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深处 春色满园(古树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4-12-22 19:40:22 来源: sp20241222

  树龄逾300年的梨树。   张 俊摄(人民视觉)

  游客在梨园花海中徜徉。   王 锐摄(人民视觉)

  每年3月底至4月初,春风拂过黄河故道,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的40多万亩梨花绽放,花开如雪,美不胜收,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在砀山县的梨园中,树龄百年以上的古梨树有6万多棵,其中一棵树龄已逾300年。

  出了高铁站,当地司机热心向记者推荐,来到砀山,定要一睹古梨树的风采。

  从砀山县城出发,向东20公里,即可到达古梨树群所在的景区。整个景区百余亩地,里面大多是树龄百年以上的古梨树。

  放眼望去,满园古树,树干嶙峋,枝丫遒劲。正值梨花盛开时,一团团、一簇簇,雪堆云涌。仰头细看,洁白的花瓣中伸出浅黄色的花蕊,伴着暖暖的春风,一股似有似无的清香弥漫在身边,让人不禁心生愉悦。

  进入景区大门向东约200米,路北有一处灵璧石,石头后面围有保护栏的梨树,便是那棵树龄逾300年的梨树,树干直径约2米,其上生有9大主枝,树高7米有余,树冠遮盖面积可达半亩地。

  2018年,它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中国林学会选为“中国最美古树”之一。该景区所在地砀山县良梨镇党委委员陈国强介绍,古梨树的美不单在外貌,更包括精神内涵,“不仅体现了砀山人坚韧的品格,还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砀山种植梨树的历史至少已有400多年,明代便有“砀山产梨”的相关记载。

  “砀山之所以能大面积种植梨树,与这里的气候、土壤条件密不可分。”砀山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田娟告诉记者,“先前,黄河从砀山经过。经泥沙反复冲刷,砀山的土地多为红黏土、沙壤土、盐碱地,小麦等粮食作物难以生长。‘面缸一层沙,庄稼被打瞎;走路难睁眼,张嘴沙打牙’,这句俗语便是过去砀山恶劣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

  为改变这恶劣的生态环境,砀山人民与风沙、盐碱环境展开斗争,最后选择了抗风沙、适盐碱、耐旱涝的酥梨树这一乡土树种广泛种植。经过数十年努力,昔日漫漫黄沙地变成了如今连片的果园,砀山酥梨也享誉中外。

  以前,有一段时间,该景区的梨树承包给当地村民,由村民自行管护经营。“一些村民一味地追求产量,过度利用、树老势弱等问题很快凸显出来。”陈国强说。于是,从2018年起,政府将梨树的经营权收回,交由梨树所在的良梨村统一管理。

  “为使这些百年梨树得到更好管护,我们多次请来省市县的农业专家,给景区内的古梨树群量身定制管护方案。”良梨村党总支书记郭昌群介绍,现在,管护者们一方面按照距离留果法给古梨树科学减产减负,一方面在梨树上悬挂粘虫板等,实施绿色管护。

  近年来,古梨树群又恢复了强壮树势,焕发出蓬勃生机。借助这一优势,当地梨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过去只知道种梨卖梨的良梨村村民,如今吃起了生态旅游饭。在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依托梨花节,砀山县共接待游客34.8万人次,旅游收入达7986万元。

  如今,砀山县每年都会举办梨花节、采摘节。节庆期间,当地村民会自发在景区当解说员。“我们不仅要把古梨树介绍给大家,更想让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了解‘遍地沙丘变梨园’的故事,感受砀山人民坚韧的品格。”良梨村村民樊庆洪自豪地说。

  

  梨树

  梨树是蔷薇科梨属落叶乔木,树体直立,树冠开张,树皮灰褐色;果实呈圆形、卵圆形或葫芦形等,成熟时表现为红色、绿色或褐色。花期在3—4月,伞形总状花序;果期在6—10月。梨树根系发达,耐寒、耐旱、耐涝、耐盐碱,喜光喜温,喜富含腐殖质的沙质土壤。我国是梨树主要原产地之一,河北、山西、辽宁、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四川、陕西、新疆等省份均有栽培。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09日 14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