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古建筑蕴含的历史文化讯息

发布时间:2024-11-21 15:47:34 来源: sp20241121

原标题:故宫古建筑蕴含的历史文化讯息

位于北京市中心的故宫(今故宫博物院),又名紫禁城,在明清时期为帝王执政和生活的场所。故宫古建筑群数量众多,造型宏伟,保存完整,为北京中轴线建筑群的典型代表。

故宫古建筑不仅体现了古人卓越的建筑智慧,还被古人赋予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具体包括建筑布局中的“五行”理论、建筑命名中的儒家思想以及避暑、御寒理念等。本次讲座,我们将通过对故宫古建筑与古人相关文化理念之间关系的梳理,帮助大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理解古人的故宫营建思路,从而进一步了解故宫建筑的历史脉络。

“五行”之变

故宫古建筑的布局与“五行”理论密切相关。所谓“五行”,即古人将其对宇宙的认识通过“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及变化来反映。

“五行”首先与方位存在密切联系。其中,“金”代表西方,“木”代表东方,“水”代表北方,“火”代表南方,“土”代表中间。《春秋繁露》载:“是故木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金居西方而主秋气,水居北方而主冬气……土居中央,为之天润。”该观点阐明了“五行”特点以及其与“五方”的具体关系。“五方”在对应“五行”的同时又与“五色”有联系:东方对应青色,西方对应白色,南方对应红色,北方对应黑色,中央对应黄色。《礼记正义》载:“色,谓天龟玄、地龟黄、东青、西白、南赤、北黑也。”通过以上种种,古人形成了关于“五行”“五方”“五色”对应关系的认知。

故宫的整体布局与“五行”相对应。如故宫的东区有南三所,为皇子们生活的场所,而皇子处于人生成长阶段,犹如春天成长的幼苗,因而该区域的建筑功能与“五行”中的“木”对应;故宫的西区有慈宁宫,为皇太后养老的场所,而皇太后往往被视为处于人生圆满阶段,犹如秋天成熟的果树,因而该区域的建筑功能与“五行”中的“金”对应;故宫南部为午门,其城台为红色以显示封建王朝皇权的威严,“红”在古代多为火焰的颜色,因而与“五行”中的“火”对应;故宫的北部有钦安殿和天一门,其中钦安殿内供奉道教水神——真武大帝,天一门的名字则源于“天一生水”,因而与“五行”中的“水”对应;故宫的核心区域为外朝三大殿,为皇帝执行政治权力的场所,寓意统治国土,且三大殿的平面形状就为“土”字形,从而与“五行”中的“土”对应。

古人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相生”关系。根据《白虎通疏证》等文献记载,相生关系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古人对故宫的规划布局,与“五行相生”的理论有密切联系。比如故宫重要宫殿前布有贮水铜(铁)缸。这些宫殿建筑离内金水河、宫井等水源较远,一旦遭受火患,宫殿前的缸中水就是主要的水源。缸之所以采用金属而不用其他材料制成,其主要原因就与古人信奉“金生水”理论有关。又如故宫北部为御花园,内种植大量树木,北方对应“水”,因而有利于“水生木”,这也是御花园布置于此的原因之一。

古人还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相克(即此长彼消)关系。《五行大义》载:“克者,制罚为义,以其力强能制弱,故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应地,故宫的平面布局与“五行相克”理论相符合。比如,故宫三大殿区域(即外朝)是不种树的。对此,民间传言解释说这是为防止刺客藏匿其中。这种说法乍一听来似有道理,但实际上皇帝的生活区如养心殿、御花园等都种植有很多树木,且高大茂密。由此来看,该说法不确。还有观点认为,古人于外朝不种树的原因是为了烘托帝王威严的气氛,这种说法也不妥当。我们考察明清帝王在故宫以外举行各类重要活动的场所,如天坛、太庙、社稷坛等,这些活动现场同样需要威严庄重的氛围,但这些地方的建筑群周边却种植了很多树木。古人“紫禁城外朝不种树”的做法,实际与“五行”中“木克土”理论相关。在古人的认知中,紫禁城外朝处于“五行”中“土”的方位,如果在太和殿广场上广植树木,就会犯“木克土”之忌。

