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东湖评论:看长江,也许就是看我们自己

发布时间:2024-11-22 16:31:07 来源: sp20241122

  你从雪山走来,长江穿过很多城市,很多城市以江闻名,大江大湖大武汉,最配得上“江城”这个名字的,非武汉莫属!“大江奔涌·沿着长江经济带看中国”这个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从武汉启动,见证着这个中心城市在这个经济带上明珠般的闪亮位置。这几天看了媒体关于这个主题很多鲜活的报道,看到了长江大保护、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方面发生的新变化,不由得想起20多年前我刚当实习记者时的情景,很巧,在媒体写的第一篇报道,就跟“长江经济带”相关。

  2000年12月,那时我正大四上学期,到《湖北日报》实习,跟着要闻版的王兵老师跑时政新闻。正好碰上“长江沿岸中心城市市长级要员聚首武汉共商长江经济带战略”这个重要活动,老师便派我去采访。采访的细节记不清楚了,只记得后来写的稿子发到了要闻版头条,报道还得到了老师的夸奖,说既有细节又主题鲜明。20年后回看那篇稚嫩的报道,那时“长江经济带”这个概念还刚提出不久,市长发言和媒体评论都涌动着一种“发展和腾飞”的冲动,那次会议主要审议通过了这些重要提案,包括《长江沿岸地区发展规划》《长江沿岸城市共同参与和服务西部大开发,形成长江经济带新的经济发展优势的框架意见》《进一步发展长江流域产权交易共同市场的工作意见》等。

  20多年后回望报道中那些提案,规划都早就变成了现实,这就是中国速度,20年太久,只争朝夕,长江经济带成了黄金经济带,而且已经超越了初期那种“经济开发”的阶段,走向了高质量大发展和“大保护”阶段。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经济带早迈过了“迷恋经济数据”的GDP崇拜阶段,而更多地去实践绿色发展理念,让这条“长江母亲河”更好地滋养沿岸百姓,滋养共饮长江水的人们。

  在阅览室翻到当年那份报纸,在泛黄的新闻纸上读到20多年前自己写的那篇报道,感慨万千,以“大江大湖”闻名世界的这座城市,越来越重视水。大江大湖首先不是给外人看的,而是给自己喝的。身在江城,能看到这座城市在保护一江碧水上的努力:2017年,武汉在全国首创跨区断面水质考核,单月考核,双月通报,年度算总账,哪里出现问题,辖区主要负责人会被约谈;2019年起,武汉推进河湖排口排查整治,完成长江、汉江1660个排污口整治和全市全部165条河流的排口排查;2020年7月1日,武汉全面开启长江十年禁渔,江上全部620艘渔船退捕,拆解封存;2020年8月以来,被称作长江生态“晴雨表”的长江江豚,在长江武汉段不断被看见。

  这座城市上榜“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水的滋养功不可没!读懂了水,就更能读懂武汉人的幸福感。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高水平,都有资本去追求超越物质的幸福感。在这座城市,走不远的路,就能看到水,武汉没有把水当成攫取的对象,被水滋养的人们,也在努力滋养着水,破解绿色发展的难题,让水、城市、人互相滋养互相成就。“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湖北和武汉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有人说,看长江,就是看中国。确实,长江不仅在人文地理上,在水系地位上,更在中国人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想说的是,看长江,也是在看自己。长江这个母亲河,上连着一个国家,下接着每一个人的成长。可能每一个人的成长故事中,都有一个长江的故事。就拿我来说,我生活经历里的“长江”,不仅有20多年前那篇有关“长江经济带”的报道,还有很多。

  我是江苏扬州人,1997年考上华中科技大学读新闻系,那时从扬州到武汉交通极为不便,如果乘火车,得先北向绕到徐州,再到徐州转火车到汉口,很是麻烦。只能坐客轮,从南京下关码头,上水48个小时到汉口。读书7年,差不多每年都会沿着长江两个来回,第一次坐船时还觉得新奇,后来枯燥单调的江景,就成为一种折磨。1998年长江洪水,九江段淤了很多泥,1999年春节到学校报到时,轮船在九江搁浅了30多个小时,苦不堪言。后来高速通了,沿江高速7-8个小时就可以到武汉,后来又通了高铁,时间更缩短到3个多小时。如今,我留在了武汉,成了母校的一名教授,带着学生们去采访和报道长江。

  因为长江经济带交通的高速发展,那种40多个小时的客轮早就淘汰了。我想,淘汰的不仅是慢悠悠的客轮。轻舟已过万重山,再沿江而上,两岸的风景,从江滩到高楼,到江上的长江大桥数量,到桥上行驶的汽车,再到临江的企业,长江村里话长江,万千“河长”拱卫一江清水,江中的江豚,江上的磁悬浮,写满了这个经济带翻天覆地的变化。江的故事,就是人的故事。曾有一个央媒记者,沿着长江采访时,他的行李箱比别人的要大、要沉很多。其实,他只带了几件简单的换洗衣服,但箱子里整齐地码放着很多瓶长江水,有的微黄略有浑浊,有的清亮透彻。每到一地,他和同事都要到江边打一瓶水,采集一段当地人的声音,记录一个故事。不知道这个同行已经积累了多少瓶长江水了。瓶里,故事里,装的就是长江,就是中国。

  当然,那里面也装着自己的成长,就像我从长江中看见了自己求学成长的样子,看到了自己从一个实习生成为央媒记者的经历。大江奔涌,生生不息,“长江经济带”的意义,可能不在于那些耀眼的数据,而在于这些与人有关、让人受其滋养的成长故事。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曹林(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编辑:李岩】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