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人生融入共和国发展的光辉岁月(下)

发布时间:2024-11-28 04:31:11 来源: sp20241128

  李文忠

  陈杨国生

  丁茹芬

  郭祖德

  近日,在山东港口日照港集装箱码头,外贸集装箱整齐码放,轮船在停泊作业。   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摄   (本文配图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潘旭涛制图

  扫码观看视频

  编者的话

  “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75载峥嵘岁月,一代代华侨华人艰苦创业,情系桑梓,为祖(籍)国和家乡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在《与共和国同龄的海外侨胞深情讲述——我把人生融入共和国发展的光辉岁月》下篇,多位与共和国同龄的华侨华人回顾了在海外创业奋斗的故事,讲述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为祖(籍)国献上真挚的祝福。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医科大学客座教授李文忠——

  岐黄薪火  脉连民心

  本报记者  林子涵

  百部、苦参,这是李文忠推动写入阿根廷植物药名录的中药材。

  在阿根廷奋斗30余载,李文忠用中医药研制出治疗儿童疾病常用药,推动中医药品走进阿根廷医院,把中医药文化带到阿根廷大学课堂,让更多阿根廷人了解中医药的文化宝藏。

  李文忠,1949年生于北京市东城区,13岁起拜师学医,与杏林结缘。曾入职广安门医院,后创业开办民营医院。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东风潮涌。李文忠了解到,中医药在阿根廷有发展前景,黄芪、当归等已在当地获得应用。带着一身中医本领,他远赴阿根廷创业。

  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他办药企、开诊所,用中医望闻问切、草药膳食、针灸推拿等疗法,针对患者的脑血管疾病、皮肤病、脊柱疾病等病症一一施治。渐渐地,他的医术在当地出了名,登门问诊的阿根廷人络绎不绝。

  彼时,在阿根廷,头虱病在儿童群体流行甚广,是困扰当地民众多年的痼疾。由于传染性强,当地规定,凡被感染的儿童不得进校学习。那时,当地的常用药作用时间短且副作用大。不少阿根廷患者来找李文忠,希望他想想办法。

  李文忠知道,百部等几味中药材有杀虫灭虱功效,或可用于治疗这些患儿的病症。他一头扎进工作室,决心研制出相关中药制剂。

  一连数月,他累了就睡在实验室,醒了就继续研制。经过反复尝试,他发现,头虱不耐酒精,可以使用酒精提取法,提炼更多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在提炼的中药制剂中,他还专门加入中药冰片,用于缓解头虱病痒痛。

  一段时间后,李文忠研制的中药灭虱剂上市。纯天然、疗效好的中药制剂,很快赢得阿根廷患者信任,成为当地儿童头虱病的常用药。

  为让更多孩子用上药,也让更多人了解中医药功效,李文忠每年向阿根廷学校及贫困社区免费捐赠大量中药灭虱剂。上世纪90年代,李文忠被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医科大学聘为客座教授,每月为该校医学生讲授中医文化课。

  推动中医药文化交流,李文忠也不遗余力。2012至2015年,通过李文忠牵线搭桥,阿根廷卫生部多次派团访问中国,商讨阿中中医药合作事宜。

  “我的事业与祖国的开放发展密切相连。这些年,很荣幸能与中医药‘走出去’的步伐同行。”李文忠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马上迎来75岁生日,衷心祝愿祖国繁荣昌盛,阔步前行。”他说,“希望继续投身中医药对外交流事业,助力中医药在更多地方开花结果。”

 

  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终身荣誉学者陈杨国生——

  服务社会  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  杨  宁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那一天,陈杨国生来到了这个世界。国庆节对她来说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有一份特殊的记忆和情感。

  “我正好是开国大典当天出生的。”陈杨国生笑着说。小时候,父亲会在日历上标记这一天,庆祝国家的生日同时也庆祝她的生日。“那时候北京会放礼花,晚上,家人会把我扛在肩膀上去天安门广场看烟花。人山人海中,万花齐放、万众欢腾,那种氛围让我至今难忘。”

  10岁那年,陈杨国生随家人迁至江苏省南京市。在那里,她开始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国庆庆祝活动。“戴着红领巾敲队鼓、打队旗……集体主义和民族自豪感就是在这些活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她回忆道。这些活动不仅让她感受到了国家的强大,还厚植下她对祖国的感情。

  1984年,江苏省教育厅选派陈杨国生到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教育部工作。彼时,周围的人对中国知之甚少。“我在举办生日派对时,常和澳大利亚朋友谈起我名字‘国生’的由来,一些朋友由此开始了解我们的国家、新中国的历史。”

  在澳大利亚工作的那些年里,陈杨国生致力于推动中澳教育合作项目,把澳大利亚的大学生送到中国学习,也通过接收中国来培训的大学教师或者政府官员,来加强政府和人民之间的交往和友谊。“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而教育正是连接现在与未来的纽带。”她说。

  如今已退休并被授予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终身荣誉学者称号的陈杨国生,仍然活跃于公共事务中。她说:“我现在无偿为大学和社会服务,活多久,我就贡献多久,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这是非常愉快的事情。”

