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用好用足我国经济发展优势

发布时间:2024-12-24 09:06:00 来源: sp2024122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增强信心和底气。我们要深刻认识我国发展具有的优势、用好用足这些优势,更有信心更有力量地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今天的观察版围绕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四大优势进行分析探讨。

  ——编  者  

 

  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

权  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制度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尊重市场经济一般规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信息灵敏、激励有效、调节灵活、平等开放等优势,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有效弥补市场失灵。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不是简单增减政府和市场的职能作用,而是对二者统筹把握,实现优势互补、有机结合、协同发力。同时,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这有利于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经营主体,充分调动各类经营主体的积极性,能够引导各类企业通过改革创新、合规经营、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发展质量。

  有利于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宏观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长期发展规划既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经编制实施了14个五年规划(计划),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在制定中长期规划过程中,我们党坚持把远大理想和阶段性目标统一起来,着眼长远、把握大势,不断研究新情况、作出新规划,接续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向和战略重点,增强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从根本上超越了资本主义国家政策前后不一、朝令夕改的弊端。

  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十分落后的条件下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集中资源和精力解决最紧迫、人民群众最关注的重大问题,才能实现更快更好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我们党总是立足国家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来谋划工作并指导资源配置,团结带领人民集中力量办大事。正因如此,我们才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奇迹。

  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推进共同富裕。推动发展必须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既能够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能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在发展中,我们不断创造条件、完善制度,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正确处理增长和分配的关系,把“蛋糕”做大做好的同时把“蛋糕”切好分好,不断促进社会公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有利于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是时代潮流,是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坚持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吸收借鉴国际成熟市场经济制度经验和人类文明有益成果,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这有利于推动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要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政府在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全方位为中国式现代化源源不断注入新的动力。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  

 

  形成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雄厚支撑

  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

韩保江

  市场需求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一般而言,消费和投资是一个国家市场需求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消费看,市场需求的规模主要取决于该国的人口数量、购买力、购买欲望等。其中,购买力、购买欲望又取决于该国宏观经济总量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等。从投资看,市场需求的规模主要取决于该国经营主体的数量、规模及其拥有的资本和投资能力等。同时,消费和投资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投资需求规模与该国消费需求规模和出口规模也密切相关。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已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形成了超大规模市场。我国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消费需求广阔且增长潜力巨大。我国已有1.8亿多户经营主体,储蓄率较高,能够对扩大投资形成有力支撑。同时,作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平稳运行、积极向好,带来的投资需求规模也是巨大的。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市场成为最稀缺的资源。在这一背景下,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对自身发展和世界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力与其市场规模密切相关。比如,超大规模市场具有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有利于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具有丰富应用场景和放大创新收益的优势,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妨碍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能够充分发挥我国市场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全社会流通成本,提高市场运行效率;通过广阔市场需求引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完善促进自主创新成果市场化应用的体制机制,能够摊薄创新成本,帮助相关企业依靠在国内市场获得的低成本优势走向国际市场,支撑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可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能够大大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稳定性。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建设统一大市场、畅通市场大循环,能够推动增加物质产品、积聚社会财富、增进人民福祉、增强国家实力,从而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稳定发展过程。当前,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提升供给体系对需求结构的适配性,实现经济在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为我国稳定发展提供支撑。与此同时,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产业、区域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有利于抵御和化解外部冲击。在当前国际形势充满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立足国内、依托国内大市场优势,充分挖掘内需潜力,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支撑,有利于降低外部冲击和外需下降带来的影响,也有利于在极端情况下保证我国经济基本正常运行和社会大局总体稳定。

  为世界经济增长扩大空间。今天的中国是紧密联系世界的中国,我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内外需市场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我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为其他国家、跨国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遇和需求空间。我国经济具有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将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对全球可持续、包容性增长发挥更大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市场资源是我国的巨大优势,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个优势,不断巩固和增强这个优势,形成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雄厚支撑。”我们要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把国内大循环建立在内需主动力的基础上,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完善扩大投资机制,适度超前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持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有效供给,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突破供给约束堵点、卡点、脆弱点,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安全性,努力以自主可控、高质量的供给适应满足现有需求,创造引领新的需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改革,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改革,聚焦重点问题,加强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打通淤点、堵点,激发整体效应。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助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韧性、潜力

