增长35.3%、28.7%、36.9%。

  创新驱动引领发展

  工信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量全球占比达42%,为全球5G建设提供中国方案。1G空白、2G跟跑、3G突破、4G并跑、5G领跑,移动通信技术产业的发展脉络是中国制造崛起的缩影。

  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学习引进+自主研发”,中国制造努力提升科技含量。改革开放后,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提质增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国制造逐新向绿,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

  创新能力已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达17.6万家,比2000年增长9.2倍,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37.3%,比2000年提高26.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9362亿元,比2000年增长38.5倍,研发投入强度为1.4%,比2000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

  2023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认定中国为全球最大国际专利申请国,在信息与通信技术方面,中国专利拥有量占全球总量的14%。关键技术领域多点突破,推动制造业重大改造和设备更新升级,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为中国制造注入新动能。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智能汽车等新兴产业异军突起,成为引领产业结构升级和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力量。一些专精特新企业立足独门绝技做精做强优势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方阵。

  展望未来,中国制造仍处在由大变强的重要关口,还需补短板、锻长板,打造新的竞争优势。

  “我们将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说。 (经济日报记者 黄 鑫) 【编辑:王超】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