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发现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全新演化现象

发布时间:2024-11-18 09:34:23 来源: sp20241118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天文学系王挺贵教授研究团队,近期对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AT2023lli进行了多波段高频次监测。他们发现,光学紫外光变曲线峰值之前出现了迄今为止最显著的“鼓包”特征,并发现X射线呈现出“间歇性”辐射的特征。这些演化新特征,为揭示此类事件的物理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国际天文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

一颗恒星偶然运动到星系中心大质量黑洞附近时,会被黑洞强大的潮汐力所撕裂并被吸积。这一过程中会产生多波段电磁耀发,时间持续几个月到几年。这种现象称作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TDE)。TDE发现后,科研人员需要利用地面与空间望远镜对其及时开展观测,获得测光和光谱演化信息,进而推断发生的主要物理过程及黑洞参数。

以往发现的TDE,其光变曲线都呈现出较为光滑的“快上升,慢下降”的趋势,但AT2023lli却是个“异类”。光学监测结果显示,它在光变上升早期出现了一个很强的“鼓包”。该“鼓包”持续了近一个月,与主峰的时间间隔长达两个月之久——这是截至目前TDE中最为明显且时间间隔最长的“鼓包”。研究团队通过分析多波段光变曲线推测,如此奇特的光学“鼓包”很可能由恒星被撕裂后的碎片在广义相对论效应下发生撞击引起。此外,双星系统被黑洞撕裂也是一种可能性,两次撕裂过程分别产生了“鼓包”和主峰。

研究人员在第一种图像下,对X射线延迟于紫外光学辐射并出现“间歇性”辐射的现象给出了解释。研究团队认为,碎片流撞击除了产生“鼓包”之外,还产生了外流抛射物。这些物质遮蔽了吸积盘内区,并吸收了软X射线光子,通过再处理过程转化成紫外光学辐射。由于遮蔽物质分布不均匀,使得X射线“泄漏”出来,同时,又因为物质围绕黑洞运动,导致了“间歇性”特征。(记者吴长锋)

(责编:李依环、李昉)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