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之不易的丰收答卷

发布时间:2024-12-07 12:51:02 来源: sp20241207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平时产得出、供得足,极端情况下顶得上、靠得住。”

  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是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之一。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增长1.3%,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今年粮食丰收来之不易。我们克服黄淮罕见“烂场雨”、华北东北局地严重洪涝、西北局部干旱等灾害影响,全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丰补歉,以秋补夏,实现抗灾夺丰收

  粮食安全牵动人心。今年,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粮食生产为什么还能夺得丰收?

  “总的看,面上的增产有效弥补了点上的损失。”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在分析粮食生产形势时表示,今年局部地区农业受灾的确较重,但从全国粮食主产区来看,降水普遍较多,土壤墒情好,雨热同期同至,以丰补歉,以秋补夏,全年综合算大账,粮食产量继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来之不易的丰收答卷,是政策好、科技强、人努力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龙口夺粮”“虫口夺粮”,粮食生产闯关夺隘。

  “抗灾夺丰收,今年下了大力气。”对黑龙江省尚志市老街基乡龙王庙村村民赵继续来说,到手的产量是全力以赴干出来的,“乡里及时组织排水、喷药,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今年河南夏收遭遇“烂场雨”,广大党员干部与农民一起奋战田间,抢收、抢烘、抢晾。21.6万多台收割机争分夺秒抢收小麦,5天时间就抢收小麦4023万亩。

  面对多年未遇的洪涝灾害,河北、吉林、黑龙江等地采取超常规举措,累计组织2310支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抢排积水超过1300万亩次。

  应对局地农业气象灾害,中央财政及时下达各项防汛救灾资金,中国人民银行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2270多支农机作业应急服务队驰援一线。

  从中央到地方凝心聚力,一项项超常规举措落实落细,汇成抗灾减灾合力,粮食丰收的篱笆越扎越牢。

  ——稳面积、稳政策,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

  面积是产量的“铁盘”。

  湖南省东安县,减“单”增“双”,晚稻播种面积达到26.97万亩,比上年增加6500多亩。甘肃省华亭市甘河村,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喜获丰收。“今年我们整治500亩撂荒地,大伙统一管理、合作经营,尝到了多打粮的甜头,明年还接着干!”村党支部书记梁伟说。

  稳政策,让粮农吃上了“定心丸”。今年,国家继续健全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政策体系,实施夏粮“一喷三防”、秋粮“一喷多促”,下达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100亿元……一项项真金白银的政策举措,稳定了粮农种植预期,增强了种粮信心。

  从主产区、主销区到产销平衡区,压实责任,落实种地面积。

  今年,夏粮种植面积3.99亿亩,与上年持平略增。全国秋粮面积连续第四年增加,达到13.1亿亩,比上年增加700多万亩,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奠定了基础。

  ——提单产、增密度,深挖产出潜力。

  单产是产量的“定盘星”。

  中原粮仓,玉米合理密植出效益。今年以来,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在河南省16个县进行推广,推动玉米种植密度由亩均4200株提升到5000—6000株。

  “玉米密植株数增加,亩均达到6000多株,水肥一体化营养跟上,亩产上了1000公斤!”河南省舞阳县姜店乡大王村田园先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朝锁说。今年以来,舞阳县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推广关键技术和示范带动,全县整建制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16万亩。

  东北黑土地,大豆摇铃遍地金。黑龙江省今年推广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面积1913.7万亩,开展不同叶面肥组合多元化施肥技术等试验示范,集成高新技术提升大豆单产。

  黑龙江省北安市是全国大豆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市之一,也是2023年全国绿色大豆高产高效示范县。“今年合作社选用了高蛋白高产大豆品种,在农业专家指导下,单产全面提升,亩产达到473斤,蛋白含量超过40%。”北安市宇新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福贵说。

  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把大面积单产提升作为粮食生产头号工程,以100个大豆大县、200个玉米大县整建制示范带动,主推密植技术模式,集成配套各类资源措施,精准管控各生产环节,提高关键措施到位率,取得明显成效。调查显示,重点县大豆密度每亩增加800—1000株,每亩增产30—50斤;玉米密度每亩增加500—800株,每亩增产150—300斤。专家测算,300个重点县单产提升对粮食丰收的贡献率达到73%。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大国粮仓根基牢

  保障粮食安全,提升粮食产能是首要任务。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各地区各部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优良品种选育推广,加强农机研发应用,聚焦良种、良田、良法、良机、良制“五良”集成组装的综合性解决方案,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推动科技创新和集成运用,把试验田产量转化为大田产量。

