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心城区篇中心城区常住人口7年减少超200万人

发布时间:2024-12-22 22:22:11 来源: sp20241222

  《数说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成效系列报告》发布

  北京中心城区篇中心城区常住人口7年减少超200万人

  从2月18日起,北京市统计局连续8天推出《数说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成效系列报告》。2月19日发布的“北京中心城区篇”报告显示,2022年末,北京中心城区常住人口1094.5万人,较2015年高点减少202.9万人。2022年,北京中心城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2023年达到3.2万亿元,较2013年增长1.1倍(按现价计算,下同)。各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较2013年增长9成以上,东城、西城、朝阳和丰台4个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翻番。

  成效 1

  中心城区拆违超8000万平方米

  “疏解整治促提升”(简称疏整促)首先需要腾退出大量空间——由“一核”,即中心城区疏解至包括“两翼”在内的京津冀其他区域。

  报告指出,疏解工作之一是北京市级机关的搬迁,这项工作开始于2019年1月,北京市级行政中心正式迁入北京城市副中心。此后,原坐落在中心城区的市级部门和单位分两批迁入城市副中心办公。

  今年1月底,第二批市级机关搬迁完成。到目前,除履行维护首都安全稳定、保障城市运行、带有属地管理职能和面向市民、企业、社会开展管理服务的单位外,其他北京市级机关均搬迁至北京城市副中心。

  各区也与“两翼”协作,实现区域产业对接。

  如朝阳区引导CBD等区域高端要素在通州集聚,截至2023年10月,共1739家企业迁往通州区,其中科技服务、商务服务及文化娱乐类企业占比超7成。

  丰台区累计疏解一般性制造业企业360家、区域性批发市场216家,成立北京丰台-沧州服务中心,与天津、河北“四地一市”政府对接,搭建疏解承接平台,助力商户二次创业。

  石景山区累计疏解一般性制造业企业34家、商品交易市场74家,首钢机电、京能热电等多家企业搬迁至河北。

  海淀区在“十三五”期间累计疏解一般性制造业企业55家、有形市场51家,2020年6月成立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中关村智造大街与通州区政府共同打造通州硬科技产业示范基地,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正式揭牌运营,与天津市武清区建设运营“中国电信京津冀智能算力中心”。

  疏整促开展至今,北京中心城区清理、外迁和升级了一批区域性专业市场、区域性物流中心、一般性制造业企业,累计拆除违法建设超8000万平方米,腾退土地6000余公顷。

  成效 2

  北京中心城区第三产业比重超9成

  中心城区腾退出的空间开始转型升级,批发市场“变身”现代写字楼,旧商圈升级为潮流新地标,旧厂房产业转型,腾退土地上建起城市公园。

  报告提到,原为服装纺织品批发集散地的大红门、动物园等区域的近60家批发市场、4万余商户陆续迁移至河北、天津,取而代之的是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金科新区”)、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拔地而起。

  曾经的朝外昆泰商场升级改造为THE BOX朝外|年轻力中心,引进40余家北京首店,吸引大批年轻人“打卡”;隆福大厦转型文创融合新空间,文化艺术生活方式类业态规划占比2成。

  过去的旧厂房里也有新故事发生,有些转型为永丰产业基地、北重科技文化产业园等“高精尖”产业园区,另一些“变身”成黑庄户音乐产业园、E9区创新工场、郎园Vintage等文化消费网红打卡地。

  腾退土地掀开覆盖其上的绿网,从荒地变成公园。京城最大“绿肺”温榆河公园,常乐坊、嘉囿、久敬庄、塔院等城市公园,京张铁路遗址公园等陆续建设,累计专项绿化总面积超1300公顷。

  2023年,中心城区三次产业结构由2013年的0.03:10.12:89.85变化为0.01:6.56:93.42,第三产业比重超过9成。

  中心城区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规模较2013年分别增长3.3倍和1.7倍,年均增速分别为15.6%和10.5%,均高于全市,合计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13年的不足3成提高至近5成,批发和零售业、工业比重合计下降近1成。

  新京报记者 姜慧梓 【编辑:付子豪】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