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普法做成不普通的事

发布时间:2024-09-07 03:31:52 来源: sp20240907

原标题:把普法做成不普通的事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家能数出多少组是权利同时是义务的事情?”

武汉大学校史馆内的普法课上,来自武汉大学对口帮扶中小学的学生,坐得端正,神情专注。武汉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彭超抛出的许多问题,虽然简单又与生活息息相关,但没有相关知识的学生答不上来。彭超深感把法律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头的责任之重。

类似的场景,在武汉大学每年举办的国家宪法日主题活动中都会上演,普法对象有时是来武大访学的学生,有时是街道社区里关心自身权益的居民。

许多和彭超一样的青年普法人,在用自己的方式向各类群体进行普法。民警、检察官、法官、学者、律师……他们来自不同行业,但都心怀对法治文明的信念与信仰,他们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是普法者,也可以是普法的受益者”。

普法,源于“斜杠”青年的热爱

无心插柳,律师李昆蔚成了“网络大V”。在互联网世界,网友称他为“法山叔”。

把自己参与的案子或针对一个热点事件而产生的法律观点记录下来,是李昆蔚早年间养成的习惯。2015年,他在社交平台创建了自己的账号,将记录的习惯从“纸上搬到网上”。

一开始,他只是纯粹地分享,但没想到不少网友十分热情,不停“催更”。2017年,在社交平台累积了2万多粉丝的李昆蔚,决定认真在互联网进行普法,开始更频繁地依据热点事件解读法律条文、分享法律观点。

“我是一个‘兴趣驱动型’的人。”谈起一步步“变身”为法律博主的过程,李昆蔚说,“热爱,是帮助我找到自己擅长做的事情的钥匙,也助我打开了普法之门。”

倘若没有发自心底的热爱,很难想象如王天毅一般工作忙碌的法律从业者,会额外抽出大量精力投入普法事业。

北京市朝阳区检察院四部副主任、一级检察官王天毅的另一个“身份”是法治类影视编剧。2024年初国内首部聚焦“正当防卫”议题的法治题材影片《第二十条》,便有他参与编剧。

从高中时起,王天毅就对戏剧创作产生了极大兴趣。走上工作岗位后,办理刑事案件和监督案件的经历,让他的创作内容更加丰富扎实。影片《第二十条》里,检察官在办理刑事案件中认定正当防卫的过程,便是从这种日常工作中汲取灵感创作的。

以剧本传递法治文化,宣传法治精神,王天毅已经坚持了12年。他的剧本总是有着年轻人天马行空的“脑洞”。跳跃着的奇思妙想与严肃的法律规则碰撞在一起,产生了别样的火花。话剧《检嫌三日变》就是王天毅较为满意的作品之一。剧中,检察官、嫌疑人两位主人公因意外事故而互换灵魂,在追求戏剧效果的同时,让观众通过剧中嫌疑人的视角,感受到检察工作的酸甜苦辣。

“其实,青年检察官在普法工作中有着很大优势:乐于尝试新鲜事物、乐于观察生活与工作、有魄力有冲劲儿。”王天毅说,他的身边不乏与自己一样热爱司法工作、热爱普法创作的青年人。在创作优质的普法作品方面,他们有激情、有灵感,还有新颖的方式。

不放过任何一个普法的机会

在课堂上,彭超总是提醒自己的学生:“普法,是我们法律人时时刻刻的责任。普法实践也是我们感知社会、感受法治、感悟法理的重要渠道。”在与学生的日常相处中,彭超也不放过任何一个向学生普法的机会。

几个月前,彭超收到一条求助信息。求助者是个学生,他的奶奶在农村自家房屋旁搭了一个小棚子,用来堆放一些杂物。但没过多久,老人收到了当地政府相关部门要将棚子拆除的通知。面对突发情况,农村老人手足无措,正在法学院读书的孙女急忙向老师请教相关法律问题。

听完学生讲述前因后果,彭超意识到,这是一个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法律的好机会。他随即与这名学生用法治思维开展了一场思辨:第一,这处自行搭建的小棚子是否在自家宅基地范围内?如果不是,小棚子已超出了自家宅基地范围,属于占用了村子的公共土地。第二,搭建小棚子是否属于首次? 如果是,按照行政处罚法规定的“首违不罚”,这次占地搭建事件情节轻微,并未损害公共利益,当事人及时改正后可不予处罚。

