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余俊武:中华文化如何从“民族的”成为“世界的”?

发布时间:2025-01-10 12:06:06 来源: sp20250110

   中新社 合肥1月24日电 题:中华文化如何从“民族的”成为“世界的”?

  ——专访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悉尼华星艺术团团长余俊武

  作者 储玮玮 赵强

  春节(农历新年)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后的第一个春节即将来临。如何以此契机用“侨力”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如何让中华文化从“民族的”成为“世界的”?近日,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安徽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澳华文联主席、悉尼华星艺术团团长余俊武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几十年间,您如何助力中华文化在澳大利亚落地生根和创新发展?

  余俊武:海外华侨华人对中华文化的渴望蕴含着巨大能量,如何把这种能量凝聚起来形成合力非常重要。1988年是我到澳大利亚的第二年,我与当地华侨华人一起用粤语排演话剧《雷雨》,被澳大利亚政府称为“填补了华人话剧史的空白”。

1988年,粤语版话剧《雷雨》在澳大利亚首演(余俊武右二)。受访者供图

  1990年,澳大利亚华人文化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澳华文联”)成立,并举办首个春节联欢晚会。1993年,团队出演的大型春节晚会《中华魂》,首次带领华人艺术家登上悉尼歌剧院的舞台。1994年,澳华文联与新东方文化艺术中心邀请刘晓庆、周洁、马季等著名艺术家到悉尼,举办了澳大利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迎春晚会,不但华人社区热情支持,澳大利亚主流艺术团体也纷纷加入,开创了中澳大型艺术演出合作交流的先河。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澳华文联先后承接创办了上百项大型文化活动,其中,《鸣奥运前奏·迎黄梅花开》是安徽黄梅戏第一次踏上澳大利亚的舞台,让悉尼观众耳目一新。

2018年,中秋晚会现场。受访者供图 2019年,《欢度中秋喜迎国庆》大型文艺晚会现场。受访者供图

  2014年,悉尼华星艺术团正式挂牌成立,旗下共有53个团、数千人,它将飘落在海外的艺术家与艺术团体像一块块木板箍在一起,形成一个“桶”,在当地浇灌中华文化的土壤。艺术团成立后,相继在当地参与了新年灯会、校园艺术节等活动,并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型晚会。另外,定期拜访当地养老院,为老人们带去中华文化节目的演出,还和医疗部门共同制作向当地居民宣传乙肝预防知识的独幕剧。悉尼华星艺术团通过服务侨社,走出了一条社会公益文化发展之路。

2015年,首届华星艺术节现场。受访者供图

   中新社 记者: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这对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起到怎样的作用?

  余俊武:第78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决议,宣布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这为华侨华人在海外传承中华文化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机。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财富。文化走出来,如何融进去?这是我们常常碰到的课题。文化的融入依赖于人的流动,流动的人群是文化的承载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它包含着长期循序渐进的融入过程。

2007年,《相约中国节》现场。受访者供图

  目前在海外,春节从民俗展示、文艺演出到各市郡政府主办的嘉年华艺术节,“一抹中国红”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文化现象。悉尼华星艺术团旗下团多面广,节目丰富多彩,已经成为各市郡政府春节期间主办的嘉年华艺术节重要的组成部分。据官方统计,每年观看悉尼华星旗下各艺术团体参与嘉年华演出的人数达上百万人次,其中65%为非华语背景的民众,这给海外观众从中了解、欣赏、运用中华文化提供了基础。

   中新社 记者:您作为首届兰花奖外籍评委,将如何用“侨力”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余俊武:各个民族的文明都有不同的价值观,但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共同的,“兰花奖”也是在寻求和谐共荣这一共识点。作为首届兰花奖外籍评委中唯一的华侨华人,我最期盼的是一个“融”字。30多年前,澳大利亚的中华文化相对匮乏。几十年间,我们挖出了一个坑,坑里面渗出了一点水,通过这一点水再浇一棵苗、两棵苗、三棵苗……如今已是绿叶丛丛,缘于六个字:“血缘、责任、回报”。不管生活在地球的任何地方,海外华侨华人身上流淌的都是中华民族的血液,在海外致力于文化的传承,是应尽的责任。

2018年,余俊武指导《华星舞蹈大赛》。受访者供图

  从悉尼华星艺术团来说,第一,是参加嘉年华艺术节;第二,是定期服务当地老人院;第三,是在当地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华星艺术节。最重要的是,我们利用本民族的节庆去充实文化内涵,使中华传统民俗的符号更加丰富多彩。表现形式包括舞蹈、绘画、美食和舞龙舞狮等,表演场地不仅限于剧场,也可以是草坪或广场,这样融入性更强。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做好“四海同春”“亲情中华”“欢乐春节”等文化品牌,同时进行本土化的创新发展。2024年春节,悉尼华星艺术团将参与由悉尼市政府主办、为期两周的春节嘉年华艺术节数十场文艺演出,还会拍摄春节海外华侨华人的故事——《“春晚”记忆》。

   中新社 记者:安徽历史文化悠久,对未来皖澳之间的文化合作交流有哪些建议?

  余俊武:现在要有“大文化”格局,一定要因地制宜,文化需要与经贸、旅游等相互联系,不光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文化是条很好的纽带,像一座座桥梁连接着全球,依托本土资源形成纽带并贯通。俗话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如何让“民族的”成为“世界的”?这个“成”字包含着海外文艺工作者所具备的三大优势:人脉、渠道和认知,它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去注入新的生命力。

1988年,话剧《吴王金戈越王剑》在澳大利亚上演。

  安徽不仅有黄梅戏、徽剧等家喻户晓的优秀文化,还有傩戏、青阳腔等独具特色的艺术表演形式。徽剧中有一场戏叫《惊魂记》令人印象深刻,它继承了古老的徽剧艺术传统,借用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麦克白》的故事背景,按照生旦净末丑的角色和唱念做打的程式,演绎了悲剧人物子胤经不住权力诱惑,最终走向自我毁灭的故事。用西方人能懂的故事情节,加上中国元素,这种中西结合的艺术形式是文化走出去的一种很好表现。(完)

  受访者简介:

  余俊武,著名导演、海外文化活动家,1984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87年3月留学澳大利亚,现任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中国侨联海外委员、澳华文联主席、悉尼华星艺术团团长。

【编辑:黄钰涵】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