古人非常重视故宫的防火。文渊阁位于故宫东部、文华殿以北,建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为藏储《四库全书》的阁楼。乾隆皇帝下令建造文渊阁时,考虑到藏书最怕火患,采取了各种防火办法,除了参照宁波天一阁的“纯用砖甃”(即采用砖墙砌筑)之外,还受到古代“五行相克”思想的影响:“五行”中“水克火”,考虑到“水”通常用黑色表示,“火”用红色表示,为避免藏书的文渊阁发生火患,于是乾隆皇帝下令把文渊阁瓦顶颜色设为黑色,以满足文渊阁的所谓“克火”的需求。

儒家思想

我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追求德行的完善和人的道德价值实现,主张“义以为上”的道德取向,重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适宜性和协调性。在故宫古建筑命名中,儒家思想有着相当广泛的体现,尤其以“内圣外王”“三纲五常”为典型代表。

“内圣”指的是品德修养达到圣人的境界。故宫古建筑命名亦体现“内圣”的要求,养心殿为清朝雍正及以后皇帝的寝宫,而“养心”一词,出自《孟子·尽心章句下》中的“养心莫善于寡欲”。这句话之意即有意识地控制欲望,这是古代儒家思想中修心养性的至高境界。养心殿内有三希堂,是乾隆皇帝的书房。其中,“三希”意为“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此语源自北宋周敦颐的《通书·志学》,意即士人希望通过自己努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通过进一步努力成为圣人,圣人则希望通过努力成为知天之人。乾隆帝以“三希”命名书房,意在鼓励自己不断进取,达到“内圣”境界。又如乾清宫西侧的弘德殿,在明代为皇帝召见臣工之处,清代则为皇帝办理政务及读书之处。“弘德”意为“弘扬高尚品德”,源于《周易》的“君子以厚德载物”。弘德殿前抱厦挂有“奉三无私”匾额,后室挂有“太古心殿”匾额,后东室挂有“怀永图”匾额。这些匾额的命名,都是皇帝提倡修心养性,不断自我提高的理念体现。

古代儒家思想中的“外王”,指的是具有强大的执政能力、能够执行王道。故宫古建筑命名中的“外王”文化,具体体现之一就是前朝三大殿之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太和”“保和”之名,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乃利贞”。此语中“大”即“太”之意,“太和”寓意宇宙间万事万物和谐统一。“保合”意为神志专一以保持万物和谐。“中和”之名则源自《礼记》中的“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句话是在勉励皇帝办事不偏不倚,遵守中庸之道,这样天下万事万物才能兴旺发达。另一体现是故宫内廷后三宫的建筑命名,“乾清宫”“坤宁宫”“交泰殿”的名字均源于《周易》。“乾清宫”对应“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意为宏大的乾元(天)之气,是万物生长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而这种动力不断贯穿于上天运行的道法中。“坤宁宫”对应“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意即有了伟大的坤元(地)之气,大地上万物生灵得到了滋润生长,这就是对上天表达出来意愿的呼应。“交泰殿”对应“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意即天地之气相交互动,有利于万事发展;君王往往利用这种规律来裁定执政法规,来管理天下百姓,期待国泰民安。在故宫建筑的命名中,古人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寄托其“外王”的理念。

“三纲”是古代儒家思想中处理君臣、家庭关系的准则,亦可见于故宫部分古建筑的命名。如皇极殿,这里是乾隆帝归政后临朝受贺之所,“皇极”之名体现的是“三纲”之“君为臣纲”。又如螽斯门为西六宫门洞之一。其中,“螽斯”一词源于《诗经·周南》,原句是:“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是一种昆虫,古人以其繁殖力强来喻多子多孙,以“螽斯”为门名,体现了故宫命名中受到的“三纲”影响。再如慈宁宫为皇太后安度晚年之所,其名中的“慈”寓意皇帝对皇太后的尊敬,“宁”则寓意平静安宁的生活,亦是“三纲”影响的体现。

“五常”被古人用来代指仁、义、礼、智、信品质,故宫古建筑的命名也运用此理念。故宫内多座建筑名称中含有“敬”字,古人认知中的“敬”一方面代表恭谦有礼的态度,另一方面代指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这都是符合古人“五常”要求的。故宫命名出现多组带“敬”字的情况:位于建福宫建筑区的敬胜斋,“敬胜”寓意勤勉不怠;位于武英殿建筑区的敬思殿,“敬思”寓意慎重思考;位于重华宫建筑区的崇敬殿,“崇敬”寓意崇尚恭敬等。

