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抓科技创新 一手抓成果转化

发布时间:2024-09-20 04:00:26 来源: sp20240920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陈 科 本报记者 林莉君 刘 垠 都 芃

四川天府新区鹿溪河畔,一栋湛蓝色的立方体建筑在秋日和煦的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是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以下简称“成都超算中心”)的超算机房——硅立方。

“中心最高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0亿亿次,主机性能位居全球前列。”成都超算中心总经理王建波说,已纳入国家超算中心序列的该中心,填补了西部地区国家超级计算中心体系的布局空白。

10月16日起,科技日报记者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四川主题采访团深入成都、德阳、内江等地,探访四川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着力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的火热实践。

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 增强原始创新策源能力

超算,到底算什么?如何助力高质量发展?“我们正为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提供平台工具服务。”王建波告诉记者,成都超算中心正服务西部地区布局建设的大装置、大工程和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技创新载体,同时为高校、科研机构、国家级研发平台的基础研究提供算力支撑。

去年8月23日,四川德昌县群英村的青碉楼、张家坪子沟、老鹰岩沟和王家坡分别发生规模不一的泥石流灾害,因预警及时、提前组织人员撤离,未造成人员伤亡。这背后,由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联合成都超算中心开展的“气候变化条件下山地致灾风险绿色调控关键技术与示范”项目研究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于成都超算中心自主研制的CPU(中央处理器)和DCU(分布式控制单元)进行大规模并行计算,该项目可模拟任意小流域灾害形成、运动、致灾全过程,进行灾害风险定量分析,解决了因汛期降雨量过大造成的山地灾害高发、频发导致的算力不足问题。截至今年8月,成都超算中心已为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等1100余家用户提供了算力服务,累计完成作业数超4400万个。

当前,四川正积极打造关键核心领域“国之重器”。国家在四川布局的10个国家大科学装置已建成6个,全球最深地下暗物质实验室、世界海拔最高宇宙线观测站等,正持续产生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成果。

四川省科技厅副厅长杨品华告诉记者,2022年四川研发经费投入达1215亿元,居全国第8位;在川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已达196个,居西部第1位。

打通中试“任督二脉” 融合产业链创新链

10月16日,成都高新区的“高投芯未高端功率半导体器件及模组研发生产项目”一期,实现全面通线投产,主要服务于功率半导体设计、制造及终端应用企业。该项目不仅是成都首个功率半导体代工平台,也是成都规模最大的功率半导体中试平台。

今年,成都市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一号工程”,成果转化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中试,正成为“破题”的关键。

将一块手掌大小的“海绵”放入装水的量杯中浸泡1分钟,“海绵”拿出后没有打湿、变重,只有少量水珠从表面流走滴落。这是17日记者在成都青白江区文澜智谷中试产业基地看到的一幕。这块神奇的“海绵”是已实现成果转化的“超疏水泡棉”。

成都文澜国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恒告诉记者,今年3月成立、聚焦新材料与碳中和“赛道”的文澜智谷,已投运中试厂房、场地面积超1万平方米,正面向高校、院所、企业提供概念验证和工程化验证等中试全链条服务。“我们已完成10余项成果转化,成果转化率达100%,孵化企业10余家。”李恒说。

由高校院所提供原创性成果,中试平台推动成果“熟化”,专业孵化器和天使基金给予一站式孵化及投融资服务,龙头企业为成果最终产业化提供应用场景——在成都高新区,“中试+”生态正悄然成形。

成都高新区科技局局长宋大勇说,未来5年,该区将设立50亿元中试平台建设基金,新建20个中试平台,服务1000个中试项目,孵化100家创新型科技企业,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成果中试首选地。

“科技创新是‘国之大者’,是‘省之要事’。”杨品华告诉记者,四川正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创新人才集聚的优势,主动担当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使命,持续夯实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支撑。

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这里活力尽显、澎湃前行。

(责编:王震、陈键)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