  来之不易的丰收答卷,是不断夯实的粮食产能基础,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硬支撑。

  ——保数量、提质量,“饭碗田”更有劲。

  城西村位于山东省禹城市“吨半粮”的核心区,全村2300亩土地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覆盖。“建水利设施、施有机肥,得益于高标准农田,今年玉米大丰收,亩产达1700多斤。”城西村种粮大户刘兴平说。2019年以来,禹城市建成高标准农田31.5万亩,项目区耕地质量提升,促粮食亩均增产10%以上。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黑土地保护,加强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提供了基础支撑。

  目前,我国耕地质量进入持续改善、总体向好阶段,粮食产能基础更加牢固。截至2022年底,全国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了1万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

  ——攥牢中国种,多打粮,打好粮。

  “新品种长出新‘丰’景,新品种高产稳产,亩产量1400斤,较去年增产5%。”江苏省句容市后白镇道兵家庭农场水稻种植基地里,运粮车来回奔忙,刚收下的水稻装车运往市场。“今年我们种的‘丰良优900’‘南粳5718’新品种,外观好、食味佳,成为市场主推品种。”农场负责人周帅蛮自豪。

  农以种为先,良种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种业振兴行动扎实推进。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超过45%,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今年重点推广高油高产大豆品种,大豆品质明显提升,大豆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

  ——科技支撑,种地挑上“金扁担”。

  “农业机械化是今年粮食丰收的强大底气。”黑龙江省海伦市东风镇临河村农机手赵宝山说,“大型收割机马力足,车进地,豆秆放倒,黄澄澄的豆粒随即产出,一台车一天能作业五六百亩地。”今年海伦市200马力以上大型农机设备有2000余台,机械化率达到98.34%。

  粮食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从2012年的57%提高到2022年的73%,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4.5%提高到2022年的62.4%,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注入新动能。

  从“满足量”到“提升质”,粮食安全向更高层次跃升

  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

  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产量产能一起抓、数量质量一起抓、生产生态一起抓,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粮食生产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高。

  来之不易的丰收答卷,是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成果。

  ——强服务,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

  “今年秋粮统一耕种,每亩地可增产100斤玉米,加上托管省下来的120元,一亩地增收300多元。”河南省获嘉县位庄乡后鱼池村村民张新虎尝到了农业生产托管的甜头。

  获嘉县是河南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试点县,当地发展“服务组织+种地大户+农户”的土地托管模式。“种粮有补贴,从一家一户到一站式组团托管,乡亲们享受全程托管服务。”利农合作社负责人周杰伟说。

  经营体系强是农业强国的重要特征之一。截至9月底,全国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超过222万、400万个。超过107万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成为农民贴心“田保姆”,服务带动小农户9100多万户,覆盖超19.7亿亩次。

  ——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建设高质量供给体系。

  “稻蟹综合种养一田双收,生态稻米成了绿色食品,好粮卖上了好价钱。”安徽省利辛县程家集镇寇氏家庭农场负责人寇云华说,“俺的家庭农场500亩稻蟹共作基地,今年又迎来了丰收,产出的优质生态大米每斤8元,市场供不应求。”目前利辛县发展稻蟹共作1.6万亩,产值近亿元,当地生产的绿色有机产品已经初具规模。

  质量兴农,绿色优质产品越来越多。品牌强农,好口碑产品越来越受欢迎。我国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产量占比达到12%,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为97.6%。

  粮食生产从高产向“优质、高效”升级,农业发展动能更强劲。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说,“看长远,我国的粮食生产从‘够不够’向‘好不好’转变的步伐不断加快,粮食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完善产业链条,提高粮食产业竞争力。

  江西省吉安县敖城镇伟凤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的稻谷烘干房,5台烘干机正加紧作业,湿稻谷很快就变成了优质原粮。村民黄宏江说,“稻子收完直接运到烘干房车间,不用再晾晒谷子,省事又省心。”目前,吉安县共建有16家烘干厂,粮食产地烘干能力达65%以上。

  看全国,延链、补链、壮链、强链,田间连车间,农产品正发生华丽“变身”。粮食产业加速升级,传统成品粮加工行业产值占比下降,粮食深加工和食品加工行业产值增幅不断提升,粮食产能变成加工优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创建了一大批省、市、县级产业园,更多农产品快步告别“原字号”,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

  新征程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把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提升粮食产能,完善粮食产业链,努力在高基点上实现粮食生产新突破。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12日 03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