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一束“光”的新春奋斗——走进为研制空间激光器争分夺秒的科研团队

发布时间:2024-11-18 09:24:11 来源: sp20241118

  新华社上海2月17日电 题:一束“光”的新春奋斗——走进为研制空间激光器争分夺秒的科研团队

  新华社记者 董雪

  走进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空天激光技术与系统部,科研人员正围绕着一个长宽约半米的“金属盒子”忙碌着,他们身穿洁净服、头戴护目镜,为“金属盒子”装上一个个零部件,紧张细致如做手术的医生。

  今年春节,该团队20多名青年科技工作者一起追“光”,没有休息一天。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王明建指着那个“金属盒子”说:“这是用于保障航天重大任务的空间激光器,我们必须赶在今年7月底前完成7台产品的研制,按照节点计划完成交付任务。”

  实际上,按常规研制周期计算,该任务需要两至三年时间。但任务下达时就意味着攻关进入了争分夺秒的倒计时,因此团队在制定研制计划时不考虑节假日及周末,为的就是能够按时完成最终的产品交付。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科研人员正在集成测试。新华社记者董雪 摄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科研人员正在集成测试。新华社记者董雪 摄

  作为航天领域不可或缺的设备,空间激光器如同航天器的眼睛、耳朵等感官,在测距、成像、分析大气成分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目前正在研制的这款空间激光器,团队已完成具体技术研发,现在要做的就是实现真正的航天工程应用。这一步难度极大,因为技术研发时只需考虑性能,无需考虑其体积、重量以及空间环境适应性。而工程研制时,需要把上百个元器件集成到这个“金属盒子”里,还要保证它们能在严苛的太空环境中长期可靠运行。

  “每天就怕研制现场出现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就意味着计划可能延期,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后续我们还要根据实际情况优化流程,一分一秒抢时间。”王明建说。

  记者采访了解到,过去一年,团队对任务的管理是以天为单位的,这些青年科技工作者几乎将自己奉献给了这个重大科技项目。他们之中,有的人初为人父,却只在宝宝出生时休了三四天假就马上返岗;有的人原定春节回家定亲,如今已将计划推迟;更多的人是24小时轮班,披星戴月……

  团队历史照片。(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供图)

  团队历史照片。(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供图)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今年春节只是该团队10余年来奋斗的一个缩影。王明建介绍,团队的成长与我国空间激光器的发展相伴相随,随着其技术水平越来越先进,应用方向也越来越广泛。自2007年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台空间激光器以来,团队研制的空间激光器已应用于探月工程、载人航天、民用航天等多个领域。

  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当记者询问团队新一年有什么愿望时,王明建说,大家最大的愿望就是顺利完成任务。这或许是新春仍在奋斗的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心声:“大家都知道这个任务很难,但既然是国家给予我们的使命任务,就必须要完成,无论如何都要保证最后一个时间节点——‘后墙不倒’!”

(责编:宋美琪、唐宋)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