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是修身养性之道”(金台随笔)

发布时间:2024-11-23 14:53:12 来源: sp20241123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旅游不仅是对风物的游历,也可以增长见识、放松身心,让人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是修身养性之道,中华民族自古就把旅游和读书结合在一起,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化属性是旅游的重要属性。从需求来看,旅游是人们追求身体和精神双重愉悦的过程,是一种满足社会需求的文化现象。从供给来看,各类文化资源、文化景观、文化现象等是旅游产品的重要载体。把旅游视作修身养性之道,是对旅游审美和文化功能的发掘,打开了观察旅游的多维视角。

  旅游是娱乐休闲,也是文化体验。一段时间以来,国内许多景点推出了形式各样的“背诵免票”活动:以普通话全文背诵《蜀道难》,合格后可免费游览剑门关景区或翠云廊景区;在10分钟内背诵《论语》中的段落30条可免费游览“三孔”景区;在6分钟内背诵《滕王阁序》全文可获得一张滕王阁景区的免费门票……“经典”与“景点”相遇,“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交汇,让旅游多了许多文化味儿,成为一段提升文化素养的阅历。

  “背诵免票”的创意实现了多赢。景区虽然让渡了部分门票收益,但可以借“文化流量”收获关注度和游客认可度;靠着景区推介,诗词歌赋走红“出圈”,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触达更多人;而游客不仅“变现”了知识、得到了实惠,还让旅行多了些互动感、趣味性。更重要的是,诗文只是一把钥匙、一个引子。当不朽名篇名句照进现实,引发游览者的共鸣与思考,形成深刻的文化体验,旅游的意义也就从单纯的饱览风景、观山看水拓展为涤荡身心、启迪智慧。

  除了“背诵免票”,“汉服游园”、文化市集、沉浸式实景演出等富有文化气息的活动渐成景区“常客”,满足着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适应了消费的新趋势。相较于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如今,旅游有了更多“打开方式”——或是在绿水青山间感受风的流动、草的清香,暂时忘却生活的烦恼;或是徜徉于古镇街巷,放慢脚步,用心体验风土人情、感受历史文化;或是跟着演出去旅游、跟着“舌尖”去探索,感受别样的人间烟火。游客日益个性化、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对景区景点不断丰富文化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

  文化赋予旅游内涵和温度。对于景区而言,增加文化底蕴、打造文化特色品牌势在必行。除了自然山水的丰神妙韵,最能标注旅游景点“特色”的,无疑是悠久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独具地域风情的在地文化。让人们游有所感、玩得尽兴,就需要景区景点因地制宜、勇于创新,不搞低水平、同质化开发,而是在深入研究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打造富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探索开发沉浸互动式新玩法、新模式。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绘好文旅融合的“工笔画”,才能把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转化为旅游业的持久魅力。

  临江山胜迹而与天地精神往来,旅行之路,“游物”也“游心”。旅游是通往外部更广阔世界的一扇窗,也能打开滋养内心世界的一扇门。不妨给旅行增添几分文化味儿、注入更多“修身养性”的体验感,在山水田园、诗情画意中陶冶心灵,觅得独属于自己的一份恬静、惬意和欢喜。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09日 05 版)

(责编:卫嘉、曲源)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