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发布时间:2024-09-19 23:54:31 来源: sp20240919

  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并将其概括为: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这是继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在金融系统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又一次作出明确指示。我们必须深刻领悟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认真抓紧落实。

  1.金融具有社会文化属性

  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金融已从简单的借贷活动发展成为现代经济的血脉,渗透到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其形态、性质、功能不断演进变化,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同任何事物一样,金融活动也是基于经济社会的客观现实需要而产生的,并在一系列变革、危机后逐步完善,不可避免会深深打上经济、社会、文化、历史和制度的烙印。因此,金融既有其之所以为金融的一般自然属性,也具有特殊的社会文化属性。

  所谓金融的一般自然属性,是指金融作为一种客观经济活动所具有的面貌、规律、现象以及特征。虽然金融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社会阶段存在明显差异,但它们也具有一些共同的本质属性,这是金融区别于其他领域如财政的重要特征。只要谈及金融,人们会自然想到融资、契约、信用和风险之类。正是基于金融的这种自然属性,不同经济体对同类金融机构和活动才会有相似的管理制度,才能达成很多共识并在全球范围内实行相对通行的规则指引。

  金融的社会文化属性,则是指金融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以及经历不同的发展历史之后所出现的一些特质。任何国家或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点,宗教、种族、语言、政治等都会导致文化差异,文化的差异又必然会影响到金融,给金融打下不同文化的烙印。金融活动是由具有社会性的人来进行的,涉及社会资源的配置、社会财富的分配、社会关系的调整。因此,金融是具有社会属性的经济活动,不同国家的金融会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

  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金融发展的特殊性,也注定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是一条前无古人的开创之路,既要遵循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更有适合自身国情的鲜明特色。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这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有机整体,是做好新时代新征程金融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2.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为金融强国建设提供重要文化滋养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文化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品格和精神风貌,是各项事业长盛不衰的源泉和动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支撑的,我国金融强国的建设、金融业的繁荣昌盛,也离不开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支撑和滋养。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快速发展,取得巨大成就,银行业资产规模位居全球第一,股票、债券、保险规模位居全球第二,外汇储备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一个金融大国。金融的快速发展也有力支持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重要贡献。但也要清醒看到,目前我国金融领域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这固然有短时期内快速成长产生的问题,但也与金融文化建设滞后,金融领域一些经营理念、价值观念出现了偏差有关。“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立根固本的沃土,为金融强国建设提供重要文化滋养。推动建设金融强国,必须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为金融领域注入奋发向上的文化基因,以新气象、新风貌、新作为推动我国金融“强起来”,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自古以来形成了丰富的金融思想和优秀的文化传统,诚实守信、以义取利、稳健审慎、守正创新、依法合规,都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经济社会活动中凝聚而成的道德观、义利观、经营观、创新观、治理观的思想精髓,这些观念与现代金融治理高度契合。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中国金融发展注入创新创造活力,塑造中国金融特有的精神品格和价值情怀,不断提升中国金融的竞争力,推动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越走越开阔。

  3.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内涵及价值追求

  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应在深化对金融工作本质规律认识的同时,坚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髓,推进金融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概括为五个方面的内容,为我国金融系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提升金融软实力、建设金融强国指明了方向。

  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诚实守信,就是内心与言行一致,保持诚信,遵守信约。《管子·枢言》提出“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将诚信看作天下伦理秩序的基础。儒家十分推崇诚信的作用,孔子强调“民无信不立”“言而有信”,孟子将“朋友有信”列入“五伦”,汉代董仲舒将“信”与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将诚信视为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将诚实守信作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重要内容,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金融是信用发展的结果,信用是金融生存和发展之本,几乎所有的金融活动和工具都离不开信用,比如货币发行、银行借贷、证券交易、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离开了社会信用的支撑,金融就会寸步难行,更谈不上发展壮大。因此,诚实守信就是金融安身立命、不断发展的生命线。

  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先义后利,义利两得”“以义制利”等,崇尚义也兼顾利,把义与利有机统一起来。董仲舒指出:“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在义与利发生矛盾时,要考虑利的获得是否符合义的要求,不唯利是图,不发不义之财。当大义与小义产生冲突时,小义服从大义,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大利大义,可以做到舍小利而为大利、舍小义而赴大义。“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正是将厚植于中国人心中的“义利观”融入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之中。

  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稳健审慎”为君子之品。老子主张“君子兴当稳重”“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道德经》有云:“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意思就是轻率就丧失了根本,躁动就丧失了主宰。《礼记・文王世子》曰:“古之君子,举大事,必慎其终始。”中国古代先贤们还特别强调在面对利益和功名时,保持头脑清醒、保持稳健审慎的心态,不可急功近利。基于这种稳健审慎的心态,形成了对灾祸和风险防范于未然的警醒。金融业是经营货币和金融商品的特殊行业,本身有高负债经营、高杠杆和高风险性的特点。因此稳健审慎是金融业内普遍认同的“铁律”。当前中国金融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成长期,需要金融业从业人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始终保持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风险和隐患。

  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强调“培本固元”,坚守本源、正道,又推崇创新精神,守正创新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并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的重要原因。中国历史上早就有各种各样的金融活动:在商代和西周时期就有了金属铸币;战国时期,放款取息已是非常普通的事;南北朝时期信用事业已有所发展,货币借贷行为越来越多,还出现了典当业;唐宪宗时期,产生了中国最早的汇兑方式“飞钱”;宋朝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钱庄、银号、票号等金融机构应运而生,并发展成为从事经营近代金融业务的机构。这些金融活动、工具和机构,都是为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而产生的,又在为实体经济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因此,从中国金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看,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金融的本质和初心。对我国金融发展而言,守正就必须坚守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正道和本源,创新就是要不断在金融产品和服务质量上推陈出新,支持实体经济做优做强。

  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礼法结合、德法共治是我国传统社会治理的重要特征,“制礼以崇敬,立刑以明威”是中华传统社会治理文明的重要内容,彰显出独具特色的治理智慧。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倡导“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就蕴含了德法共治的理念和传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是法治经济,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必须强调法治金融。在坚持依法合规的同时,强调加强道德建设,倡导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坚持正心明道、以德修身、以德服众、慎独慎微。法治与德治,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法治是外在控制之治,德治是内在约束之治;法治是国家的强制之治,德治是社会的教化之治;法治“禁于已然之后”,德治“禁于将然之前”。两者必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达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效果。

  《光明日报》(2024年02月02日 06版)

  作者:梁朋(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李润泽】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