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八成家长支持孩子上网 专家建议多方合力守护青少年网络安全

发布时间:2024-09-09 10:02:35 来源: sp20240909

  在网上学习打卡、进行社交、刷短视频、玩游戏……如今,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都离不开网络。如何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网络,让“少年的你”健康成长,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重点之一。2024年1月1日起,《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正式实施,这也是我国首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

  目前,未成年人对待网络的态度如何?他们都在网络上做些什么?家长对于孩子的网络使用行为关注几何?如何提升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家长和学校、社会该从哪个方向发力?近日,聚焦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话题,新京报记者进行了调查和采访。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刘洋

  “网络原生代”喜欢刷视频、玩游戏

  搜集各种动漫游戏的片段,用心挑选背景音乐,再卡点配上不同的特效,将其剪辑成一段几秒钟的小视频……河北一高中的高一学生小宇每逢周末放假回家,就会拿起手机,剪辑视频、编发,并查看数据,还要和评论区的网友互动。因为平时住校没有接触手机的机会,小宇一回到家就开启了爆刷模式,几乎整个周末,都在与手机相伴。

  像小宇一样,今天的青少年绝大部分是名副其实的“网络原生代”,对网络的了解与运用,并不弱于成年人。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6.4%。其中,10岁以下网民和10至19岁网民占比分别为3.8%和13.9%,青少年网民数量近2亿。

  “网络原生代”的网络使用情况如何?今年11月初,新京报教育新闻部针对学生和家长分别进行了网络使用调查,调查显示,面对网络上的“花花世界”,未成年人很难把控得住自己,调查显示,75%的孩子平均上网时间超过1小时,超42%的孩子上网时间为2至4小时。

  与此同时,近六成学生上网的第一目的是娱乐,其次是社交。只有28%的学生表示,上网最主要是为了学习。刷短视频成了最吸引未成年人的娱乐方式,占比43%;其次是玩游戏,占比36%。

  事实上,防止未成年人在网络沉迷,不少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已经按照法律规定,升级防沉迷系统,推动“青少年模式”升级为“未成年人模式”。85%的学生受访者认为,这一模式在防沉迷等方面有用。

  但必须承认,这一模式在实际使用中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有家长反馈,“青少年模式下,很多小程序打不开,孩子有些作业得通过小程序提交,只能用成人模式”;家长把自己身份证号码开通游戏给孩子使用,绕开未成年人游戏监管,因为“不想把孩子身份证信息输入网络平台”,或者“孩子周末想多玩一会儿,只能用大人账号”等等。

  针对该话题,近日,新京报小记者们走上北京市东城区幸福大街,就“未成年人网络健康使用情况”进行随机采访。通过本次调查获知,有一部分家长不同意孩子上网的原因是担心网络有害信息、垃圾短视频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威胁。此外,也有家长担心未成年人过度沉迷网络会被陌生人骗取个人信息,遭受网络欺凌。关于短视频以及游戏平台设置的未成年人模式,受访家长中超38%认为未成年人模式有效,超61%则认为没有效果。

  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须多方合力

  不得不承认,面对网络世界纷繁复杂的信息,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却并不足够让其健康、安全地畅游网络世界。

  对于使用网络带来的影响,超六成学生受访者认为网络使用的确给自己带来了消极影响。与学生相比,家长显然更加“乐观”,超八成家长支持孩子上网,只有49.55%的家长认为使用网络会给孩子带来消极影响。与此同时,家长对未成年人在网络上看到的信息依然保持高度敏感,75%的家长会利用未成年人模式,试图以此管控未成年人所能接触到的网络信息。

  《条例》也注意到了规范网络信息内容的重要性,设置专章明确要加强对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信息的规范。同时明确,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这类信息。同时加强对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信息的规范。这类信息主要包括,可能引发或者诱导未成年人模仿不安全行为、实施违反社会公德行为、产生极端情绪、养成不良嗜好等类别的信息。同时明确,这类信息不得在首页首屏、弹窗、热搜等重点环节呈现。

  堵不如疏。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方增泉建议,社会各界共同建设网络素养家长课堂或学校。如,政府牵头开办网络素养教育培训班,帮助家长指导孩子如何正确使用网络,着重培养孩子的鉴别力;大中小学举办线上网络素养教育讲座和研讨会,为学生家长提供讨论与分享如何指导孩子使用互联网的在线交流平台;高校与社会科研机构等共同开发制定家长网络素养教育课程与指导手册;政府与企业深度合作,鼓励互联网信息供应商开发并推广绿色家庭上网系统,帮助特定年龄群体过滤不良信息等。

  “在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六位一体’未成年人保护体系中,家庭保护是第一道防线。”方增泉说,数字时代,父母要学会与孩子共同成长。

  未成年人保护道阻且长。在网络时代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只有集齐各方力量,才能真正为未成年人撑起一把网络安全的保护伞。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各方职责一览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备受关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条例》中对有关政府部门和企业、学校、家庭、行业组织等各方职责做出了明确规定,推动社会各界形成共识与合力,共同守护孩子的网络安全。

  父母作为孩子人生教育的第一任老师,为孩子成长提供重要家庭环境;学校是育人主渠道,在守护青少年网络安全方面要发挥主阵地作用;而各大网络平台、软硬件企业、网络服务提供商则应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为青少年守好网络安全防线。

  学校

  ●网络素养促进

  为未成年人提供上网指导和安全、健康的上网环境。

  将提高学生网络素养等内容纳入教育教学活动。

  合理使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

  建立健全学生在校期间上网的管理制度。

  规范管理未成年学生带入学校的智能终端产品。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上网习惯,培养学生网络安全和网络法治意识,增强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获取和分析判断能力。

