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现场评论·端稳饭碗装好粮①)

发布时间:2025-01-04 23:27:53 来源: sp20250104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从良种、良田、良技等多维度聚焦粮食安全,为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凝聚智慧与力量。

  ——编  者  

  

  粮安天下,种为粮先。凝心聚力写好种业大文章,与时俱进育新种、制良种

  

  位于河西走廊的甘肃省张掖市,地形地貌丰富多样,不乏戈壁、荒丘。就是这片土地,为全国提供了近一半的玉米种子。

  前不久,记者来到张掖市甘州区沙井镇五个墩村,正赶上喜获制种玉米丰收的农民在算账。村党支部书记王新宏很欣喜:“今年产量、收入双升,亩均增收300多元。”

  “黄棒子”孕育“金种子”,有先天禀赋,更靠后天努力。河西走廊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冰雪融水丰盈,气候干燥、空气流动快,这是“天帮忙”。当地不断推广新的农业技术,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这是“人努力”。多重因素共同作用,造就了我国最大的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孕育了发芽率、纯度、净度均高于国家标准的“张掖玉米种子”。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就必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沃野出良种,土地是根本。小农生产,土地分散、技术参差,产种品质自然良莠不齐。推动制种用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才能为适度规模经营、农机农艺技术集成应用筑牢基础,助力优质种子标准化产出。在张掖,当地积极推广“一户一块田”“一企一基地”等模式,引导农民自愿参与农田集中连片整理,打破乡镇、村社界限,实现耕地化零为整。耕种不再东奔西跑,农机有了用武之地,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让一粒种变亿粒种。

  科技助增收,稳定良种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创新。提供“订制”绿肥提高产量,推广先进农机节省成本,安装节水设备增加效益……实践证明,切实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才能提质增效,让种业茁壮成长。也应看到,当前甘肃玉米制种多是代育代繁,本土研发能力不够强。着眼未来,需要进一步向创新要动力,推进科研院所等机构的种业科技成果向优势种业企业转移,构建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繁育推一体的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种业向科技密集型产业转变。

  种业振兴,离不开人力支撑、人才助力。对西部地区而言,种业人才相对紧缺。从今年起,张掖计划每年引进现代种业等领域人才100名以上。要想引得凤凰来,还得栽好梧桐树,建好软环境。聚焦种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和未来所需,释放政策红利,切实提高人才待遇,方能更好激发创新活力,为产业发展赋能。农民是推动种业振兴的重要力量,制更多良种就要让农民更有获得感。春耕、夏耘、秋获,一粒种子,长于天时、聚于民力。以往的种业模式下,农民收入往往只体现在生产环节,享受不到更多发展红利,容易出现“无人愿制种”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加强统筹,在种业发展、企业引进、集体经济培育等工作中,建立健全利益共享机制,确保产业增值收益更多惠及农民。

  粮安天下,种为粮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新征程上,凝心聚力写好种业大文章,与时俱进育新种、制良种,就一定能为粮食安全筑牢种业基石。

  (作者为本报甘肃分社记者)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07日 05 版)

(责编:赵欣悦、曲源)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