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项深港合作成果入选“塑造健康湾区十大案例”

发布时间:2024-12-20 09:18:48 来源: sp20241220

港澳居民健康服务中心。

  伴随着《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支持港澳医疗机构集聚发展办法》的发布,由前海蛇口自贸区医院与香港大湾区医疗集团合作运营的前海首家国际化社康(港澳居民健康服务中心)正式启用。

  该社康通过引进香港金牌全科医护团队等方式,为居住在深圳的港澳居民及国际人士提供港式诊疗服务,也为落实深港跨境衔接“机构通”“港医通”“药械通”“港保通”和“标准通”搭建落地平台。这是深圳推进“健康湾区”加速融合的一大举措。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加速,大湾区内居民交流日益密切,提升跨境医疗服务保障能力,成为大湾区协同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环。作为粤港澳医疗高水平融合发展的引领示范,深圳以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为牵引,不断深化深港医疗服务融合发展,打造跨境医疗服务创新发展新高地。

  在日前举行的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合作大会上,“深港合作建立国际医院评审认证标准”“深圳优化港澳在深办医行医环境”“深港探索跨境医疗服务衔接”等3项深港合作成果入选“塑造健康湾区十大案例”,10个深港合作项目现场签署,数量均居大湾区各城市之首。

  从试点共建港大深圳医院,到打破深港医师资质壁垒,再到港澳药械通政策的落地,莲花山与狮子山“双向奔赴”,深圳和港澳跨境医疗规则衔接、要素流动、融合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随着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深入推进,深圳将依托前海、河套等重大平台的广阔空间,不断深化优质医疗资源共建共享,深化人才、技术交流和规则衔接,为健康深圳撑起一片蓝天,推动健康湾区建设加速前行,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贡献深圳力量。

  撰文:黄思华 受访单位供图

一市民正在港药通窗口办理相关业务。

  打破藩篱

  优化港澳在深办医行医环境

  香港出生,在英国学习、受训,成为一名国际认可的肾病科顾问医生后,又受邀加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白明珠是投身深港合作医疗改革试验田的第一批港籍医生。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担任“大内总管”的她,领导着大内科体系下的7个亚专科、130多名医生。

  因为有过英国肾科总会教学经历,白明珠将英国和香港的专科医生培训经验引入深圳,为内地探索国际化的“专培”制度探路。深港两地通过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获内地认可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共建医学专科培训中心,为集聚香港和国际一流资源开展医学人才培养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

  近年来,深圳市牢牢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持续深化和推进深港卫生健康领域务实合作,打造诸多深港合作新机构、新平台、新载体。尤其是在优化港澳服务提供主体在深办医、行医方面,深圳更是频饮“头啖汤”,勇闯改革深水区。

  长期以来,因制度和政策等方面存在差异,港澳与内地的行医资格互不相认,医疗合作颇为受阻。以手术资质为例,在内地,一些高难度手术资质直接与职称紧密相连,比如心肺联合移植这种四级手术,必须是主任医师才能做,如果香港专家没有这个职称,即便来了深圳也不能进行这类手术。

  为了推动港澳医疗人才到内地跨境流动,国家及粤港澳三地一直在探索中前行。2009年4月,原卫生部发布《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医师获得内地医师资格认定管理办法》和《台湾地区医师获得大陆医师资格认定管理办法》,为推动港澳台医师跨境行医奠定了政策基础。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手绘图。

  在深圳,一种全新的深港医疗合作探索正在进行——2012年7月由深圳市人民政府全额投资,引进香港医院管理模式的港大深圳医院正式开业,由此,大批香港医生开启“双城模式”。

  近年来,深圳还为港澳独资在深开办医疗机构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宽松条件,设置专门的办理窗口,对医疗机构设置审批,承诺办理时限为15个工作日。正是这一举措,推动港澳医疗机构集聚发展。目前,香港已在深开办12家医疗机构,占全省同类机构总数近四成;林顺潮眼科医院、新风和睦家医院、禾正医院等一批高端港资医疗机构在深发展。

  在医生资质互认方面,深圳先是打破深港医师资质壁垒,开展境外医疗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认定,与内地医师享受同等政策待遇。与此同时,深圳优化港澳办医行医环境,持续优化港澳医疗机构审批流程,简化港澳医师资格认定、短期行医许可程序,大幅压缩机构设置与执业登记审批、港澳医疗专业技术人员执业办理的时限。

