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加速落地生“金”(科技视点·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

发布时间:2025-01-09 20:34:51 来源: sp20250109

  杨延莲(左一)和团队成员在实验室进行微球捕获的外泌体的流式荧光检测。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供图

  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研究和生产的重要桥梁,也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

  如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如何让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近年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努力推动科研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向而行、帮助科技成果加速“跑”向市场。通过赋权试点改革等一系列科技成果转化举措,在保持基础前沿研究竞争力的同时,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科技成果转化成效初步显露。截至目前,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成果转化数量达14项,转化涉及专利达32件;转化合同额超过1.6亿元,和2021年相比增长了50倍。

  为职务科技成果赋权

  科研人员可自主选择被赋予70%的科技成果所有权或10年的长期使用权

  2021年,利用功能化微球或者纳米磁珠,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杨延莲团队实现了在人体血液、尿液等体液样本中“抓取”特定的细胞外囊泡(外泌体),寻找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病变的蛛丝马迹。

  此项技术前景被外界普遍看好,杨延莲也因此萌生了将成果进行转化的念头。

  恰巧,当时科学技术部等九部门联合确定了40家试点单位,全面启动了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工作,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位列其中。

  作为试点单位之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明确提出:科研人员可自主选择被赋予70%的科技成果所有权或10年的长期使用权。杨延莲成为首批参与试点的科研人员之一,她选择了被赋予成果10年的长期使用权。

  杨延莲告诉记者,相比被赋予70%的科技成果所有权,科研人员选择10年的长期使用权不涉及成果定价问题,因此转化流程会大大缩短。

  “对于初创科技企业来说,节约时间就是节约成本,10年的长期使用权让我们在决策上更加灵活,可以迅速推进转化。另外知识产权政策是否明晰也是投资人非常关心的事项,对于科创公司的发展非常重要。”杨延莲说。

  早在2014年,杨延莲就曾尝试推进一个项目的成果转化,但历时3年才进入产品化阶段。这次,在选择被赋予项目10年的长期使用权后,她带领团队只用1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试剂盒的产品化开发。目前,试剂盒产品已进入小试生产阶段。团队正在谋划后续的产品生产线落地,未来几年有望实现较大规模产品推广。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成果转化处处长任红轩说:“对申请长期使用权的,我们不再纠结当下定价高低,这样一来,大大缩短了流程,从而推动偏早期科技成果更快走向产业化应用。”

  杨延莲则将其总结为“打通了流程上的通路”,“以前,企业不愿过早介入花大价钱冒险,被直接买断的专利少之又少;我们科研人员自己又不敢投,也投不起。”赋权为杨延莲等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窗”,使科研团队可以拥有知识产权所有权,从而能更早吸引和获得社会资本支持,推动技术走到企业比较感兴趣的中试阶段,科研人员也有了清晰的收益路径,转化动力也更足。

  “赋权条款”试点工作开展前,职务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都属于单位,科研院所沉淀的大量专利只能“躺着晒太阳”。获得赋权后,科研人员在岗便可创业成立企业,凭着对技术的熟悉,他们可以和企业共同推动产品从实验室走向中试。试点3年,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完成了“一种DNA纳米疫苗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用于脑部疾病的外泌体体外诊断纳米技术”等4项科技成果赋权,吸引社会投资近2亿元,部分赋权项目已实现产业销售,为产业创新提供了有效支撑。

  充分调动转移转化积极性

  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为科研人员免除后顾之忧

  科技成果能否转化成功的核心在于“人”,必须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在岗或离岗创业人员有政策保障,科研人员可通过转移转化序列实现职称晋升,享受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为科研人员免除后顾之忧。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将科研人员离岗、在岗创业的期限最长设定为6年,并且明确了在岗创业期间各项权利、福利待遇不受影响。”任红轩说。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杨延莲选择了在岗创业,“中心在岗创业的政策给了我6年时间,让我有足够时间把原始的专利技术完成产品化,实现最终的商业化。”

  和杨延莲不同,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正高级工程师李晓军选择的是离岗创业。2021年7月,李晓军办理离岗创业手续后创办了公司,全身心投入到“增强现实用衍射波导器件”成果的产业化当中。

  这是李晓军自己非常喜欢的“赛道”,离岗创业是希望自己能够专注做好这件事情。李晓军说:“虽然创新风险很大,但有中心的政策保障为我‘兜底’,在外闯荡觉得很安心。”

  以往的职称评定中,科技成果转化所产生的社会贡献和经济价值很少被纳入评价体系,导致科研人员推动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不高。为打消创业科研人员的顾虑,根据国家及中国科学院对人才评价的系列文件政策,国家纳米科学中心2020年制定实施了人才分类评价,为从事转移转化及技术开发的科研人员专门开辟了晋升通道。

  “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的项目也可用于参与职称评定,大家不用为职称发愁了。”李晓军说。2022年,凭借较好的科技成果转化成绩,他顺利评上了正高级工程师。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如何保障科研人员的合理收益?对此,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积极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据任红轩介绍,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现金奖励机制方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规定,技术转让或者许可所取得的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50%的比例用于奖励。

  任红轩说:“我们中心采用更灵活的方式分配,例如通常70%的收益以现金形式奖励给研发团队,如果团队有其他研发需求,根据实际情况将收益灵活分配。”

  截至目前,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已对23个团队进行奖励,奖励金额超过4000万元,并且科研团队能享受到国家个税减半的政策。

  加强对接创新资源

  搭建资源要素集聚平台,实现人才、技术与产业、资本等的深度融合

  “当前,在纳米科技领域,已有一大批项目走向产业化。临门一脚的时候,只要‘油门’再踩一下,就有可能取得非常重要的进展。”任红轩说。

  这“油门”该如何去踩?

  任红轩认为,除了继续进行相关研究外,还需要把各种资源要素集合起来,共同把产业做大做强。

  “纳米之星”创新创业大赛为参赛代表搭建了一个要素和资源集聚的平台。为激发纳米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已连续9年举办“纳米之星”创新创业大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2021年,“纳米之星”创新创业大赛被列入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纳米产业技术专业赛,来自全国各地的155个优秀项目参赛。

  宣传、合作、投资……不同的参赛代表,通过比赛让自己团队(企业)的科技成果被更多人所关注。

  李晓军团队曾凭借纳米光学器件项目摘得第六届“纳米之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一等奖桂冠。“通过参加比赛,我们不仅结交了朋友,还挖掘到潜在客户。”李晓军说。

  “通过比赛平台,一批纳米领域具有突出发展潜力的创业企业和团队被挖掘,并通过项目路演展示、精准匹配资源等手段,筛选出一批优秀的‘种子’企业和项目,实现人才、技术与产业、资本等的深度融合。”任红轩说。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05日 19 版)

(责编:李昉、郝孟佳)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