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恋爱课,能脱单吗?大学恋爱课上可以学到什么

发布时间:2024-12-08 04:06:42 来源: sp20241208

  天津大学恋爱课上可以学到什么

  近年来,天津大学把“爱与幸福”作为一门学问引入校园。学校开设了恋爱课、幸福课,并纳入全校公共选修课程,这些课在青年学生中迅速走红,成为全校最难抢的课之一。

  不少学生抱着寻找人生良方的期待坐到课堂里,有人想谈一场恋爱,有人想让自己变得快乐……当他们上完一堂堂“沉浸式”恋爱课、幸福课,虽然没有立竿见影地脱单,也并非幸福感爆棚,但他们欣喜地感受到自己内心的细微变化。

  ——————————

  每个人都渴望被爱、渴望获得幸福,可如何得到爱与幸福,却是一门课题。对一些高校学子而言,或许在学业上出类拔萃,然而内心的幸福感却未必得到同步提升。

  一名科研成绩很突出的博士生感慨:恋爱比科研难多了,“科研可以靠努力,但恋爱却不是”。一名成绩优异的女生说,“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的快乐非常表面”。

  而在天津大学,当学生们上完一堂堂“沉浸式”恋爱课、幸福课后,虽然没有立竿见影地脱单,也并非幸福感爆棚,但他们欣喜地感受到自己内心的细微变化。

  他们开始重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他们开始学会感知周遭,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他们开始用心感受爱与被爱,去寻找点亮幸福生活的微光。

  一个学期结束,一位常“独来独往”的女生说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无条件地接纳自己”。本科生钟鸿坤说,之前认为追求幸福像是追逐一颗遥不可及的流星,而现在发现,幸福其实就是自己心中闪耀的微光,这给了他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未来人生路途,将一路有微光相伴”。

  上了恋爱课,能脱单吗

  主讲“恋爱课”的天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王小玲,被学生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上了恋爱课,能脱单吗?”她总是笑着说,这不是一门“脱单课”,也不会教太多所谓的“恋爱技巧”。

  王小玲有十几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在开展心理咨询过程中,她发现:“关系相处和情感困惑,是学生们日常咨询较多的问题。”

  情感问题是处于青春期的年轻人普遍关心的话题。“按照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人的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任务需要完成,18-25岁阶段的大学生面临的人生课题是建立亲密感,克服孤独感,形成爱的品质。”王小玲说。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23年年初联合发布的《2022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指出,恋爱中的大学生,其“抑郁”和“无聊感”得分最低,焦虑得分也较低;相反,那些想“脱单”的大学生更易处于焦虑状态。

  现在的大学生带有天然的互联网基因,受前几年新冠疫情影响,人际交往和情感联结相对疏离。有调查显示,00后学生有不少在人际、恋爱、亲子等各类关系中存在困扰,应对复杂情感相处以及经营关系的能力不足。

  “有的学生很在乎与他人的关系,但没用对劲儿。”王小玲举例说,比如约会时两个人明明坐在一起吃饭,却不及手机沟通时感觉亲密;明明心里很在乎对方,吵架时却放狠话:“走开!再也不想见到你。”

  何不以帮助学生解决恋爱中的心理困惑为切入点,开一门课帮助他们提升爱的能力、建立健康恋爱观?几年前,天津大学在第二课堂尝试开设了“恋爱课”,在学生中反响非常好,这让王小玲思考,把“恋爱心理学”作为一门进入学校第一课堂的全校公选课,要既有理论又实用,让青年学子真正受益。

  事实上,这门课除了谈“爱”,还有更广泛的内容,包括如何与人沟通、相处,如何树立健康的恋爱观、婚姻观、家庭观,如何提升爱的能力,包括爱自己、爱家庭、爱国家等。“是否脱单并不是考核学习效果的标准”,王小玲期待学生通过课堂所学,有能力去爱,也能获得更多的幸福。

  想得多、做得少,更容易陷入精神内耗

  和“恋爱课”一样受到学生追捧的是“幸福课”。

  幸福课的课程负责人杨丽教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余年,担任天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12年。在杨丽看来,相较于持续的紧绷状态,张弛有度的状态更容易体会到幸福感。基于这样的考虑,杨丽率领团队经过3年的准备,在2021年正式开设了“幸福学”课程,希望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有更多的“松弛感”,从而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

  这些年轻人生长于物质丰裕的年代,却常常弄不清幸福感来自哪里。“有时候我们发现,越是生活条件好的孩子,抱怨越多。”幸福课教学团队教师陈乐说。

  “你到底喜欢什么?”开课前,她总会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结果很多人表示,从没有真正想过。

  有的学生写下心里话,“我总是在不断地给自己施加压力,想给老师留下一个更好的印象,总是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去照顾别人的想法”;还有的说,“我只是想赢”。

  不少大一新生带着兴奋与放松的心情来到大学校园,但却突然发现,他们并不会规划自己的学业和生活,陷入迷茫,找不到生活的节奏和方向。

  “一些学生想得多、做得少,容易把一些简单的事情想得很复杂,还没做之前就有很多精神内耗。”陈乐说,这些都是造成现在大学生感到不幸福的原因。

  针对这些比较集中的问题,杨丽提出幸福车轮模型,从健康、关系、金钱和生涯4个领域探讨如何更加幸福。在课堂上,大家会为“是不是钱越多越幸福”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陈乐先带着学生们听音乐、冥想,然后把课堂交给学生,让每个人讲一件值得感恩的事情。通过思考和互动,让学生明白,“幸福不是听‘鸡汤’,不是我讲你听,而是需要自己去发现、去感受到的”。