  2021年8月,深圳为37位在深工作的港籍医生颁发正高级职称证书,白明珠便是其中之一。“由于没有相对应的职称认定,以前香港医生在内地申请课题比较困难,现在有了正高级职称,不仅解决了这个问题,同时也能够让医生在手术授权、医生培训等方面更加规范化。”白明珠说。

  深圳这项改革,让港籍医生在深进行医疗、科研、服务等方面更方便,也对深港两地未来在科研、教学、医疗等领域的交流起到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为鼓励和引导更多高水平港澳医师来深圳执业,近年来,深圳市出台推动医疗服务跨境衔接若干措施,优化港澳医师在深注册执业,建立香港专科医师与现行高级职称评审接轨的认定转换机制。2022年6月在首次修订通过的《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上,率先实现港澳医师多点执业。

  事实上,不仅是港籍医生来深执业,还有越来越多的港式家庭医生工作室在深圳落地。以盐田为例,2023年2月10日,港式家庭医生工作室在盐田区人民医院鹏湾社康中心揭牌。按照计划,该工作室将引进香港获金牌认证的全科家庭医生坐诊,至2025年分批累计培训30名金牌全科医生、30名社区护士,建设5家港式家庭医生工作室。

  目前,港澳医师来深圳短期执业者186人,占全省85%;166名港澳医师取得《医师执业证书》并在深圳长期执业,37名港籍名医获评正高职称,8名境外医师获聘卫生健康特聘岗位,4所中医机构招录6名港籍中医师。

  正是这一先行先试之举,港澳医生得以从深圳出发,逐渐走向其他内地城市。不仅港澳医生跨过关口行医,内地医疗人才也开始向港澳流动,真正促进了深港医疗人才流、资金流、资讯流、服务流贯通大湾区。

  先行先试

  深港探索跨境医疗服务衔接

  2023年12月16日晚,仅用时8分钟,一颗“跳动”的心脏就完成检疫通关及深港交接,从深圳湾口岸出境直奔香港。此时,香港4个月大的患儿芷希家属正焦急等待心脏移植手术。出生只有41天的小芷希一出生就被医院确诊为心脏衰竭生命危殆,这颗移植心脏是小芷希延续生命的唯一方法。在深港两地的全心守护下,这场两地首例“生命接力”顺利完成。

  首例内地与香港之间紧急医疗救助人体器官共享的历史性突破,为深港两地跨境器官移植共享打下坚实基础,更是深港医疗服务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深港合作更加紧密,往来深港两地的民众数量逐渐增加。医疗服务融合发展,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是深化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实践路径,更是推动港澳居民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举措。

  在日前举行的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合作大会上,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表示,近年来,香港特区政府在跨境协作、数据互通、医疗创新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助力健康湾区建设,包括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善用大湾区医疗服务、跨境救护直通车、建立恒常器官移植互助机制、支持国家医院认证标准国际化等多个项目。

  香港长者刘先生(化名)就是上述政策的受益者。得益于香港“长者医疗券”计划,刘先生不用返回香港,就可以使用香港特区政府每年每人2000元港元的医疗券金额,直接到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荔枝苑社康服务中心全科门诊就诊,并开取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疾病药物。“非常方便!”刘先生对此赞不绝口。

  作为深港深度合作的重大平台之一,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探索远不止于此。

  2020年,国家药监局等8部门联合印发《粤港澳大湾区药品医疗器械监管创新发展工作方案》,提出允许大湾区内地9市开业的指定医疗机构,使用临床急需、已在港澳上市的药品,以及临床急需、港澳公立医院已采购使用、具有临床应用先进性的医疗器械。

  2021年4月16日,该政策正式落地,通过其进口的首个药品抗D免疫球蛋白注射液和首个医疗器械磁力可控延长钛棒,运抵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不久后即投入临床使用,引起广泛关注。4个半月后的8月27日,广东省食药监局联合省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试点已经完成,应用范围扩展至更多指定医疗机构。

  作为全国首家“港澳药械通”试点医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截至目前已引进20个药品、11个器械,政策红利惠及全国各地患者,已有超过2800人次获得治疗。就在前不久,用于治疗干眼症的酒石酸伐尼克兰鼻喷雾剂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开出了大湾区第一张处方。这是通过“港澳药械通”政策、经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首个经由澳门上市引进大湾区指定医疗机构的创新药品。

