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组关键词,见证更加开放的中国

发布时间:2024-12-25 03:12:58 来源: sp20241225

  本报记者 廖睿灵

  2023年,中国继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制度型开放取得重要进展,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为世界合作共赢注入中国动力。

  回顾2023年,中国对外开放有哪些新举措、新成就?来看这8组关键词——

  关键词:展会

  线下办展正红火

  “我们带来最新产品,展示给中国的消费者”“进博会是我们和新老朋友双向奔赴的好地方”……在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常能听到这样的声音。

  2023年2月,商务部宣布推动全面恢复线下贸易展会。两个月后,第三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海南海口举行,吸引65个国家和地区的3382个消费精品品牌参展。服贸会、广交会、进博会、链博会等重大展会也如约而至,来自世界各地的展商纷纷来华参展,展示全球好物。

  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仅在2023年前9个月,境内专业场馆共举办各类展会3248场,同比增长1.8倍,较2019年同期增长32.4%。其中,大型展会1908场,同比增长2.3倍,较2019年同期增长56.9%;展览总面积768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7倍,较2019年同期增长51.5%,已超过2019年全年展览面积。

  各类展会成果如何?一组数据可窥一二:第134届广交会线下出口成交223亿美元;2023年服贸会共达成成果1100余项,线下参展企业国际化率超过20%;第六届进博会按年计意向成交创历届新高,金额达784.1亿美元、比上届增长6.7%……

  中国加快形成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展会矩阵,赢得多方点赞。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秘书长蕾韦卡·格林斯潘说:“中国正用实际行动证明开放不仅是消除贸易壁垒、促进投资,还在于以开放心态接受新想法,推动人文交流。”

  关键词:制造业

  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全面取消

  2023年,制造业领域迎来对外开放“重磅”举措——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国宣布将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

  此前,制造业领域已有多项对外开放利好政策:一般制造业领域已实现全面开放;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制造业条目全面清零;汽车行业自2022年起全部取消对外资准入的限制……在此基础上,中国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从“不断放宽”迈向“全面取消”,意味着什么?

  “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既彰显了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也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举措。”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新兴经济体研究室主任李大伟说。

  2023年前10个月,中国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到2834.4亿元,同比保持增长,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使用外资增速达到9.5%,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使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34.6%、14.8%。

  “中国制造”磁力不减,除了制造业持续对外开放的政策支持,中国市场潜力巨大、科技创新能力强等优势,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也在显著上升。2023年三季度,中国贸促会对700家外资企业进行调研访问,其中67%来自制造业。调研结果显示,受访外资企业连续三个季度认为“技术创新与研发”是中国市场最大的发展机遇。

  “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也将有利于本土企业在和外资企业深入合作与良性竞争中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进而成长为世界一流的跨国企业。”李大伟说。

  关键词:服务业

  更有序、更高标准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

  您知道吗?除了货物贸易,金融、文旅、医疗健康等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也是积极扩大对外开放中的关键一环。

  在上海虹桥商务区,跨境发债、跨境并购等服务为企业带来极大便利;在北京顺义天竺综合保税区,首家在京设立分支机构的外国演出经纪公司坐落于此,标志着文化领域进一步对外开放……2015年至今,中国已有11个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省市。2023年前三季度,11个试点示范省市服务业增加值达13.2万亿元,占当地地区生产总值的69.7%;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508.5亿美元,占全国服务业引资的55.6%。

  2023年11月,国务院印发《支持北京深化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工作方案》,提出推进服务业重点领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探索新兴业态规则规范、优化贸易投资制度安排等举措。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北京示范区持续推进创新探索服务业扩大开放,将为全国服务业开放提供可借鉴样本、作出积极贡献。

  “试点示范聚焦服务业产业发展,持续提升开放水平,加大改革力度,已经陆续总结推广了9批最佳实践案例或试点经验,涉及190多项在全国首创或者取得了较好效果的创新成果,为全国服务业开放积累了新经验,为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探索了新路径。”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司长朱冰说,下一步,将以北京示范区以及10个试点省市实践为基础,进一步总结好经验好做法,更好地发挥试点示范对全国服务业开放的示范引领作用。

  关键词:“一带一路”

  10周年!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

  “一带一路”倡议迎来10周年!

  2013年,中国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10年间,“一带一路”倡议成为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平台,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果。

  共建“一带一路”,创造了一批批重大工程项目。西起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东至吉布提港口的亚吉铁路,自开通商业运营以来累计发送货物743万吨、旅客近53万人次,运输收入保持着年均35%以上的高速增长。位于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55公里外杰赫勒姆河畔的卡洛特水电站,已经安全运行1年以上,满足了当地500余万人的用电需求。

  共建“一带一路”,涌现出一批“小而美”项目,赢得赞誉。博茨瓦纳首都哈博罗内以北约200公里,中国企业承建的马哈拉佩水厂升级项目,解决了困扰当地人多年的喝水难题。中国在柬埔寨援建投用的特本克蒙中柬友谊医院,极大改善了当地医疗条件,降低了当地居民看病花销。

  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在共建国家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已为当地创造42.1万个就业岗位。预计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可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将使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

  中欧班列是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和标志性品牌。目前,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8.1万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的217个城市,有力保障了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2023年10月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京开幕。论坛期间形成了369项务实合作成果,目前超过半数已落实。务实合作成果的落实,有效深化了中国与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政治互信、经济互融、人文互通。

