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将实现人工智能大课全覆盖

发布时间:2024-11-20 18:28:16 来源: sp20241120

原标题:复旦将实现人工智能大课全覆盖

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复旦大学将推出至少100门AI(人工智能)领域课程,加快科学智能创新生态构建,打开AI+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新局面。

经过一学年的努力,到明年秋季学期开学,复旦大学将实现AI教育的“三个渗透率100%”——AI课程覆盖全体本研学生,AI+教育覆盖全部一级学科,AI素养能力要求覆盖全部专业。“我们希望,AI大课成为学校创新生态建构的发动机,探索AI+交叉人才培养新模式,构筑科学智能范式变革的教育和人才基座。”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焱说。

为什么要举全校之力打造AI大课?陈焱介绍,发展科学智能是复旦大学迈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也是学校服务支撑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战略任务。为此,复旦大学成立AI课程建设团队,研究国际AI教育基本情况,进行系统设计,形成AI-BEST课程体系。

目前,复旦大学各院系已被充分动员起来。很多AI领域核心课程,跨学院组建课程建设团队,确定首席专家,集体建课、备课。一批各学科国家级人才已领衔投入AI大课建设,带领青年学生共同探索、开拓科学智能和AI垂域最前沿。为了确保课程质量,学校专门成立AI大课核心建设团队和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包括战略咨询委员会、课程建设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不断完善AI课程建设和质量控制机制。

“我们从全校层面梳理了已有的课程体系。截至今年4月,各学院自发开的AI相关课程有300多门,经过遴选,纳入AI大课体系的并不多。今秋开始与师生见面的至少100门AI课程,有七成是新开课或整合优化课程。”复旦大学教务处处长林伟告诉记者,面向技术发展和育人需求,AI大课还将持续迭代更新。

“AI大课不是几门金课,而是面向所有学科背景学生构建课程体系。我们希望,文、社、理、工、医等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具备面向未来所需要的AI素养和能力。”在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杨珉看来,构建AI大课课程体系的意义还在于,“把最前沿的科技进展、最顶尖的科研经验和教育更好贯通起来,充分发动顶尖学者参与到一线教学、育人工作中,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完成科研和育人的融合。”

据了解,复旦大学打造的AI-BEST课程体系是进阶式的,包括AI通识基础课程、AI专业核心课程、AI学科进阶课程和AI垂域应用课程,充分考虑文社理工医各类学生的专业背景差异和成长成才需求。

其中,AI通识基础课程(AI-B)面向全校本研学生,哪怕AI零基础,也能听得懂、跟得上,课前不用特别准备;AI专业核心课程(AI-E)面向修读AI学位的同学,培养AI领域拔尖创新人才;AI学科进阶课程(AI-S),则是各学科生长出来的与AI相关的知识体系,适合各学科各专业中主动适应学科交叉融合的同学;AI垂域应用课程(AI-T)直接面对产业和科研问题,适合有志于在AI垂直领域开拓的老师和学生。

“AI课程面向复旦大学全体本科生和研究生开放,将尽快渗透到每一个学科、每一个专业。从2024级开始,每个学位项目的修读方案都将明确AI素养和能力的培养要求。”林伟认为,高校应积极致力于AI赋能学生未来,帮助学生不仅具备AI基本概念和知识,还能将AI能力融入学术研究之中,从加强AI素养到提升AI能力,主动适应正在到来的科学智能时代。

据介绍,复旦大学将引入社会资源开门办好AI大课,率先探索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范式改革,优质课程还将以跨校选修的方式面向上海高校开放,以此推动AI赋能千行百业,服务高等教育和产业垂域需要,支撑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发展和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真正成功的交叉学科,必然要从跨学科合作,走向跨学科融合,建构出新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范式,培养出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陈焱说,“我们希望,从AI大课入手,让更多年轻人边习得、边运用、边创新,增强把握未来的能力。”

(记者 颜维琦)

(责编:李昉、李依环)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