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新技术新产品服务城市发展

发布时间:2024-10-02 06:32:09 来源: sp20241002

原标题:让更多新技术新产品服务城市发展

   场景创新是以新技术的创造性应用为导向,以供需联动为路径,实现新技术迭代升级和产业快速增长的过程。

   近年来,场景创新逐渐成为支撑新领域、新赛道、新动能、新优势构建与发展的重要抓手。截至2022年年底,北京、上海、成都等43个城市已启动各具特色的场景创新促进工作。2022年5月,安徽省合肥市组建全国首个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运营、市场参与的方式,促进合肥成为创新资源找场景的首选之地。

   场景创新优势何在?场景创新如何助推城市发展?记者近日随中国科协赴合肥采访,实地探访多家科研院所与创新型企业,了解新技术、新产品服务城市发展的实践探索。

  人才方阵:企业发展有活力

   走进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以下简称“清华合肥院”),一座铺设着各式管道的试验场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是全世界唯一一个1:1复制城市地下管网段路的多管线并存耦合实验区。”清华合肥院技术转移中心副主任袁睿为记者讲解,“燃气管道、供水管道泄漏问题如果没有被及时发现,很可能会造成爆炸、路面塌陷等复合险情。利用实验平台研究城市管网在不同土壤环境下的运行情况,可以实现对城市内不同区域管网的有效监测,提前研判风险。”

   据了解,2016年,基于城市安全实际需要,清华大学、安徽省、合肥市三方联合成立清华合肥院,在全国率先开展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针对城市内燃气、供水、排水、桥梁等应用场景架设监测传感器,通过三维建模等技术手段,建立起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系统。城市中“看不见”的风险被转化成“看得见”的数据,直接呈现在监测平台上。“近年来,我们以合肥为起点,将城市生命线工程向全国70多个城市进行了推广,有效帮助城市将地下管线事故发生率降低60%。”袁睿说。

   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激光传感设备要实现自主研发,关键在芯片。”袁睿拿起一台可燃气体智能监测仪向记者展示,“过去,传感器内的芯片要从国外买,成本很高,无法实现大规模使用。2020年,清华大学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开展激光传感芯片技术研究,用一年多的时间实现芯片自主研发,芯片成本大幅下降。”

   近年来,多个“地校共建”的科研院所在合肥落地生根,并孵化出一批创新企业,调动科学家、创业者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前沿技术研发,释放企业发展活力。同时,各科研院所积极针对产业需求,汇聚人才资源,如清华合肥院与省内外各高校开展联合培养计划,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针对企业人才需求实施“产教融合”协同培养模式,为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提供人才储备。

  政策支持:科技创新有沃土

   “我们在调研时发现,一些初创型科技企业,虽然有了好技术、好产品,却往往缺少具体的应用场景。”合肥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场景创新,就是搭建起一座桥梁,让新技术在场景中有了验证渠道,也为城市治理、产业升级提供更多科技方案。”

   医生手持超声仿形手柄来回滑动,远处一架手臂状的机器人也夹住超声探头做出同样操作,同时,患者的超声扫查影像显示在医生电脑上。

   “这种7轴机械臂智能远程超声机器人是依据人体手臂关节特性设计的,它的转动角度更加多元,能应用到多个部位的超声检查中。大城市三甲医院的医生利用远端设备,足不出户就能为偏远地区病患做检查。”合肥合滨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滨智能”)创始人刘振说,“今年4月,这款产品入选了合肥市2023年度第一批场景清单,还吸引了不少投资项目前来接洽。目前,我们已经和国内多家三甲医院开展临床合作。未来,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在医疗领域一定会塑造更多可能。”

   自2022年起,合肥市深入开展场景挖掘、打磨策划、清单发布、对接路演、推广服务全流程的场景工作,全面开放企业生产、政府应用等领域场景,支持创新型企业应用新技术、新产品。“天天有推介、周周有对接、月月有路演、季季有活动”已经成为合肥市开展场景创新工作的常态。

   “金点子”也能引来“金元宝”。2022年,合肥市挖掘场景需求超400个,累计服务企业超500家,帮助70多家场景业主单位对接100多家优秀企业,22家企业拿到实质性订单。像合滨智能一样入选场景清单的多家企业还吸引到了多笔融资。“科技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8%、居全国大中城市第1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3.5%左右,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合肥成为全国天使基金、种子基金风险容忍度最高城市之一。”合肥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落实场景:产品验证有渠道

   如何在公共场所实现无接触、避免交叉感染?安徽省东超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超科技”)自主研发的“可交互空中成像”技术给出了切实的解决方案。

   手术室门口镶嵌着一块巴掌大的平板透镜,各色光线透过透镜折射汇聚,在空中组成各种浮空影像,医生不用触摸实物,只用手指“凌空一点”,就能控制手术室运行、净化。随着东超科技联合创始人张亮亮的演示,展示厅内的手术室门缓缓打开,“除了手术室综合控制面板,这项技术还被应用在医院的消毒供应室、ICU、药房等多个场景中”。

   谈起技术落地的第一个场景,张亮亮很有感触:“前期我们在资金和市场方面遇到了不少困难,相关部门帮我们与安徽省立医院牵线搭桥,这种非接触式医疗自助机才得以推广应用。我们获得的第一笔投资,也是来自合肥市高新区。”

   除了医疗场景,“可交互空中成像”技术还被应用在电梯里。“当时,市场对于用‘空中点击数字’来代替实体电梯按键的安全性还是有很大顾虑,产品很难被推广。”张亮亮说,“合肥市高新区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决定率先在管委会大楼内使用,政府成了新产品‘尝鲜者’,也为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有了市场的反馈,才有机会继续改进技术。在具体场景的应用中,研发人员发现电梯控制系统体积偏大,使用感不好。现在,电梯内的控制端简洁美观,技术迭代进步显著。

   在社区内,居民不用接触垃圾桶就能打开盖子,垃圾分类更方便;在汽车里,驾驶员和乘客在空中滑动屏幕,仿佛科技大片照进现实;在博物馆中,立体文物模型走出橱窗,全方位呈现在游客眼前,历史与科技实现完美交融……“目前,我们还在进行第二代技术的研究升级,相信不久后,光源更小,体积更大的‘空中成像’会给大家带来更多惊喜!”张亮亮说。

   (见习记者 李春剑 记者 崔兴毅)

(责编:李昉、李依环)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