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的花朵盛开在青春田野

发布时间:2024-09-10 01:06:18 来源: sp20240910

原标题:让非遗的花朵盛开在青春田野

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独特智慧和文化精髓,是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几千年的生产生活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中,中国大地出现了各类音乐和曲艺。今天,它们有的以非遗的形式得以传承。其中,青年功不可没,正是一代又一代非遗青年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让“听得见的非遗”始终绽放艺术魅力,洋溢青春光彩。

生活工作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发祥地之一的贵州,我曾多次去往黔东南地区的村寨调研。那延续至今的“小孩学歌、青年唱歌、老人教歌”场景令人动容,青年人对传统艺术的追求热情令人振奋。在全国各地,非遗的当代故事被无数青年人续写。在这些故事里,他们将传统非遗音乐与当代生活相融,与现代音乐形式相结合,与现代传播方式相适应,构建了良好有效的非遗文化传播生态,让非遗被更多人所知所爱,有的甚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焕发出强劲的生命力。

传承的生力军由青年组建。《“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文件对加强青年传承人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全国很多地方也出台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为青年人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非遗提供了良好条件。青年也不负众望,成为一支支非遗传承的生力军。他们主动担负起传承重任,将口传心授的非遗音乐从濒临失传的边缘拉回来,将很多精力投入日复一日的学习训练中。在内蒙古调研时我们看到,很多支乌兰牧骑的主力成员是90后青年,他们把马头琴装上马背、装进汽车后备厢,把马头琴音乐送往广阔草原的旗县、嘎查,又在各处的老一辈艺人及民间乐手那里搜集资料、收录音乐片段,不断地丰富着马头琴音乐的内容。青年人通过非遗这一载体,为我们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不少助力。

创新的重大使命由青年担当。今天不少青年人受过系统教育,能理解和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和国家发展需要,能接触来自行业领域发展前沿的各类信息,拥有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提升改造传统技艺的能力。不少非遗青年传承人把传统技艺和新时代的生活审美结合起来,让非遗在坚守本味的同时适应了当下的生活场景。他们结合新的音乐形态、新的技术手段、新的演奏形式,改编和创作出一大批富有民族韵味、具备时代特色、深受群众喜爱的作品。在福建调研时我们了解到,南音传承人为了提高整场演出的完整性,用剧情形式加以串联,把观众熟悉的历代诗人编成剧中角色,带领观众走进南音的魅力世界。于是“老粉丝”拍手叫好,新观众品尝到艺术之美。

传播的生动注脚由青年书写。当代青年人是第一代“互联网原住民”,具备互联网思维,熟悉新兴媒体平台的传播方式,能赋予传统技艺新的传播形象,让其更加贴近生活,从小圈子逐步走向大市场;他们也勇于以锐意进取的精神积极吸收借鉴其他优秀文明成果,将新的时代元素和青年人身上特有的品格和气质、丰富的知识和能力,融入非遗音乐的创新发展,拓展非遗音乐的发展渠道。打开各类短视频平台,很多音乐类非遗的短视频拥有众多年轻“粉丝”,在这些平台推出的跨年晚会等节目中,非遗深受广大网友热捧;走进各大城市的剧院,音乐类非遗项目常常与交响乐、音乐剧等形式结合,令观众耳目一新……青年人的努力,让我们感受到“活”着的非遗“活”得好,听得见的非遗传得广,民族的声音世界喜欢听。

非遗需要青年的助力,青年也需要非遗的滋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能为青年成长提供丰厚养料。我们期望更多的青年能了解非遗、爱上非遗,期望更多有能力者加入非遗传承的行列,以不断增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让音乐这座沟通心灵的桥梁更坚固更宽广,润泽更多人心;以才华为音符、用青春谱乐章,让属于民族又同时属于世界的艺术财富,长久地绽放文化之光。

(作者:朱杰,系贵州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联基地研究员)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