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仰之光照亮青春奋进路——天津全力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12-06 22:59:47 来源: sp20241206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

  作为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省(市)和全国“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近年来,天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新时代教育使命,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和实践,推出了一大批“津味”十足的思政“金课”,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新配方 巧包装 有滋有味讲好“关键课程”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如何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潜移默化地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成为所有思政课教师面临的共同课题。

  “‘国泰’与‘民安’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个学期的第一节思政课上,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思政课教师楚莉莉刚一走上讲台,就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随后,她请学生参与多个故事的互动演绎,一起找寻心中的答案。下课之时,当她与学生们高声唱起《孤勇者》,不少学生热血沸腾、热泪盈眶。

  “《孤勇者》这首歌在学生中传唱度极高,其中的几句歌词更是与我们的党史故事完美契合,思政课只有真的能够触及学生的心灵,才会让他们有所感、有所悟。”楚莉莉说。查阅资料、制作课件、剪辑视频……今年,这位从事思政课教学25年的思政课教师,经过近4个月的反复修改,又磨出了一堂“拿手一课”。

  思政课不仅要有意义,还要有意思。2023年以来,天津组织全市思政课教师开展千堂“拿手一课”展示活动,设立磨课练兵重点实验室,深入开展教学“大比武”,通过院、校、市三级“练兵”打磨,涌现出一批批让学生真心感动、充满时代温度的思政“金课”。

  为了有效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天津市创新举办首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语言表达特训营,以“实战特训”方式,手把手帮助教师提高课程设计、语言表达、沟通说服能力,聚焦思政课教师“会写不会讲、讲了没人听、听了难真信”的痛点和难点,特邀演讲、辩论、播音专家,与思政课专家联动授课。

  有了“新配方”“精工艺”和“巧包装”,思政课“活”了起来,更“火”了起来。课堂上,学生们的“抬头率”不断提高,曾经的“点名课”正在变身为“网红课”。

  今年暑期,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更新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红馆)教学库,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教学中。VR体验、环幕放映、互动游戏……走进这座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服务于天津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红馆”,仿佛置身于一座充满智能元素的科技馆。“沉浸式的教学模式,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们爱上思政课。”学院党委书记康宁说。

  如今,天津建成的5万平方米虚拟仿真中心、红色资源中心和12个思政重点实验室,免费向大中小学开放。这些特殊的教学场馆,将“单向度、讲授式教育教学”升级为“声、光、电多维度教育教学叙事”;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态转动态,实现沉浸式场景驱动教育教学,不断增强思政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实践学 网上悟 有声有色做好思政教育

  如何把“书本上抽象的思政课”变成“学生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思政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

  “耀华红桥学校距离曾经的天津战役烈士纪念碑只有不到一公里的距离,这座纪念碑就是为纪念在平津战役中牺牲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上个学期,耀华中学红桥学校高一学生走进平津战役纪念馆,思政课教师吴宝莹和纪念馆宣讲员刘雅雯挖掘平津战役“天津方式”背后的故事,结合耀华学校的红色历史,以“一张城防图”“校园里的弹孔墙”等主题串联起历史与现在,利用“家门口”的红色资源,为大家上了一堂特殊的思政课。

  在中国民航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飞行分校的师生2500余人次在一周时间内奔赴杨连弟烈士纪念馆、天津博物馆、天津觉悟社纪念馆、中航大科技园,穿越时空、对话革命先辈,观历史、学榜样、看成就、悟原理、树信心。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在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感受乡村振兴新面貌;在古文化街,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红色场馆,追寻光辉足迹、赓续红色血脉……“行走的大思政课”“移动式教学法”,把课堂从教室搬到户外,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让青少年感知身边变化,感受时代脉搏,真正让思政课与时代同行、与现实同频、与学生思想共振。

  “我们成立了天津市‘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联盟,组织高校与12个在津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以及天津市‘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结对开展‘馆校共建’,引导学校把思政课堂搬到场馆、基地。”天津市教育两委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处处长杨明说。

  针对青少年这些网络“原住民”,天津创建40个网络思政名师工作室,将网络热点与育人重点、理论难点与社会热点相结合,打通线上和线下、第一和第二课堂的边界,拓展传统思政育人空间。

  作为首批网络思政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天津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金雪飞在过去的半年中,制作完成了52个短视频“微课”,在抖音短视频平台上收获超过千万的浏览量。在金雪飞的作品中,不仅有“四史”故事,还有不少国际政治内容。“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赋予爱国主义教育以新的时代特点,要让学生们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金雪飞说。

  青少年学生在哪儿,思政教育的重点就在哪儿。现如今,全市思政课教师结合国家要求、青年需求,围绕时政热点,不断雕琢选题、打磨内容、推陈出新,让互联网“最大变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最大增量”。

  一体化 强队伍

  用心用情画好思政“同心圆”

  今年暑期,天津市大中小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集体备课会举行,来自我市大中小学的思政课教师,共同开展教研,积极推动全会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各位专家和老师的分享,为我们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做好全会精神的宣讲员,提供了宝贵经验。”会后,和平区四平东道小学校长焦茹深有感触地说。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需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有针对性开展。

  近年来,天津先后出台一系列文件,深化新时代思政一体化建设,并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天津市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高位统筹推动一体化理论研究和教学改革。同时,还在全国率先设立16个区与高校共建的思政课协同创新基地,组织全市1400余所中小学校与高校签约共建,联合开展课程开发、集体备课、教改研究等。

  课程建设一体化推进的同时,一个个大中小幼一体化联盟建立起来。

  2020年,天津外国语大学联合天津市新华中学、天津市第四十一中学、和平区岳阳道小学等33所中小学校,成立“天津外国语大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协同联动机制、集体备课机制和教改共研机制,目前已辐射天津市、河北省和新疆和田等地的33所学校,累计开展集体备课、研讨活动46场,初步构建起了全学段的“协同作战”思政课育人新格局。

  今年3月11日,由市委宣传部、市教育两委组织拍摄,天津电影制片厂和相关高校联合出品的电影《我要当老师》,举行首映式。在随后的38天时间里,全国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18所高校进行了点映活动,逾20万观众亲临观影。

  这是中国电影史上首部以思政课教师为题材的轻喜剧院线故事片,展现了思政课教师积极应对挑战、持续提升教学质量的决心与智慧。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办好思政课,离不开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

  为切实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天津打出“组合拳”。

  ——构建辅导员岗前培训、骨干培训、高级研修、社会考察全链条培养体系,每人每年培训全覆盖。

  ——不断健全完善思政课教师成长发展机制,每两年确定约100名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人才培养工程学员,面向他们开展专题培训和实践锻炼。

  ——调整思政课教师职称评审条件,单设各学段职称类别,实施单列指标、单设标准、单独评审,并在全国率先建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考核制度。

  一系列重要改革,极大鼓舞了思政课教师的干劲,让大家心无旁骛、底气更足地讲好思政课。全市思政课教师队伍面貌焕然一新,也汇聚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强大力量。

  在他们的引领、感召下,一批批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青少年,正在成为新时代“筑梦人”,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作为、彰显风采、贡献力量。(记者 张雯婧)

  来源:天津日报 【编辑:王超】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