防暑之术

北京夏季炎热,在故宫的建设和用具布置中,古人有意识地采用了多种避暑方法。故宫古建筑的屋顶采用挑檐做法,并使用厚重的墙体,都有利于建筑内部的避暑。故宫内的冰窖建筑,有利于藏冰纳凉。另外故宫内使用的古代“冰箱”,既能冰镇瓜果,还能起到“空调”作用。

故宫古建筑的挑檐做法具有隔热作用。故宫古建筑屋顶檐部向外挑出(一般为柱高的1/3左右),并略带上翘的弧度,形成优美的曲线,这种做法称为挑檐。这种做法在夏季有利于避免阳光在正午时间照入室内。在夏季的北京地区,正午的太阳高度角约为73度。屋檐往外挑出的一定尺寸,使建筑外部的阳光照射达到某种特定的效果:在夏天且早上温度较低时,太阳高度角很小,阳光能够照射到建筑内部;随着室外温度升高,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阳光照射室内的范围逐渐减小;到了正午时分,太阳高度角达到约73度,阳光只能照射到檐柱外面,因而减少了传入建筑内部的热量。上述整个过程犹如对建筑的一个系统的降温过程,使得炎热的夏天屋内始终保持一丝凉意。

故宫古建筑的墙体很厚,如太和殿墙体厚达1.45米,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在夏季有利于建筑内部的防暑。墙体厚,一方面增加了外部热量传递到建筑内部的距离,从而使建筑传热进入内部较少。另一方面,墙体材料不变、厚度增加,热阻大、传热系数小,也有利于隔热。墙体的构造做法亦有利于隔热:两侧为整砖砌筑,中间则为碎砖、碎石填充,古建工程称“填馅”。这种断面构造不仅节约材料,而且利于隔热——外部热量通过砖石材料的传递过程中,碎砖石之间的空隙,能够有效阻挡热量在颗粒之间的传递,从而减少进入建筑内部的热量。

冰窖是用于贮藏冰块的建筑。古人一般在冬季从河湖中采取冰块,藏于冰窖中。其用途之一就是作为第二年夏季消暑纳凉之用。故宫在历史上曾有冰窖5座,现存4座。各冰窖坐落在隆宗门外西南约100米处,建筑的形制完全相同。各冰窖均坐落于院墙内,南北向布置,外表呈现为硬山屋顶、灰瓦面样式,内部则为半地下室形式,室内外地面高度差约2.0米。每座冰窖建筑内部长约11米、宽约6.4米。古代没有能源驱动的制冰设备,冰窖所存冰块均采自天然,史料中称采冰为“打冰”。冰块采自紫禁城周边的河湖。冰块的大小亦有规定。《大清会典》载:“取其明净坚厚者,以方尺有五寸为块。”冰块采出后存于冰窖,第二年天气变热时冰块被取出,供宫廷人员消暑使用。明代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载:“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

故宫里还使用古代“冰箱”,以乾隆御制款掐丝珐琅冰箱为例,其箱体为木质胎底,里面镶嵌一层铅皮,外表面则采用掐丝珐琅工艺。箱体高45厘米,上下均为正方形平面,上外口边长72.5厘米,下外口边长约63厘米,壁厚约3厘米,呈口大底小的斗形。箱体底部一角有一个小圆孔,为冰化时泄水之用。箱体的两边各有2个提环,做成双龙戏珠形,美观坚固。箱体露在表面的五面为缠枝宝相花纹,底部为冰梅纹饰,工艺细致,色彩艳丽。这种冰箱的使用方法是:在冰箱内放入冰块,盖上面板;在箱座架子内放入接水盆,与箱体底部出水口位置对应。箱体内的冰块融化,产生凉气,并由面板上的钱纹孔向上冒出,逐渐散发到室内空间,使得室内降温。冰块融化后的水,从出水孔流出,进入水盆,以避免地面积水。另箱内中部可放架空搁板,搁板下部为冰块,上部可放西瓜、荔枝、葡萄等时令水果,让冰块既可冷冻瓜果,又能继续发挥“空调”制冷的作用。