  关键词:自贸区

  “试验田”里的创新收获

  全国第一张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上线全国第一个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创设第一个自由贸易账户……2023年,中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迎来建设10周年。

  聚焦投资便利、贸易便利、金融开放创新和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10年间,上海自贸试验区形成一批基础性制度和核心制度创新,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基本建立。在汽车整车制造、金融服务、医疗服务、旅游服务等多个开放领域,上海自贸试验区实现了一批全国首创项目落地,成为外资进入中国的标志性门户。

  10年间,上海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企业8.4万户,新设外资项目超1.4万个,累计实到外资586亿美元,意味着平均每分钟有超1万美元实到外资“入账”。

  “头雁”引领,“雁阵”齐飞。10年间,中国先后设立了22家自贸试验区。2023年11月11日,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喀什片区揭牌并迎来首批35家企业入驻,签约落地项目资金超过176亿元,涵盖商贸物流、电子信息、新材料、汽车加工等领域。作为中国设立的第22个自贸试验区,喀什片区也是国内西北沿边地区首个自贸试验区。

  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发挥先发优势,率先建立同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10年来,各自贸试验区积极发挥先行先试作用,形成了一批批突出创新成果。2023年上半年,21家自贸试验区以不到千分之四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占全国18.4%的外商投资和18.6%的进出口贸易。

  关键词:“新三样”

  外贸“新三样”叫响全球

  服装、家具、家电——这是中国出口海外的“老三样”。

  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这是中国畅销全球的“新三样”。

  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等产品合计出口同比增长41.7%,表现亮眼。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全球市场份额超六成。1—9月,中国锂离子蓄电池累计出口额486.05亿美元,同比增长超三成。中国光伏组件产量连续16年位居全球首位,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等产量产能的全球占比均超80%。

  从“老三样”到“新三样”,货物贸易结构变迁折射出中国外贸转型升级的突出成效。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新闻发言人高士旺分析,“新三样”出口保持高增速,既有产业变化带来的市场机遇,也得益于中国完备的产业链和供应能力,同时还有相关政策的促进作用。

  “国际市场对‘新三样’的需求不断增长,而中国可以提供具有竞争力的高品质产品,同时中国已经连续6年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是全球最大的生产和出口国之一,自然成为许多国家的主要供应商。”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副研究员洪勇说。

  “新三样”叫响全球并不意味着“老三样”退场。相反,随着中国产业升级步伐加快,“老三样”正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

  以服装为例,如今,中国年产服装700多亿件,占全球一半以上,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的全球占比多年保持在约1/3。从服装到新能源汽车,从“老三样”到“新三样”,“中国制造”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正为全球提供更优质、更高端的多元化产品。

  关键词:数字贸易

  “数字化买卖”更受欢迎

  中国自主研发游戏海外收入超百亿元;中国网络文学海外市场规模超30亿元,海外用户超过1.5亿人,中国累计向海外输出网文作品万余部……

  随着数字技术与产业变革加快推进,中国游戏、网文等形态丰富的数字产品加速走向全球;数字化货币应用场景更加广泛;借助数字技术买卖商品越来越受全球消费者欢迎。

  当前,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推动数字贸易蓬勃生长。

  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介绍,数字贸易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以数字交付为特点的贸易方式,贸易对象是数据;二是以数字订购为特点的贸易方式,通常跨境电商交易的是货物,但通过数字订购来实现。“数字贸易正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未来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增长点。”王受文说。

  如今,中国数字贸易总体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前8个月,中国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贸易规模达1.8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4%。1—9月,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到1.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4%,占同期货物贸易进出口比重的5.5%。中国跨境电商的贸易伙伴已覆盖全球,是全球跨境电商生态链最完善的国家之一。

  随着中国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不断融合,在消费领域,网络游戏、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新型消费业态与应用场景不断涌现,激发了数字贸易的发展潜力;在生产领域,云展会、远程办公等方面广泛应用,云外包、平台分包等生产新模式不断发展,“云端经济”生态逐步形成。

  王受文表示,将秉持开放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建立健全数字贸易促进政策,营造良好的数字营商环境,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推动数字贸易改革创新发展。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越来越有“国际范儿”

  人民币国际化有啥新进展?看几组数据——

  8月,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发行熊猫债58支,发行规模合计1060亿元,同比增长58.2%,发行数量及金额均已超过去年全年;

  9月,国际资金清算系统(SWIFT)数据显示,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份额中涨幅创纪录,其份额从年初的3.9%升至5.8%,首次超过欧元;

  截至9月末,共有1110家境外机构进入中国债券市场,境外机构持有中国债券3.3万亿元人民币,较5年前增长近200%;

  截至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在29个国家和地区授权31家人民币清算行,覆盖全球主要国际金融中心……

  2023年,人民币的国际货币职能持续增强,在拓宽结算、交易、价值贮藏等方面的应用取得丰硕成果。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23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显示,跨境人民币业务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人民币融资货币功能提升、离岸人民币市场交易更活跃。在债券投资、股票投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跨境理财通”等多个投资交易领域实现稳步提升。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何以稳步推进?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经济巨大体量和稳健增长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对外经济交流合作不断扩大,为人民币国际化增添了强劲动力。此外,中国坚定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良好制度保障。

  中国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坚持市场驱动、互利共赢的原则,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和水平,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使用。(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叶攀】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