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合作论坛丨特稿:极具活力的民间往来印证中非高水平合作

发布时间:2025-01-06 01:31:57 来源: sp20250106

新华社北京8月26日电 特稿:极具活力的民间往来印证中非高水平合作

新华社记者陈绍华 杨骏 张玉洁

不久前,从中国长沙飞往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客机里,来自非洲国家和中国的乘客交流着彼此的旅行故事;在内罗毕,刚从鲜花农场剪下的一支支玫瑰,正准备“搭乘”航班飞向近9000公里外的长沙,通过海关“绿色通道”速递到中国消费者手中。

据了解,今年初至8月24日,中国南方航空长沙-内罗毕往返共执行200余次航班,同比增幅111.6%。一趟趟航班,是中非交流日益密切的缩影。在极具活力的民间往来中,中非民众共同为新时代中非合作添砖加瓦,助力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

2022年7月29日,在喀麦隆克里比,一名司机在克里比-罗拉贝高速公路收费站付款。新华社发(科普索摄)

2022年7月29日,在喀麦隆克里比,一名司机在克里比-罗拉贝高速公路收费站付款。新华社发(科普索摄)

在喀麦隆,距克里比深水港25公里的恩杜马莱村面貌焕然一新。以前,车辆要在泥泞崎岖的道路上跋涉数小时才能抵达这个村庄。如今由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建成的克里比-罗拉贝高速公路就从村旁经过。这家中国公司还为村里修了便道、架设了小桥。

“我们走上了富裕之路。”作为恩杜马莱村变化的见证者,63岁的村民让·埃詹莱难掩喜悦。“现在,我们去其他地方非常方便,越来越多人搬到我们村。”

2024年2月18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游客们在友谊广场纪念碑前拍照留念。新华社记者李亚辉摄

2024年2月18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游客们在友谊广场纪念碑前拍照留念。新华社记者李亚辉摄

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中国援建的友谊广场将昔日荒地改造成生态绿地,成为深受当地居民喜爱的新地标;在马里,得益于中国地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中国援助马里太阳能示范村项目,当地村庄用上了离网太阳能户用系统、太阳能路灯系统、太阳能水泵系统等,当地数万居民获得了清洁可靠的电力。

越来越多“小而美”的基建成果惠及非洲千家万户,而许多非洲特色农产品凭借优惠的贸易政策和便利的贸易平台进入中国市场,丰富了中国百姓的餐桌,也让非洲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

2022年8月2日,在位于肯尼亚利穆鲁镇的桑瑞普工厂,员工将牛油果装箱。新华社记者董江辉摄

2022年8月2日,在位于肯尼亚利穆鲁镇的桑瑞普工厂,员工将牛油果装箱。新华社记者董江辉摄

肯尼亚鲜食牛油果自2022年出口中国以来,好评不断。随着非洲农产品输华“绿色通道”的建立,截至2023年6月,南非柑橘、坦桑尼亚芝麻等11个非洲国家的16种农产品进入中国消费者的购物车。埃塞俄比亚咖啡、马达加斯加精油、肯尼亚鲜花等产品借助第三届中非经贸博览会“漂洋过海”,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中国重视推动非洲优质特色农产品输华,自非洲进口农产品金额已连续7年增长。2023年,中国自非洲进口坚果、蔬菜、花卉、水果分别同比增长130%、32%、14%和7%。

今天,中非民间交流合作已扩展至农业、制造业、体育、教育等多个领域,为中非友好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的佩雅佩雅村,孩子们喝上了香醇浓郁、营养丰富的豆浆。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团队与当地政府合作开展名为“小豆子、大营养”的农业项目,通过大豆种植推广与豆浆制作教学帮助当地民众改善营养结构。除大豆外,中国在杂交水稻、木薯、蔬菜、菌草种植等方面的技术也让许多非洲国家受益,既丰富了当地民众的饮食种类,又进一步保障了粮食安全。

2024年4月4日,在乌干达姆巴莱中乌姆巴莱工业园,工人在工厂车间内工作。新华社记者李亚辉摄

2024年4月4日,在乌干达姆巴莱中乌姆巴莱工业园,工人在工厂车间内工作。新华社记者李亚辉摄

助力非洲实现粮食自主的同时,中国与非洲在制造业领域的交流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乌干达东部工业重镇姆巴莱,当地工人正在中乌姆巴莱工业园里生产本土品牌产品。这座国家级工业园由中国民营企业天唐集团投资运营,自2018年3月启动以来已吸引40余家企业入驻,为当地创造5000多个就业岗位,“非洲制造”产品也使当地一些重要生产领域的成本有所降低。

2024年5月25日,在贝宁帕拉库市美丽城村,公园村7队球员在“村超”决赛前鼓劲。新华社记者李亚辉摄

2024年5月25日,在贝宁帕拉库市美丽城村,公园村7队球员在“村超”决赛前鼓劲。新华社记者李亚辉摄

跨越山海的还有来自贵州“村超”的热潮。在贝宁帕拉库市美丽城村的“友谊足球场”,中国援贝宁棉花技术援助项目组在当地村民支持下组织了首届“村超”联赛,受到村民们热烈欢迎,美丽城村村长伊夫·科巴盛赞“村超”增进了当地村民与中国专家之间的沟通和友谊。

2023年7月12日,在刚果(布)首都布拉柴维尔以南17公里的中国援刚果(布)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专家李科明(左)与工作人员查看作物长势。新华社发(基蒂纳摄)

2023年7月12日,在刚果(布)首都布拉柴维尔以南17公里的中国援刚果(布)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专家李科明(左)与工作人员查看作物长势。新华社发(基蒂纳摄)

如今,日益深化的教育合作正不断增进中非民心相通。在中国援刚果(布)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前学员安德烈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专家保持密切联系。他曾在该中心学习西瓜、蔬菜种植和禽类养殖技术,随后独自开辟出一片西瓜田,并用收获的人生“第一桶金”为家里添置了电视机。在他看来,这段学习经历是“一份美好的回忆”。

与安德烈类似,今年34岁的埃塞俄比亚人托拉·泽盖耶·阿莱穆曾在当地鲁班工坊学习。他充分体会到职业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因而决定来华深造,目前在中国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作为中非教育和职业培训合作重点项目,鲁班工坊现已在非洲国家建立了十余个工坊,广受认可。

“鲁班工坊为非洲青年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技能学习机会。”托拉说,自己毕业后会把所学知识带回祖国,与同胞分享。

这是2024年2月15日在亚的斯亚贝巴的埃塞俄比亚联邦职业技术培训学院拍摄的鲁班工坊大门。新华社记者李亚辉摄

这是2024年2月15日在亚的斯亚贝巴的埃塞俄比亚联邦职业技术培训学院拍摄的鲁班工坊大门。新华社记者李亚辉摄

从基建到农贸,从农业到工业,从“中国制造”到“非洲制造”,从中国“村超”到贝宁“村超”,从技术共享到职业教育……中非友好源远流长,中非人民在你来我往、常来常往中同呼吸、共命运。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即将在北京举行。中非期待以此次峰会为契机,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新征程,汇聚深化各领域合作新动能,续写中非人民相知相亲友谊新篇章。

(责编:王禹蘅、崔越)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