  近年来,深圳市充分发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在医疗服务跨境衔接中的桥头堡作用,用足用好综合授权改革关键一招,搭平台、建通道、创机制,探索创新香港医疗福利过境、电子病历过河、“港澳药械通”先试等粤港民生服务融贯的实现形式,以便利港澳居民就医“小切口”,促进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建设“大变化”。

  今年8月,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领域的交流与融合发展,又增加了一支强大力量。

  走向世界

  建立国际医院评审认证标准

  作为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由深圳市卫健医院评审评价研究中心按照“标准只升不降”的原则、历时近一年编制而成的《医院质量国际认证标准(中国)》,于2022年高分通过国际医疗质量协会外部评审会(ISQua EEA)的权威认证。

  如此一来,只要通过《医院质量国际认证标准(中国)》评审的医院,便可获得国际认可,尤其是方便获得国际商业保险机构的认可,港澳患者可以直接使用商业保险在该医院看病。

  《医院质量国际认证标准(中国)》的出现,刚好解决了购买国际商业保险的港澳居民在内地就医无法报销的困难。在此之前,很多国外保险公司尚未认可内地的“三甲”等医院评审标准,被国际保险公司认可的国际主流医院认证体系主要有美国的JCI、澳大利亚的ACHS,但内地绝大多数医院并没有取得这些认证。

  可以说,《医院质量国际认证标准(中国)》的推行不仅加强了港澳和内地医疗跨境的衔接,也开启了内地、港澳地区医院国际化的新时代。

  就中国而言,自1989年我国出台文件启动医院分级管理与医院评审工作以来,医院评审工作已经走过30余年的历史。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副院长李咏梅表示,他们在实践中对比发现,三甲评审在医疗质量和安全要求等方面比其他标准更细致严格,完全可以融入国外优秀做法,走向国际。

  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出台。同一天,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召开了一场国际医院认证会议,时任院长卢宠茂明确表示,将推动中国三甲医院评审走向国际。

  这一想法迅速得到了省、市及国家的支持。2019年发布的《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2020年发布的《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均提出了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体系的改革任务。

  2022年2月,《医院质量国际认证标准(中国)》通过国际医疗质量协会外部评审会(ISQua EEA)国际标准认证,成为全国第一个国际版“医院标准”,可作为中国医院走向国际的桥梁。

  如今回头看,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体系,其中的艰难不言而喻,但国家层面从来没有放弃融入“国际”潮流中去。深圳抢抓这一机遇,通过争取国家综合授权支持,聚集粤港澳大湾区规则机制“软联通”攻坚突破,积极争取“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院评审认定标准体系”纳入中央支持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首批授权清单,率先开展国内国际标准转化,探索更多粤港澳大湾区“一规三地”实现形式,充分释放了“双区”建设战略叠加“乘数效应”。

  紧接着,深圳坚持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多方参与、协同推进,注册成立非营利性第三方医院评审评价研究中心——深圳市卫健医院评审评价研究中心,明确由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牵头,组建专家委员会、标准与教学委员会、认证审核委员会、风险质量与审计委员会“四个专家委员会”和“一个评审员库”,吸纳具有国际医院评审认证和国内“三甲”评审资历的资深专家组建评审专家团队,协同开展标准互换互认和适用性分析验证工作。

  2023年3月30日,国际标准(中国)首批医院评审认证启动会在前海举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13家医院参与首批认证,其中5家来自深圳,4家来自香港,2家来自广州,北京、珠海各有1家。

  值得一提的是,该评审体系完全是按照国际化评审员培训体系来建立,不仅成立了评审员培训与发展专家组,创新性设置验证评审员岗位负责最终校验制度,明确了评审员遴选、培训、考核、评估及管理等制度,培训遴选63名境内外医院评审认证资深专家组建评审员,还上线医院评审评价管理平台,创新“智能评审”模式,实现医院评审全类型网上申请、全流程在线审理。

  可以说,《医院质量国际认证标准(中国)》是对标国际通行规则,融合国内评审实践,同时总结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通过ACHS认证与三甲评审双认证的成功经验,在我国三甲医院评审评价标准的基础上融入国际医院评审评价要求编制而成的。

  由此,内地的医院评审标准通过深圳、通过大湾区,走向世界。

【编辑:刘欢】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