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权威发布)

发布时间:2025-01-05 17:20:31 来源: sp20250105

  1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金融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肖远企介绍:“金融监管总局将全面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全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把握好时度效,有序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

  房地产金融领域风险备受市场关注。肖远企介绍:“房地产产业链条长、涉及面广,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影响,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也息息相关,金融业责无旁贷,必须大力支持。近期,将加快推进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指导金融机构落实好经营性物业贷款管理要求,继续做好个人住房贷款金融服务,同时指导和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大力支持‘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建设,并且要求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据介绍,截至目前,对房地产企业的开发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分别是12.3万亿元和38.3万亿元。2023年末银行购买房企债券余额4275亿元。银行还向房地产企业提供了并购贷款、存量展期贷款。截至2023年底,3500亿元保交楼专项借款绝大部分都已经投放到项目。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肖远企说,从全国范围看,当前中小银行经营稳健,资产质量都保持稳定,资本实力显著增强,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资产质量总体上都处于比较好的水平,这些经营和监管指标均处于合理健康水平。对于个别风险较高的中小银行,将实施高强度监管,逐步使它的风险收敛,同时,与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一起,“一行一策”,谋划实施改革化险的路径以及相应的举措。

  “金融监管部门将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把握好时度效,有序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将强化公司治理,实现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融合,优化股权结构,规范公司治理主体的履职要求,建立相互制衡、运行高效的公司治理机制,特别是要严防大股东操纵和内部人控制,严防利益输送和违法违规的关联交易。”肖远企介绍,将选配选优地方中小银行的高管和关键岗位的重要人员,分类施策深化改革,督促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同时,严格中小银行准入标准,严把股东、高管的准入资格,严查资本金的来源,充分发挥资本在控制杠杆、配置资源和吸附损失方面的作用。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共有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等中小银行机构3912家,总资产110万亿元,占银行业总资产的28%。中小银行发放的涉农贷款、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21万亿元、29万亿元,占整个银行业涉农贷款、小微企业贷款的比例分别为38%和44%。

  努力打造又普又惠、好用不贵的中国特色普惠金融体系

  “金融监管总局将引导支持银行机构加大信贷投放,优化信贷结构,重点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着力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以金融‘活水’润泽实体经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统计与风险监测司负责人刘志清介绍。

  “我们将着力做好普惠金融这篇大文章,努力打造又普又惠、好用不贵的中国特色普惠金融体系,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普惠金融司司长郭武平介绍,今年将综合小微企业、涉农主体、民营企业贷款,形成普惠信贷统一的监管口径,开展考核评估和数据披露,引导银行业聚焦小微企业和涉农主体资金需求,合理确定信贷投放节奏,逐步提升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比重,还要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截至2023年底,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9.06万亿元,同比增长23.27%,比各项贷款的平均增速高13.13个百分点;利率逐年下降,2023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4.78%,同比下降0.47个百分点。2023年底,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12.59万亿元,同比增长20.34%,超过各项贷款平均增速10.2个百分点,利率同比下降0.87个百分点。

  “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局将推动完善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在风险可控前提下,会同有关部门稳妥推进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化制造业金融支持举措,指导金融机构不断持续加大对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支持力度,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努力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金融支撑。”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政策研究司司长李明肖说。

  截至2023年末,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0.2%,其中,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占比均超过四成。制造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7.1%,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9.1%。

  “我们将推动保险机构发挥保险保障优势,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年金。以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等为抓手,积极满足新产业、新业态人员养老保障需求。进一步优化个人养老金相关金融产品供给,持续推进商业养老金融试点,稳步推动养老保险公司转型发展,引导推动公司发挥专业优势,更好参与和服务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负责人尹江鳌介绍。截至目前,已积累养老金规模超过6万亿元,覆盖近1亿人。11家理财公司在10个试点城市发行了51个养老理财产品,认购投资者约47万,规模超过1000亿元。特定养老储蓄存款人数约20万,余额接近400亿元。商业养老金业务试点以来,已累计开户超过59万个。截至2023年末,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保单件数约74万,累积养老准备金规模超过106亿元。

  “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局将健全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督导银行业保险业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美丽中国建设贡献金融力量。”李明肖介绍,截至2023年末,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到27.2万亿元,同比增长31.7%。2023年,绿色保险业务保费收入达到2297亿元,赔款支出1214.6亿元。

  “我们将持续推动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充分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优化数字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银行保险机构充分运用数字化能力提高风险管理和内控合规水平。加强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风险监管,规范数字创新,守住风险底线。”刘志清说。

  欢迎各类外资机构和长期资本来中国展业兴业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推出了50多项金融对外开放措施,取消了银行保险机构的外资股份比例限制,大幅减少外资数量型准入门槛。”肖远企介绍,“我们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欢迎各类外资机构和长期资本来中国展业兴业;鼓励外资金融机构与中资同行在股权管理、产品开发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欢迎那些在财富管理、资产管理、资产盘活处置,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绿色金融、可持续经营等方面有专业专长的外资机构,来华开展不同形式的全方位合作。支持外资金融机构深度参与上海、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展望2024年,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产业基础、要素禀赋、创新能力等基本面不断优化,新型城镇化、绿色转型等方面将形成发展增量,为银行业保险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行业发展机遇大于挑战。银行业有望持续保持稳健发展势头,机构和功能布局更为合理,金融资源配置将进一步优化。过去3年,保险业总资产平均增速达到8.7%,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保险业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服务社会经济大局能力将持续增强,更加有效地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刘志清说。

  数据显示,银行业保险业总资产和主要业务平稳增长,资产质量总体保持平稳。初步统计,2023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3.95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62%。风险抵补能力充足。初步统计,2023年商业银行净利润2.38万亿元,同比增长3.24%。贷款损失准备金余额增加4768亿元,拨备覆盖率为205.1%,持续保持较高水平。保险业偿付能力保持充足,2023年末综合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96.5%和127.8%。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26日 03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