  “我们会更认识自己,接纳不完美的自己。”陈乐说,幸福不是要去追寻什么,或是达成什么目标才能获得,而是你意识到,在自己身边有很多东西,失去后才会意识到其宝贵,“这就是内心的觉察”。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幸福相关领域的研究日益增多且愈发深入。”杨丽说,授课团队在上课前会进行集体备课,统一修改和完善课件,将最新相关研究成果引入课堂,增加课程的理论性和科学性。

  课程内容整合了积极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健康心理学、中国传统文化等学科和领域中与幸福相关的知识和内容,同时考虑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跟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形成互补。

  “幸福的定义并不统一,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也各不相同。这门课的教学目的不是帮助同学们找到唯一且正确的答案,而是激发、唤醒同学们内心更多的幸福感。”杨丽希望,通过学习能让大学生增加一些对幸福人生的思考,知道怎么做能让自己和他人更幸福,获得张弛有度的心理体验和人生状态,更加从容地去面对学习、科研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能勇敢地去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这门课的目的就达到了”。

  在实践中激活爱和幸福的能力

  爱的能力和感知幸福的能力,是一门实践的学问,不能坐而论道、纸上谈兵。因此无论是“恋爱心理学”还是“幸福学”,都有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实践。

  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23教学楼的一间教室里,一堂关于“积极情绪”的幸福课由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赵剑博主讲。

  抢红包、分享奶茶和甜点、老师带学生唱歌、有想法随时发弹幕……这是幸福课堂的日常场景。在欢乐轻松的气氛中,赵剑博从心理学实验讲到如何调节情绪,还教授大家情绪训练的科学方法。

  “幸福没有公式,但有体验。”赵剑博说,“看似有趣的课堂互动,其实每个部分的内容都结合了理论研究成果,更注重给同学们提供简单实用好操作的实践方法”。

  吴凤伟是天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素质拓展教师。他的课堂设在学校操场的素质拓展训练场。课上,他会把120名同学分成10个小组,让大家一起游戏或完成任务。

  “名诗秀”小游戏,请同学从自己名字中选取一个字,再结合幸福学的授课主题,组成一句七言绝句,帮助大家快速记忆同小组同学的名字。通过“快乐传递”“姓名动作操”“同心鼓”等游戏,帮助同学们快速熟悉同组的同学,并增强团队归属感。

  “这是全校公选课,同班的同学来自不同年级和不同学院,彼此之间比较陌生。而通过户外体验,让原本陌生的同学之间建立起相互接触和情感联结,这本身就是一种放松和幸福的体验。”吴凤伟说,一两次面对面的合作、交流之后,同学们的状态明显更好,课堂上也更放得开。

  幸福课授课团队编写的《天津大学幸福手册》,包含“管理我的生活费”“21天运动打卡”“正念呼吸练习一周打卡、身体扫描”“逆境成长的ABCDE练习法”“时间管理、平衡轮、A4纸工作法”等多项练习,每个同学都能边学边练,让幸福感升级。

  在恋爱课上,王小玲专门为学生们设计了一些访谈作业,比如请大学生对自己的父母进行心理访谈,让父母聊一聊人生中最有感触的事、夫妻双方最欣赏对方或最不能接受的方面等。

  这些父母眼中的孩子,第一次作为成年人与父母对话,“很多学生惊喜地感受到,这样的对话让自己和父母都有很大收获,还有不少同学拉上父母一起听线上课”。王小玲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了孩子和父母的相互理解,也让年轻人对于婚姻关系和家庭关系有更进一步的思考和认知,“好的关系,是需要经营的”。

  恋爱课堂以小组形式开展各种体验式教学,设置“模拟表白”环节,鼓励大家提升勇气、克服恐惧;“模拟吵架”场景,让彼此学会换位思考、相互理解、合理表达……此外,还有各种志愿活动、联谊活动等,“同学们的积极性都非常高”。

  恋爱课和幸福课都是天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设的。像这样的全校公共选修课,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一共开设了14门。在天津大学还有“幸福讲堂”“心动四季 幸福北洋”“一米阳光”宿舍工程、以情感教育为主题的“亦心”工作室、心理健康运动会等,这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第一课堂的教学密切配合,教学相长。

  天津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赵欣介绍,学校将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养成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变革传统课堂授课方式,依托心理素质拓展基地,充分发挥体验式教育在第一课堂的效果促进作用,挖掘第二课堂资源,通过构建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课外实践活动体系,培育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对上了幸福课和恋爱课的学生而言,每个人的收获各有不同。有学生把恋爱课和幸福课比喻成“理工科学生为数不多的‘浪漫因子’”,有人评价自己“从‘i人’(网络用语,指性格内敛)变成了‘e人’(网络用语,指性格外向)”,还有学生感慨,“我觉得这是人生中比获取知识还重要的事情”。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 通讯员 刘晓艳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房家梁】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