  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

司海平  刘小鸽

  产业体系是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了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一是产业规模大。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2022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制造业规模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二是门类齐全。我国已建成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三是集群化特征明显。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等地形成了许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化产业集群,产业集聚效应不断释放。四是配套能力强。多数材料、组件都能在我国找到本土供应商,高效协作的制造业网络不仅能满足大规模标准化生产需求,而且能快速响应个性化定制需求。我国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对于经济发展保持强劲的内生动力、韧性、潜力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主要来自于其组织大规模分工协作的广度、深度和复杂程度。我国产业规模大、体系完备、配套能力强,为组织大规模分工协作提供了基本前提,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集聚经济和范围经济,使我国产业发展具有成本优势。从国际比较来看,生产相同产品,我国企业可以更为便捷高效地获取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和中间品,降低生产的组织成本和物流成本。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确保我国产业发展具有品类优势,既能够提供全方位、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也能够满足高度复杂、高度集成的工业产品生产需求。产业体系配套完整,也能确保我国产业发展具有速度优势,促进不同产业领域企业之间形成更为高效的交流与合作,促使各行业的上中下游更易形成聚合优势,从而对社会需求作出迅速反应,更快推动前沿技术向大规模生产转化。

  增强我国经济发展韧性。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面临的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依托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强大的配套能力,我国可以进行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从技术研发到生产制造的全行业全产业链布局。这有利于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提供产业基础。特别是在遇到外部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干扰时,我们依然能够保证各个产业领域组织生产和供应产品,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在关键时刻不掉链子,实现经济社会的循环畅通,维护国家发展安全。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产业体系配套完整有助于打通产业链各环节,在供给侧对社会新需求作出快速反应,不断推出新产品、提供新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和巨大的产业规模,也为前沿技术转化提供了完备的产业链配套,能够将新产品、新技术快速大规模产业化,并在这一过程中持续改进工艺、降低成本、提高性能。基于我国完整的产业链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能够实现更为高效便捷的沟通交流,促进行业知识技术扩散,推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这些都有利于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激活发展新动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不但能够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坚实根基,而且能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助力我国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进一步巩固了我国制造大国的地位,可以更充分挖掘国内市场需求,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国内大市场中成长起来的优质企业,将因此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力,高效集聚全球创新要素,培育国际知名品牌,拓展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广度和深度,更好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也有助于我国吸引外资外企来华投资,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推动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在更高层次上相互促进。

  应当看到,我国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不是自然就有的,也不是每一个大国必然会形成的,而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科学分析形势、把握发展大势,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新征程上,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不断巩固并用好我国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增强中国经济发展内生动力、韧性、潜力。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支撑

  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

莫  荣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我国人口规模巨大,劳动年龄人口接近9亿,劳动力资源丰富。同时,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程度持续提升,2022年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93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2亿人。高素质劳动者规模庞大,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研发人员总量多年居世界首位,成为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企业家队伍日益壮大。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有胆识、勇创新的企业家茁壮成长,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世界水准的中国企业家队伍。截至2022年底,我国共有企业法人单位3200多万个;2023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中,我国企业有142家,数量位居全球榜首。

  综合来看,我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宏大、门类最齐全的人才资源大国,具有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发挥好人才优势、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在改革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机制方面下功夫,将持续增强人才效能。

  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需要高素质劳动者。充分激发我国大量高素质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创造潜能,支持和引导他们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基础。企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自主创新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支持和引导企业家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勇于推进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重视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有效激发员工创造力,将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

  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支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战略决策,将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为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提供重要依托,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的人力要素支持。比如,加速集聚、重点支持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围绕国家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有利于推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企业家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提高把握国际市场动向和需求特点的能力,提高把握国际规则能力,提高国际市场开拓能力,提高防范国际市场风险能力,带动企业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实现更好发展,有利于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为增强综合国力提供保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还会遇到不少风险和挑战,必须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哪个国家拥有人才上的优势,哪个国家最后就会拥有实力上的优势。牢牢把握并充分利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离不开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把中华大地打造成为各类人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热土,将有力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为上述优势的有效发挥提供保障,把我国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踏上新征程,要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安排,充分发挥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人才支撑。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持续优化尊重企业家、弘扬企业家精神的发展环境,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为广大企业家人才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人才顺畅有序流动,最大限度保护和激发人才活力,提高人才资源配置效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激发劳动者创新创造活力。积极营造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社会环境,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待遇适当、保障有力的生活环境,为人才心无旁骛钻研业务创造良好条件,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作者为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12日 09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