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让科研成果落地生“金”

发布时间:2025-01-03 17:58:48 来源: sp20250103

原标题:青岛大学:让科研成果落地生“金”

初冬时节,山东青岛即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印染车间里,一条年产1000吨无水染色产业化生产线正在进行染色作业。和传统的染色模式不同,这条生产线全过程不用一滴水,也无需化学助剂。

这是青岛大学“科技之花”结出的产业硕果。依托省部共建生物多糖纤维成形与生态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岛大学韩光亭教授团队与青岛即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攻关,攻克了制约超临界无水染色产业化的专用设备、专用染料、工程工艺等系列关键技术,并实现了产业化。按照初步估算,该技术在中国市场应用达到1%时,将有千亿元的产值。

科研成果和产业化之间,如同高山间隔着一条峡谷。如何让成果走出实验室,赋能产业发展?青岛大学精准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创新创造需求,畅通产学研合作渠道,持续释放科技成果转化活力。

盯紧需求,扩大协同创新“朋友圈”

在青岛大学党委书记胡金焱看来,产学研各方要坚持深度融合,以需求导向牵引合作,通过优势互补促进合作,协同创新科研管理、项目运行等机制,为“从0到1”的创新突破和“从1到N”的成果转化提供有力支撑。

“青岛大学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加强校地、校企之间多维合作,着力打造纺织领域全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和医学、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持续推动科研成果落地生‘金’。”胡金焱表示。

近日,青岛大学传来好消息,该校和青岛源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承担的“纺织用海藻纤维的产业化与应用”项目,获得国际纺联可持续和创新奖。

在青岛大学,这样的科技创新合作还有很多。近年来,该校联合企业共建了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为成果转化赋能加速。

“在医疗健康领域,学校与青岛华赛伯曼医学细胞生物有限公司、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等合作,共建青岛大学华赛医学细胞和蛋白质药物研究院、青大明月营养健康食品研发创新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在纺织领域,与15家纺织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联合研究平台20余个。”青岛大学科技处处长隋坤艳介绍说,依托协同创新平台,校企合作、成果转化的实际效益正逐步释放。

为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青岛大学联合青岛市科技局制定了《推进青岛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方案》,建立了推进成果转化校地联席会议机制,通过选果、育种、建平台、搞活动等多种形式,打破高校与属地间的“围墙”,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瞄准落地,营造成果转化好生态

“企业在产研院找专家,专家在产研院找需求,已日渐成为常态。”青岛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鲍文胜提到的产研院成立于2021年,聚焦搭建校地校企人才汇聚、信息畅通、融合发展、合作共赢的创新协同平台,培育有组织的成果转化生态体系。这里兼具成果集聚中心、展示中心、推广中心、洽谈中心等功能,打造了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的高效载体。

“我们按照‘前店后厂’的理念,以产研院为店,全校科研团队、实验室、学院等为厂,打造‘青大产业技术会客厅’和‘项目成果集散地’。”青岛大学党委副书记、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肖江南介绍说,产研院成立了市场化运营服务公司,组建了近百支校内技术转移服务团队,走进学院、走近教授、走入企业、走到政府,促进成果端与需求端“牵手”。

除了在平台端发力,青岛大学还创新学科建设理念,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将原来的41个一级学科整合为医疗健康学科群、纺织学科群、新能源新材料学科群等7个直接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的学科群,促进学科交叉、科教融合,汇聚多学科人才跨学科联合攻关。

该校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全面推行以重大重点科研项目为牵引、以科技评价制度改革为保障,首席研究员(PI)负责制的科研团队形成机制,激发科研主体内生动力,催生重大科技成果。

持续向好的成果转化生态,给了学校科研人员放开手脚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的底气。在政策的引导下,青岛大学刘银华教授团队研发了“好停车”智能停车系统,以直接转让的方式受让给青岛一家企业。目前,该企业已与青岛市多个小区、医院签订车位改造合同,销售设备800余套,合同金额达上亿元。

(记者 宋迎迎 通讯员 魏喆吉)

(责编:郝孟佳、孙竞)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