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国际人才交流合作“朋友圈”(环球热点)

发布时间:2024-12-16 10:03:46 来源: sp20241216

中欧人才论坛现场。 主办方供图

国际人才交流合作,对推动科技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日,以“共享、共生、共赢——厚植中欧传统情谊,扩大人才合作交流”为主题的2024中欧人才论坛近日在北京举行。中外政要、国际组织代表与知名专家学者等240余人参加,围绕科技人才、文化、经贸、体育等主题,共同探讨加强中欧人才领域交流与合作。

为共同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添砖加瓦

此次论坛围绕加强国际人才培养、深化国际人才交流、打造优良人才生态等主题开展对话,探讨全球化与信息化背景下中欧人才交流合作。

外交部副部长邓励表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挑战,国际社会亟须加强人才交流合作,优化科技人才的全球配置,携手打造良性人才合作竞争关系。他说,中欧作为世界上两大重要经济体和科技高地,具有高度互补性和广阔合作空间。近年来中欧不断加快人才领域交流步伐,已形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合作格局。“我们期待并相信中欧人才论坛,能够为共同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添砖加瓦。”

法国前总理让-皮埃尔·拉法兰在视频致辞时说,国与国之间的人文交流尤为重要。文化互动要讲究方式方法,应搭建人才交流网络,促进人才在交流合作中开阔眼界。

瑞士驻华大使白瑞谊认为,当前,信息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正在塑造中国和欧洲民众的工作和生活。瑞士位于欧洲中部,熟悉多种欧洲常用的语言,是中国游客、人才进入欧洲的重要渠道。他认为,欧中之间需要相互学习,而中欧人才论坛正是提供了交流经验的机会,双方可以分享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欧洲青年能到中国体验以数字化为特点的劳动力市场,这有利于双方未来人才交流合作。

西班牙中国友好协会主席安东尼奥·米盖尔·卡尔莫纳长期致力于推动中国和欧洲友好交流合作。卡尔莫纳指出:“过去我们分享服务和商品,现在我们要‘分享’人才。我们要向中国张开双臂,这就是通往未来的道路。”他认为,欧中双方需要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领域开展深度交流,合作应对疾病和贫困等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

持续提升普通劳动者技能,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

大多数受访员工认为,人工智能会对他们的工作产生积极影响;3/4的受访员工认为,坐班和远程办公相结合是最好的方式……在论坛成果发布环节,瑞士德科集团发布《2024未来全球劳动力报告》,报告对数十个国家劳动者进行采访,深入分析全球企业和劳动者关注热点。

“人工智能,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正在成为不可阻挡的大趋势。在许多地方,很多工作会被取代,也会有新的工作诞生。”德科集团亚太区首席执行官兼区域事务总裁李彦指出,从国别看,中国劳动者对最新人工智能技术的感知度更高,也更愿意积极学习有关新技术、新知识。“当前,需要提升普通劳动者技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

李彦认为,此次中欧人才论坛提供了一个沟通桥梁,有利于促进中欧相互理解和人才自由流动,创造一个双赢局面。

北京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首次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合作研究,会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国际人力共同发布《全球城市人才黏性指数报告2024》。报告显示,北京、上海是全球城市人才黏性指数排名最靠前的两座中国城市,欧洲城市人才黏性表现总体良好,这些城市通过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提升城市人才黏性,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人才有利于促进科研进步,对促进世界各经济体发展也非常重要。人才事关诸多领域进步,欧洲、中国及世界其他国家在这方面携手而行至关重要。”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学术事务副总裁尼克·坎贝尔认为,中国在科研方面非常出色。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发表了大量的科研论文和研究成果,是世界上科研产出最多的国家,在世界范围作出了巨大贡献。坎贝尔表示,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将增加派驻中国的工作人员,并与中国机构合作,共同促进全球科研期刊发展。

北京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天扬认为,要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让北京这个国际化大都市能够吸引、集聚更多国际化人才。

《外交世界》杂志首席执行官芭芭拉·迪特里希认为,要重视年轻人培养,打造更加开放式的工作环境,让年轻学者能够获得多元化的视角,更愿意去接纳别人、与他人合作。

为人类发展进步贡献金点子、好方子

论坛期间,多个人才交流合作项目落地:签署支持国际科技组织落地北京合作备忘录,助力北京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大学与瑞士德科集团实践基地揭牌成立,为北大学生提供专业实习指导和职业生涯辅导;建立中欧人才创新创业中心,发挥金融、科技等资源优势,为双方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搭建广阔舞台。

中欧人才论坛已举办多届。回顾过去,《关于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合作协议》《关于共建中瑞(北京)人才与科技创新合作中心协议书》《关于校企联合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合作协议》等十余份协议备忘录签署,推动中欧人才合作取得了累累硕果。

“中欧合作的本质是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说,中欧经贸关系紧密,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交融,应加强经贸合作,为可持续发展凝聚力量。

杜占元认为,中欧应从尊重各国人民福祉出发,深化科技领域国际合作,密切科技人员和企业家的交流互访和成果共享,“要共同把握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机遇,共同应对风险挑战,为人类发展进步贡献金点子、好方子。”

瑞士德科集团董事会主席邓敬熙认为,长期以来,欧中交往一直注重互相尊重,并在贸易、科技、教育和文化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培养适应性强、创新水平高、有韧性的人才,对于推动欧中关系持续蓬勃发展至关重要。

北京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游钧表示,北京正着力打造首善标准、国际一流的人才发展环境,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集聚天下英才,以人才为纽带加强中外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间合作,共同促进全球人才事业高质量发展。

(责编:李依环、李昉)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