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邻变队友,势能化动能(现场评论)

发布时间:2025-01-05 20:46:36 来源: sp20250105

  推动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近邻”逐渐变为产业相连、发展相融的“队友”,重大发展战略的“势能”将不断转化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动能”

  

  到位于皖苏交界的顶山—汊河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采访,走进滁州捷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厂房,眼前一亮:车间内,600多台机器人有序运转,每天可生产700万片电池片。

  这家总部位于江西上饶的企业,为何选择在安徽滁州投产?除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完备、营商环境好,相关负责人欧阳建波告诉记者:“乘着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东风,这里区位和人才优势明显。”2021年公司成立,2022年就实现产值22亿元。

  吸引外地企业前来安家,要靠真本事。安徽西靠豫鄂,东接江浙。得益于“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安徽加强与周边省份协同发展,收获了累累硕果:顶山—汊河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招引一批亿元以上项目,芜湖成为吸引长三角投资的热土,池州精准承接产业转移。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叠加的省份,安徽“左右逢源”、抢抓机遇,不断释放发展新动能。

  发挥战略叠加优势,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先导。早晨,家住江苏南京的吴先生驱车从家出发,沿104国道跨过汊河大桥,45分钟后便到达安徽滁州的工作单位。汊河大桥通车以来,很多人过上“双城生活”。持续织密省际路网,畅通交通“大动脉”,为人员、物资等的有序流动提供便利,有助于打通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卡点。

  加强省际合作,离不开平台、机制。不久前,安徽、河南共同编制《叶集—固始“一河两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合作区发展规划》,明确共建产业合作示范园和共同富裕协作区。近年来,从搭建结对合作帮扶机制、前往沪苏浙学习取经,到打造科创产业协作大平台、共同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安徽积极参与跨区域合作,深入推进规划共建、民生共享、生态共治等。实践表明,加强谋划、久久为功,搭建平台、畅通机制,就能让区域合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如何促进产业发展是道必答题。坚持错位发展,在产业链中找准定位、做出特色,方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在滁州,汊河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集聚了130余家配套零部件企业,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需要的零部件几乎都可以在此采购。完整的产业链,既帮助中小企业增加了订单,也让主机厂实现了降本增效。从承接低端落后产能到集聚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安徽的转变证明:因地制宜,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优化营商环境、完善产业结构、提升创新能力等方面下功夫,才能有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跳出安徽看安徽,推动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近邻”逐渐变为产业相连、发展相融的“队友”,重大发展战略的“势能”将不断转化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动能”。进一步强化区域战略对接融合,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协调发展格局,中部地区必将迎来更大机遇、创造更多实绩。

  (作者为本报安徽分社记者)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10日 05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