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志愿专业,不妨先定位自己

发布时间:2025-01-05 12:01:31 来源: sp20250105

  “报价6800元,确保孩子能上一个‘211’大学”“不要因为志愿填报影响孩子一生”,高考成绩揭晓后,有些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这件“头等大事”面前,相信某些志愿填报机构给出的“包录取方案”,不惜花费上千元乃至近万元的费用。不禁要问,是否真的存在包录取、包就业的“好志愿”?

  志愿二字,承载的是志向和心愿,是考生对个人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的体现。既然是个人选择,就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志愿填报,每个人的性格优势、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因素不同,志愿选择也会有所不同。即便有些机构打出“一对一”服务,甚至会指导考生进行性格测试、职业规划测试等,但仍然有不少考生表示,“计算出的志愿”并非本人真正的志向。

  有些机构为了提高志愿填报的录取率,会引导考生选择冷门院校、冷门专业,以“成功录取”为目标,将考生的兴趣志向放在其次,甚至承诺大学入学后继续提供职业规划指导。事实上,这些所谓包录取、包就业的“好志愿”对考生未来发展并不负责。

  不可否认,有些志愿填报服务机构在信息搜集等方面有一定的积累和优势,有些机构甚至宣称拥有智能算法模型帮助考生决策,但最终志愿填报的选择权仍然在埋头苦读十多年的考生手中。

  之所以不少考生和家长过度估量志愿填报的意义,容易被某些志愿填报机构的营销话术影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校和考生之间存在“信息差”。

  6月17日,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首次推出“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该平台集成了海量数据,免费向千万考生开放使用。各大高校也陆续推出院校专业解读,让考生提前知晓培养体系和就业方向,有些院校主动策划直播逛校园、校园开放日等活动,帮助考生提前熟悉大学生活和学习环境。有些大学生也在社交媒体发帖,表示“有问必答”,用亲身经历帮助高考生选择院校和专业。

  诚然,院校层次、城市区位、毕业后找工作是否容易、专业前景和预期收入,这些现实因素在志愿填报时固然要考虑,但考生本人的理想与追求同样不容忽视。选择志愿,应当是考生们真正独立、自主决策的一次尝试。

  有些考生和家长热衷于发挥分数的最大效用,填报志愿“不能浪费每一分成绩”,填报所谓的热门专业,追求外人眼中的“好专业”,但考生如果缺少足够的兴趣和动力,反而会产生心理落差,影响学习效果。

  事实上,没有所谓的热门和冷门,只有内心对专业与院校的不同喜好。不妨在填报志愿时,考虑清楚“为何而选”。定位和兴趣志向匹配的专业,遵从内心真正的理想,才能实现人生长远、可持续发展。

  7月3日,曾以湖南高考文科第四名的成绩报考北京大学考古专业而受到关注的女孩钟芳蓉,迎来本科毕业。毕业典礼上,她回忆起大学四年的经历,表示“这些珍贵的遇见和经历,将成为我们人生中无法替代的宝贵回忆”,“祝愿同学们在旅途中怀抱着好奇与勇气,去探索未知,去实现理想”。

  志愿填报并非完全决定人的一生。一段时间以来,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陆续发布了本科生转专业的新政策。“专业转出不受限”“入学后有4次转专业机会”,这恰恰说明志愿填报并非“一填定终身”。高校重视学生的选择权,让学生们学其所爱、学其所长,更好地在自己热爱的专业领域潜心积累,这既符合人才发展的规律,也能更好地满足学科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说到底,志愿填报不是目的,而是实现人生理想的手段之一。与其急着花高价试图“买”一个未必合适的“好志愿”“好未来”,不如考生和家长先坐下来,聊聊此刻怀揣着怎样的理想,希望成为怎样的人,以及期待拥有怎样的人生。

  王军利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唐炜妮】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