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

发布时间:2025-01-07 14:08:11 来源: sp20250107

  【光明时评】

  近来,东北冰雪旅游持续升温,在“礼尚往来”中,产自黑龙江抚远的蔓越莓引发不小的关注,不少网友直呼更新了他们对当地土特产的认知。据媒体报道,自2014年蔓越莓产业引进以来,黑龙江抚远已建成我国最大的蔓越莓种植基地。抚远蔓越莓产业的快速壮大,正是近年来各地深耕乡村特色产业、积极探索产业兴农新路径的生动缩影。

  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致富、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抓手。乡村特色产业依托乡村特有的资源禀赋,包括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食品、特色手工艺等多种产业,既彰显地域的个性化特点,又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立足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找准特色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我国乡村蕴含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须首先从地方实际情况出发。充分了解和认识自身的禀赋特征和发展优势,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的基础上,着力培育打造人无我有的特色、人有我优的优势、人优我精的品质,避免产业雷同化、产品同质化,让土特产真正成为金招牌。

  举例来说,在贵州省,不少地方结合当地地理区位优势精准发展特色产业,都匀毛尖、遵义朝天椒、兴仁薏仁米、大方天麻等均已发展成为质量上乘、品质稳定的特色产业,在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落实乡村产业帮扶政策,应坚持分类施策、精准务实,按照“巩固一批、提升一批、盘活一批、调整一批”的发展思路,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体系、畅通产销衔接,加快形成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做好乡村土特产这篇大文章。

  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致富。让农民获益是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针对过去农业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不高、农户持续增收机制保障不足等问题,延链、补链、壮链、强链正成为当前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主要方向。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值达到2.52:1,2023年新建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0个农业产业强镇和100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产村融合、产镇融合等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效。

  推动农业产业从单一聚焦种养环节逐步走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围绕生产基地、仓储保鲜、农产品加工流通、品牌建设、市场开拓、农旅融合等全产业链环节发力布局,把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作为重点,推动建立龙头企业引领、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分工协作、广大小农户参与产业经营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把二、三产业留在乡村,把产业链增值收益和就业岗位留给农民,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强化农业科技驱动,助力农业发展高质高效。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加速提升,2022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4%。随着一系列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研项目的启动实施,核心种源和新品种培育、农业底盘技术、丘陵农机等领域创新活跃,阶段性成果接连涌现。

  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要坚持向科技创新要产量、要产能、要效益,积极地转变发展思路,聚焦生态效益好、品牌价值高、产业韧性强的优质产业,着力推进农业产业由增产导向转向量质并举。注重科技研发应用,加强政府机构、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与农业合作社的协同合作,支持搭建联合创新平台;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力度;鼓励建立良种储备与繁育基地、特种植物资源栽培与示范基地等设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技术服务与推广平台。以科技创新作为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的持续动力来源,一定能够不断提高乡村特色产业综合效益和竞争能力,加快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

  (作者:史志乐,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光明日报) 【编辑:姜雨薇】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