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公正、提效率 加快推进审判管理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4-11-19 07:28:02 来源: sp20241119

  代表建议是国家机关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的重要渠道。为推动审判管理现代化,代表们依法履职尽责、积极建言献策。加强基层法院建设、关注群众诉权、完善司法考核指标、提高审判质量……一份份建议背后,无不凝聚着代表们的智慧和汗水,饱含着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一年来,最高人民法院自觉接受监督,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认真办理代表意见建议,有效推进成果转化,交出了一份让人民满意的司法答卷。

  加强队伍建设,夯实审判工作发展根基

  审判工作质效好不好,关键看基层。

  基层法院,处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肩负着维护基层社会稳定、保障民生权益的重要使命。

  代表们积极把脉基层,针对法院工作如何提质增效提出了不少富有针对性、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调研、座谈、走访,全国人大代表沈昌健提出了关于减轻基层法院办案压力的建议,认为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法院工作量实际,适当增加政法专项编制,同时增加审判辅助人员配置,切实减少员额法官事务性工作负担,提升办案水平和工作效率。

  全国人大代表阎建国则在建议中提出,“要提高基层法官和基层司法工作人员的待遇,关心法官的身心健康,稳定基层司法队伍,加强职业保障”。

  近年来,人民法院不断加强基层法院人才队伍建设,为推动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法官助理管理工作的意见》,为法官队伍夯实后备人才基础。认真落实《省级以下人民法院法官员额动态调整指导意见(试行)》,优化司法资源配置,推动法院人员力量进一步向基层和办案一线倾斜。

  “一些基层法院的诉讼服务大厅和基层人民法庭的软硬件建设滞后,存在房屋老旧,空间设置不合理,设备智能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庞国明建议,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完善软硬件设施,加快推进法院现代化建设。

  人民法院高度重视对基层法院的经费保障和物质装备建设工作,特别是对于革命老区、边远地区、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基层法院,通过协调中央财政调整结构、确保重点、保障开支等方式给予重点保障。

  近年来,人民法院持续开设信息化应用培训相关课程内容,着力提升法院干警科技应用能力,加快了基层法院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使智慧法院建设成果延伸到诉讼服务最前沿、司法审判最末端。

  统一裁判标准,提高审判质量

  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制定司法解释、制定规范性文件、编纂指导性案例、建设法答网、启动建设人民法院案例库……规范高效的法律适用统一问题解决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统一法律适用标准、规范裁量权行使,事关当事人合法权益保障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全国人大代表程开敏表示,最高人民法院应当充分发挥在统一法律适用工作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案例指导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扎实推进统一法律适用工作的重要机制。

  最高人民法院切实加强案例指导工作,扎实推进统一法律适用,促进法律正确实施,以案例指导的“小切口”解决司法实践中的难题。截至2023年底,共发布指导性案例39批224个。

  案例是法治的试金石。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今天,案例获得了大放异彩的机会。随着案例对社会生活和法治建设的影响不断增加,大家对案例的关注度也日渐投入和深入,其中就包括全国人大代表齐秀敏。

  “案例指导制度作为司法制度改革的一项具体措施,对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体系具有推动作用。”齐秀敏在建议中提出,要制定指导性案例汇编,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案例汇编与发布结合,方便检索和适用。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并吸纳了该建议,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对指导性案例的应用,根据统一法律适用平台建设的要求,在案件承办法官进行类案检索时,应首先检索现行有效的指导性案例,检索到的类案若为指导性案例,应当参照作出裁判。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案例推荐、审查、检索、应用、评估等工作信息化水平,积极发挥中国司法案例网、中国裁判文书网、人民法院案例库、法信等信息化平台的作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还将结合主题教育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指导性案例工作,通过办理代表建议,推动破解难题,实现指导性案例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保证法律统一实施,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完善指标设置,建立科学的审判质量管理指标体系

  实现审判工作现代化,审判管理是保障。

  法院队伍该怎样管?如何让审判管理举措系统推进、落地生根?

  全国人大代表胡旭晟建议,要完善科学合理、协调统一的执法司法考核指标体系,关注个案质量和社会效果。

  最高人民法院高度重视案件质量监督管理。2023年6月,经广泛调研论证,最高人民法院围绕质量、效率、效果三个维度正式建立了人民法院审判质量管理指标体系,并于2023年7月组织在11个省(直辖市)试点,于2023年10月在全国法院试行,2024年1月正式施行。

  指标体系试行以来,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质量、效率、效果得到了明显提升。

  下一步,最高人民法院将加强对各地法院开展绩效考评工作的指导,通过不断完善更加科学合理的审判质量管理指标体系,引导各级人民法院尊重客观规律、理性运用指标、科学制定政策,促进审判执行工作健康、规范、有序发展。

  月末、季末、年底“不立案”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在视察山东法院工作时,全国人大代表李君就提出,希望法院能优化考核机制,避免催生此类“不立案”现象。

  立案是审判的前提,依法立案是公正司法的开始。

  最高人民法院采取有力举措,坚决消除月末、季末、年底“不立案”现象。深入推进审判质量管理指标体系改革,明确不再用年度收结比、结案率指标,而是综合运用审限内结案率、审限变更率、平均结案时间等指标督促提升办案效率,从制度上解决各类变相“不立案”问题。通过立案偏离度预警系统、12368诉讼服务热线、满意度评价系统加强立案监督,建立“不立案”典型案例通报制度,纠正一批“不立案”问题。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还下发《关于坚决做好2023年底立案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人民法院以“如我在诉”的意识严格贯彻立案登记制要求,明确对于年底违规不收案的,依法依纪严肃追究责任,切实保障当事人依法行使诉权。

  目前,针对立案工作不规范问题,最高人民法院正在起草《人民法院立案窗口工作规范》,对群众反映较多的不规范情形作出明确规定,全面提升立案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记者 莫小雪)

(责编:梁秋坪、温璐)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