在彭超的鼓励下,这位学生与当地相关部门进行及时沟通,并督促家人及时拆掉小棚子。很快,他们得到了撤销处罚决定的答复。

“在这一过程中,一名法学院学生实践了自己的法律专业知识,她的家人了解了相关法律法规,相关部门感受到了群众法治意识的增强,这是一次一举多得的普法经历。”彭超感慨道。

常年活跃在网络世界的李昆蔚善于在网络空间里发现各类法律风险,并通过普法的方式提醒广大网民。随着AI技术发展,各类AI“换脸”手机应用大量涌现,用户可以把自己的脸“贴”在各种影视剧中的角色上,并把“换脸”后的视频、照片放在社交平台传播——这一现象引起了李昆蔚的关注。

“肖像权和著作权一直是我关注的领域。一次,我点开一款市面上很火爆的应用的用户协议,发现它拟定得很夸张!”回想当时的情况,李昆蔚语气有些激动。“我记得,这款应用要求用户永久、不可撤销地将自己的肖像权授权给应用所属企业,且企业还可以将上述肖像权向第三方进行转授权。用户在无形之中将自己的肖像权完全交给他人。这实则是App对用户肖像权的过度索取,显然不合理。”

这些“换脸”App的软件公司是否拿到了对影视剧进行二次创作的著作权授权? 是否拿到了剧中角色的演员本人肖像权的授权? 对用户本人肖像权的获取是否超过了必要限度? 这些问题是普通的网络用户考虑不到的,李昆蔚认为自己作为一名懂法的律师“出手的时候到了”,他在网络平台进行了普法阐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后来,这款应用被有关部门点名批评,应用商店的评分也应声而降。“近几年,全社会对互联网数据合规问题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有关部门大力整治了不法现象,涉及AI技术的各类应用也逐渐向合法合规的方向发展。”李昆蔚说,“作为用户,作为当事人,我们更需要保持对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敏锐度。”

一次观点输出,能在网络世界激起不小的声浪——这激励着李昆蔚,也令他“保持警惕”。“互联网是一片‘汪洋大海’,难免有看不见的‘旋涡’。”李昆蔚说,在互联网做普法内容,要想不“翻船”,就要牢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这两项准则。

让冰冷的法条充满人间烟火气

2018年,湖北省人大常委会与武汉大学共建“湖北省地方立法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作为立法基地的研究人员和秘书长,彭超全程参与立法基地创建,以及立法调研、法规草案起草修改、立法论证评估、立法咨询建议等工作。

在立法调研和立法论证过程中,彭超一次次走到街头巷尾,向社会公众和各类组织进行普法,解析法律法规立改废的原因,阐明法律法规的涵义,以及对他们生产生活可能造成的影响,并征求意见建议。

“面对不同人群,传递的内容是不同的。社区居民关注的是生活中的权益。对于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我们要更多地阐释上位法的内涵与意义,让他们形成并不断增强法律意识,更准确地理解法律规范,更严格地遵循法律程序。”在彭超看来,法律用于维护社会秩序,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

“法律并非冰冷的僵硬条文,而是有温度的、灵动丰盈的生活规范。让人们眼中冰冷僵硬的法条充满温暖的烟火气,这就是普法工作的意义。”彭超说。

法治题材作品本身具有严肃性,受众门槛较高,如何让人们对法治精神有更深刻的理解?“如果你写出来、演出来的剧,观众不爱看,那就是法律人单纯的自我陶醉,没有达到普法目的。”一次次的剧本创作,也让王天毅对普法工作有了更深的体会,“一味地利用低俗或者离奇作为卖点来哗众取宠,也会与普法初衷背道而驰。”

不立高大上的人设,不上不切实际的手段,不讲炫技式的言语。“最好的效果就是让受众在欢笑和感动中把我们想要表达的法治精神和普法内容吸收内化,成为自己的常识和习惯,这就是最好的普法!”展望未来的工作,王天毅信心满满。(记者 李春剑)

(选题支持 靳 昊 陈慧娟)

(责编:李昉、李依环)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