御寒之法

为了帮助居住在紫禁城中的帝王后妃抵御冬天的寒冷,故宫中采用了丰富的取暖设施或保暖用具,如火地、手炉、火盆、火壶等。

火地即为紫禁城古建筑的地暖系统。火地由位于窗户外面的地下操作口、窗户里面的地下炉腔、室内地面砖下面的火道组成。其基本操作过程是,宫廷服务人员身处操作口,将柴火或木炭置入炉腔内燃烧,炭火产生的热源沿着火道路径扩散,并由地下的出烟口排出,其间加热地面砖,利用地面自身的蓄热和热量向上辐射的规律由下至上进行传导,从而保持室内的温暖。操作口布置于室外,此举不仅不影响室内人员的生活,还便于服务人员观察室内的供暖效果,以及时增减炭火。在冬天以外的季节室外操作口不需使用时,通常会盖上一个盖板,以防止小动物钻入。火炉产生的热量(夹杂少量烟雾)在地下扩散后,仍会从地下的专门小口中排出,该出烟口位于室外台明阶条石的下部。出烟口采用铜钱纹镂空砖雕堵塞,既美观实用,又能防止小动物钻入。这种做法也反映了古代工匠卓越的建筑智慧。

古人常用的手炉一般为铜质或珐琅质。其体积较小,内装有炭火,可手捧或放入袖内以便取暖。如故宫藏黑漆描金开光山水图手炉,长约18.4厘米,宽约12.9厘米,高约14厘米(不含木质提梁)。其造型如同两朵对接的云朵,侧面周圈则以黑漆为底色,以我国传统彩漆描金法绘出山水楼阁、绿树飞鸟等图案。此手炉侧壁含内外两层,内层为铜胆,以贮木炭;外层为木胎,以髹彩漆。手炉的盖面,为铜丝编织而成的罩网,主要功能是通风换气。使用此手炉时,往炉内加燃炭,炭火产生的热量(高温)传到铜内胆,铜内胆再将热量传给木外胆(适温)。使用者的双手捧炉即可感到温暖舒适。

火盆是故宫取暖用具之一,其材质多为铜或掐丝珐琅,内放燃炭。如故宫藏掐丝珐琅八吉祥纹火盆,口径约52厘米,高约21厘米,三足底。火盆面周圈以天蓝色珐琅釉为底,面上饰以轮、盖、罐、伞、螺、鱼、花、肠等八种吉祥纹。火盆搬运相对方便,可用于前朝(办公区)及内廷区域(生活区)。由于故宫前朝没有火地,火盆成为取暖的主要用具。根据《乾隆六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载,时年(公元1741年)十二月初三,太监高玉等交“铜火盆大小五十八件、火盆罩大小三十四件”。该档案又补载: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正月初九日,太监高玉等传旨:“太和殿、中和殿着添火盆,照着养心殿现安之,火盆样式放大些成造。”太和殿、中和殿均为皇帝举行重要礼仪活动的场所,乾隆帝要求增加火盆,目的是满足冬季在殿内举行活动时的取暖需求。

火壶是一种用于给水“保温”的用具,故宫藏银提梁方火壶即为实物之一。此火壶长约0.33米,宽约0.2米,高约0.25米,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前方的壶嘴、中间的壶体(带提梁)、后方的手柄。壶体顶面有两个圆形的开口,前面的为送炭口,后面的为注水口。送炭口下面连接竖向内胆,内胆底部为栅栏式,可使燃尽的炭末落入壶底。壶体正面有出炭口,用于清除壶底的炭末;出炭口表面有镂刻纹饰,既美观,又能通风助力炭火燃烧。内胆与壶体之间有较大空间,用于盛装热水。而由于燃炭供热,火壶中的热水可保证达到使用者所需的温度。

清代画作《弘历岁朝行乐图》中,火壶即位于乾隆皇帝旁边的茶架之上。新年的室外比较寒冷,火壶就是为皇帝提供热水的实用器物之一。此图中的火壶,其提梁与火壶底座连为一体,且为金质,集豪华与便利于一体。火壶坐落在底座上,形状为扁长方体;正面左下方有镶金边的长方形出炭口,与正上方顶面的送炭口对应;顶面后部的注水口精巧细致。

这里我们需要补充一点,上述介绍的蕴含古人各类理念的故宫建筑及用具,其中大部分在过去是用于服务封建帝王及其亲属的。现在它们成为故宫丰富历史文化的宝贵实物资料,其中蕴含的古人建筑理念、文化认知等历史讯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责编:郝帅、杨迪)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