  ●网络沉迷防治

  加强对教师的指导和培训,提高教师对未成年学生沉迷网络的早期识别和干预能力。

  对于有沉迷网络倾向的未成年学生,及时告知其监护人,共同对未成年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家庭

  ●网络素养促进

  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提高自身网络素养,规范自身使用网络的行为。

  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行为的教育、示范、引导和监督。

  合理使用并指导未成年人使用网络保护软件、智能终端产品等。

  ●个人信息网络保护

  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和能力、掌握个人信息范围、了解个人信息安全风险。

  指导未成年人行使其在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中的查阅、复制、更正、补充、删除等权利。

  ●网络沉迷防治

  关注未成年人上网情况以及相关生理状况、心理状况、行为习惯。

  防范未成年人接触危害或者可能影响其身心健康的网络信息。

  合理安排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时间,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企业

  ●网络素养促进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专门供未成年人使用的智能终端产品:

  ●有效识别违法信息和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

  ●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权益

  ●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便于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

  智能终端产品制造者:

  ●产品出厂前安装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

  ●采用显著方式告知用户安装渠道和方法

  网络平台服务提供者:

  ●定期开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影响评估

  ●提供未成年人模式或者未成年人专区等

  ●成立独立机构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情况进行监督

  ●以显著方式提示未成年人用户依法享有的救济途径

  ●网络信息内容规范

  网络产品和服务中含有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信息的,制作、复制、发布、传播该信息的组织和个人应当在信息展示前予以显著提示。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通过网络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对未成年人实施侮辱、诽谤、威胁或者恶意损害形象等网络欺凌行为。

  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

  ●建立健全网络欺凌行为的预警预防、识别监测和处置机制。

  ●建立健全网络欺凌信息特征库。

  ●加强对用户发布信息的管理。

  以未成年人为服务对象的在线教育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能力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

  ●个人信息网络保护

  网络直播服务提供者:

  ●建立网络直播发布者真实身份信息动态核验机制

  ●不得向不符合法律规定情形的未成年人用户提供网络直播发布服务

  个人信息处理者:

  ●不得强制要求未成年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非必要的个人信息处理行为。

  ●严格设定信息访问权限,控制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知悉范围。

  ●发现未成年人私密信息应及时提示,采取停止传输等必要措施防止扩散。

  ●网络沉迷防治

  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

  ●建立健全防沉迷制度。

  ●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

  ●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账号租售服务。

  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

  ●设置未成年人模式,在使用时段、时长、功能和内容等方面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提供相应的服务。

  ●合理限制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在使用其服务中的单次消费数额和单日累计消费数额。

  ●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与其民事行为能力不符的付费服务。

  ●不得诱导未成年人参与应援集资、投票打榜、刷量控评等网络活动。

  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

  ●通过必要手段验证未成年人用户真实身份信息。

  ●建立、完善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游戏规则。

  声音

  要引导学生在网络生活中,既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道德的自律引导作用。媒介素养教育也是一种道德教育,是为了让公众知晓并遵循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相关规范,更好地处理自己与媒体的关系。

  ——张海波,广州市未成年人网络生态治理基地主任、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媒介与教育工委会常务副主任

  网络内容服务平台有责任建好“防火墙”,守护青少年网络安全,包括采取强制进入青少年模式、提供家长管理工具等在内的多种措施,在安全使用、防沉迷管理、优质内容生态建设等领域全面保护青少年健康触网。每日首次启动抖音App时,以弹窗方式推送青少年模式引导页,未成年人用户每使用超过40分钟需要家长授权,实名认证的未成年人用户账号或开启青少年模式的账号无法充值打赏。青少年内容采用多重审核机制,过滤不同形式的不良信息,适龄匹配内容方面,以泛知识、重教育为主,为广大青少年量身打造有信息质量、有安全保障的内容。

  ——抖音相关负责人

  如果希望《条例》有更好的实施效果,仅靠平台仍不够,需要家校社形成合力。家长层次是不一样的,高学历的家长也不见得网络素养都很高,在家长缺位的情况下,学校、社区和政府要及时补位。社区资源也应利用起来,在寒暑假开设相应的课堂,大型公益机构也可将落脚点放在网络素养的提升上。

  ——郑宁,中国传媒大学法律系主任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是行业问题、技术问题、家庭问题,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投入力量。以企业为纽带,网易游戏持续联合社会各界力量,采用“疏堵结合”的方式,将未成年人保护和教育工作渗透到生活的多个场景。针对未成年人上网安全教育、未成年人相关黑产打击等,强化与家庭、公安等社会力量的协同,不断加固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屏障。通过现实社会的教化和疏导,让青少年真正形成自己的“免疫力”,能够去伪存真,对网络空间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自我保护意识。

  ——网易游戏相关负责人

  当上父母后,并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家长,但并非所有东西都比孩子懂得多,在移动互联网,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大环境下,家长要和孩子共同成长和发展。希望能够引入第三方力量,发挥社会大课堂的作用,让孩子了解互联网,能够成为互联网甚至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新时代的创新者和创业者。

  ——方增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

  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减少网络有害信息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已成为社会共识。平台应依照《未成年人保护法》《网络安全法》《青少年网络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内容审核机制,加强内容把关,净化不良信息,守护未成年人上网安全。科大讯飞重视对儿童个人信息和隐私安全的保护,推出儿童隐私保护政策,并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青少年心理问题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帮助学生解决轻度心理问题。

  ——科大讯飞相关负责人

  新京报记者 刘洋 冯琪 【编辑:卞立群】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