  陈杨国生多次受邀回国举办讲座,她经常强调,所谓民族自信,就是要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土地,尊重自己的文化。“当我看到新时代的中国,经济、教育、高科技完全是今非昔比了,我感到非常自豪。”她说道。

 

  挪威华人华侨妇女儿童联合总会副会长丁茹芬——

  传承文化  留住根脉

  本报记者  李嘉宝

  2017年5月,一场“杭帮菜”宴会在挪威奥斯陆举办。腐皮鱼卷中加入了三文鱼;“狮子头”改用鳕鱼制作;“东坡肉”则选用更符合当地人口味的牛肉为食材……中西合璧的独特创意,令中外宾客赞不绝口。挪威侨胞马列、丁茹芬夫妇,参与了这场活动的牵线与筹备工作。

  “在海外讲好杭州故事、中国故事,让更多外国朋友喜爱中华文化,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丁茹芬说。

  丁茹芬出生于1949年3月,是新中国的同龄人。“出国之前,我在家乡杭州长大。记得小时候,家里生活比较艰苦。改革开放后,我和祖国都步入而立之年,一切都在变,一切都充满希望。”丁茹芬回忆说。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马列与丁茹芬走出国门,远赴挪威创业。他们在奥斯陆开起一家中餐馆,把地道的“杭帮菜”带到这个北欧国家。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在海外引发越来越多关注和讨论。”丁茹芬说,“在挪威,许多人不仅对中国菜感兴趣,也希望了解美食背后的文化故事。”

  2016年,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在浙江杭州举行。马列和丁茹芬十分振奋。马列特意精心策划制作了一本中英文双语小册子,每一页包含四句诗、一段话和一张图,用150多个故事将杭州的人文地理和美食文化娓娓道来。

  离家越久,思乡越切。从挪威奥斯陆到中国杭州,这条跨越大半个地球的返乡路,丁茹芬每年都会跑上两三趟。“‘常回家看看’,我更真切地感受到家乡之变、中国之变。”她说,“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湖边上的小城市,到今天沿钱塘江不断拓展的国际化大都市,杭州的发展日新月异。这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

  2019年,丁茹芬迎来了自己的70岁生日。“那是令人难以忘怀的一年。”她说,“恰逢新中国70周年华诞,当年的挪威奥斯陆多元文化节有许多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节目,引发现场观众的叫好。看到中华文化在多元文化交流互鉴中绽放独特光彩,我由衷地感到自豪和骄傲。”

  现在,丁茹芬的返乡之旅有了“新搭档”——在挪威出生长大的两个小孙子。“无论走得多远,我们的根始终在中国。希望更多年轻一代接过接力棒,成为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友好的使者。”她说。

 

  巴西春江乐团团长、巴西华人协会名誉会长郭祖德——

  笛声悠扬  情牵中外

  本报记者  徐令缘

  2024年的中秋节,跨越重洋的笛音在遥远的南美洲响起。巴西春江乐团团长、巴西华人协会名誉会长郭祖德手持竹笛,指尖轻跃,悠扬的中国传统音乐飘扬在巴西圣保罗市街头。多年来,郭祖德和巴西春江乐团在巴西演奏中国传统音乐,用音乐搭起中巴文化交流之桥。

  郭祖德1949年出生,是共和国的同龄人。1983年,郭祖德来到巴西打拼。初到异国,一杆竹笛成为了他的“好伙伴”,这把乐器寄托了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在家庭教育熏陶下,郭祖德从小喜爱音乐,一开始是京胡,后来又学习笛子、二胡等多种中国民族乐器。从小到大,他对传统音乐的热爱不曾减退,音乐陪他渡过了在异国他乡奋斗的岁月。

  出于热爱,郭祖德在巴西组建了春江乐团。乐团由生活在南美洲地区的中国传统音乐爱好者组成。每逢中国传统节日,乐团成员就从不同城市聚集到一起,表演中国传统音乐。他们的表演反响热烈,逐渐成为当地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郭祖德发现,不仅华侨华人喜欢他们的节目,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也能吸引许多巴西当地民众驻足观赏。在一次演出中,乐团将中国曲目《高山青》与巴西伦巴音乐巧妙结合,受到巴西当地观众的喜爱。“我想,这个节目不仅见证了中巴友谊,也让中国传统音乐形式在巴西找到了新的传播方法。”郭祖德说。

  谈及中国的发展变化,郭祖德感慨万千。他说,记得自己刚到巴西时,许多巴西人不了解中国,甚至对中国有误解。随着中国发展与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巴两国交流合作持续扩大,巴西人对中国的看法已发生转变。郭祖德说:“越来越多巴西人通过网络看到了真实的中国。不少巴西朋友和我谈起,中国真是个好地方。这些年,巴西马路上的中国车变多了,中国商店更热闹了。这些都让我们华侨华人感到自豪。”

  “每次回国,我都能感受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一下飞机,就看到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繁华街道车水马龙。不仅如此,中国人的心态也更加开放和自信了。”郭祖德感慨道。他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让中国传统音乐被越来越多巴西民众了解和喜爱。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