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古籍“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5-01-11 10:00:08 来源: sp20250111

  以《子不语》《聊斋志异》为背景展开奇幻想象,以《世说新语》《儒林外史》为线索呈现古代社会风貌,以《长恨歌》《牡丹亭》为灵感“续写”更丰富的生命体验……日前,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抖音集团主办,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与番茄小说联合承办的“古籍活化 传承书香”征文活动收官。在征集到的3万余部以古籍为蓝本进行再创作的作品中,最终角逐出15部获奖作品。

  当经典古籍邂逅网络文学,古老的故事在当代作者的笔下衍生出更多可能。

  展开古今对话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部部经典的古籍是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如何让这些珍贵的古籍为更多人了解和熟悉?从通俗易懂且受众广泛的网络文学入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不少网络文学作者看来,古籍是一个文学创作的“灵感宝库”。古籍之中有着异彩纷呈的世界,当下流行的仙侠、玄幻、鬼怪等题材,不少蓝本都出自经典古籍。本次征文中获得一等奖的作品《鄱阳湖君传》脱胎于《子不语》中黑鱼精的故事,作者将原作中的立场反转,把主角设定为“一条只做好事却突然遭劫被斩的鱼妖”。该作品没有局限于套路式的复仇故事,而是讲述了主角以真诚之心带领百姓奔赴好生活、追求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存的故事。

  以古籍为线索进行二次创作,也可以为古籍中的故事“补足”,以不同视角更全面、更细致地呈现当时的社会风貌。获奖作品《长安香》以《长生殿》中李隆基与杨玉环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为基础,但却将视角放在了一个性格洒脱却又有着旺盛生命力的小人物身上。通过女主角张云京的故事,描绘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百姓的生活状态。

  而对于另一部分作者来说,他们更渴望通过自己的作品与古人“对话”,以古籍为灵感讲述现代人的故事。获奖作品《无情调》可以说是《牡丹亭》的“续写”,但作者却并不完全认同汤显祖的“至情论”。与复述爱情跨越生死的故事相比,她更希望在保留原有故事背景和风格的基础上,以现代人视角,用更多笔墨描写主人公用智慧去解决问题、摆脱烦恼,强调身处逆境要自立自强的精神。

  “此次征文,就是尝试着通过形式创新,完成对古籍的另一种活化,让它们在作者笔触下‘活’过来。”番茄小说总编辑谢思鹏表示,“我们鼓励作者创作与古代医术、技艺、职业、传统文化题材相关的故事,向读者展示瑰丽的中华文明。”

  吸引更多受众

  在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看来,古籍不应成为图书馆中“束之高阁”的文物,而应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化探索,将其蕴含的精神智慧与精神财富揭示出来,并赋予其今人的情感、价值、精神和想象,激活古籍这片“文化高地上的璀璨花园”。

  “按照我的看法,每一部古籍的活化大概都是我们在时光长河里的一次穿越。”张志清说,“古人的故事躺在书库里,等待着今人的发掘。本次活动征集到了3万部小说,这个数量已经颇为壮观,但我依然期待着未来更多作品的产出和全社会更广泛的参与。”

  在番茄小说执行总编乐力看来,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拉近古籍与更多普通人的距离,让有兴趣的读者能更便捷地接触到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并进一步激发人们对古籍的兴趣和热爱。“作为一个‘看’书的平台,我们一直在努力让每一本书都能够被需要它的人看见,古籍也不例外。”乐力说。

  对于网络文学创作者而言,以古籍为灵感进行再次创作,也是降低古籍阅读门槛的一种尝试。在获奖作者任欢游看来,古籍就像是“古代人装在玻璃罐里的时光胶囊”,以文字形式把历史以一种缓慢且浪漫的方式传至当下。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作,以更通俗的方式让更多读者了解古籍。

  借力数字技术

  如果说网络文学让更多人对古籍产生了兴趣,那么想要将这份“兴趣”转化为对古籍和古籍保护事业更长久的关注,则离不开对古籍更深入的了解。古籍活化需要以保护历史文化为前提,也需与当下的媒介环境、社会价值充分融合。

  在张志清看来,图书馆及古籍馆将古籍等代表民族文化的文化遗产收藏保存,是一项从“历史的长河当中呵护到今天”的工程,而数字化技术和数字化阅读平台,则能够在这项工程当中发挥独有的作用,以数字化手段助力古籍的流传。

  作为数字阅读平台,番茄小说在古籍的普及与传播方面,不断进行着探索。通过公版书引入上架,番茄小说为更多读者带来在手机上即可阅读经典古籍的便利。据介绍,目前累计有超过5700万人阅读过这些在番茄小说上架的公版书,其中《西游记》《红楼梦》等四大名著和《孙子兵法》《山海经》等国学经典是最受欢迎的内容。

  在本次征文活动中,“识典古籍”平台为创作者和读者带来更多深入了解古籍的机会。2022年10月,由“北京大学—字节跳动数字人文开放实验室”研发的古籍数字化平台“识典古籍”上线,通过OCR校对校勘、自动标点、实体识别、自动翻译等技术的整合,如今已实现了2000多部古籍的电子化和可视化。作为一款文化公益产品,“识典古籍”平台为公众提供免费阅读和利用古籍的便利。

  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研究员、北京大学数字人文中心副主任杨浩表示,从简牍到纸张、从手抄到雕版印刷,古籍的保护与传承经历了数次物理载体变革和媒介变革,一直面临突破载体限制的问题。如今,数字化技术和人工智能,正在帮助古籍“插上腾飞的翅膀”,实现高速且高效的传播。在当下的数字环境下,通过网络平台及可视化技术助力人文学科打造基础信息设施,对于智能时代数据驱动的人文研究范式,有着积极的价值。(本报记者 黄敬惟)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曹子健】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