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从最紧迫的事情抓起

发布时间:2024-12-16 21:26:17 来源: sp2024121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从现实需要出发,从最紧迫的事情抓起,在解决实践问题中深化理论创新、推进制度创新。其他领域改革也要聚焦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谋划改革举措,实现纲举目张。”这一重要论断既明确了未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方向,也揭示了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方法,是确保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事半功倍效果从而顺利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必然遵循。应正确认识“最紧迫的事情”的深刻内涵,全面把握“最紧迫的事情”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关系,持续有效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1.如何理解“最紧迫的事情”

  在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最紧迫的事情”往往指的是因为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必须作出改变,否则就会对整个国家发展大局和长期发展目标产生重要负面影响的事情。这些事情在新的发展阶段集中体现了发展条件、发展要求和发展矛盾的变化,处理好这些“最紧迫的事情”,是有效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前提。

  “最紧迫的事情”集中体现了发展条件的变化。任何国家的发展,都需要丰富的生产要素、稳定的发展环境、正确的发展战略等一系列前提条件作为支撑。多年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正确原则的引领下,我国充分利用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和相对充裕的生产要素,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然而,近年来受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的影响,我国面临的发展条件也出现新的挑战。如何有效应对这些已经发生变化的发展条件,将是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最紧迫的事情”。

  “最紧迫的事情”集中体现了发展要求的变化。由于面临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和约束条件,不同的发展阶段会面临不同的发展要求。在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采取一切手段加快发展速度从而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无疑是经济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发展战略的重心转向发展质量的提高也是应有之义。如在改革开放初期,为充分释放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地方之间展开激烈的招商引资和产业竞争是被提倡和鼓励的。但随着我国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层级的提升,有效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割裂并加快建成全国统一大市场成为当务之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因此,加快破除制约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科技自立自强等领域中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不匹配的因素,也是未来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紧迫任务。

  “最紧迫的事情”集中体现了发展矛盾的变化。发展矛盾尤其是主要的发展矛盾,会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在生产力欠发达时期,提高生产能力是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如何加快工业化进程就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当生产能力提高到一定水平后,消费的重要性随之上升,旨在提高供给质量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随着消费问题的持续深入,收入分配的关键作用逐渐凸显,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也不可避免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因此,从整个经济循环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出发,确保经济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根据发展阶段和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断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经济体制改革最紧迫的任务。

  2.“最紧迫的事情”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关系

  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从最紧迫的事情抓起,不仅是因为最紧迫的事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直接作用对象,更重要的是,以最紧迫的事情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抓手,能够形成最大的改革合力、保持最强的改革定力、激发最久的改革耐力并最终确保经济体制改革实现预期目标。

  从现实看,最紧迫的事情往往是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普遍问题,以此为抓手有助于形成改革的最大合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意味着如果经济体制改革不能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就会失去持续推进的动力。在现实经济活动中,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都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也事关绝大多数人的切身利益。然而,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上述领域的工作仍面临各种各样的制约因素和难点问题,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坚持以上述目标引领经济体制改革,能够最大程度凝聚社会共识,形成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合力。

  从理论看,最紧迫的事情往往是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以此为抓手有助于保持最强的改革定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前无古人的探索和创新,既无可以借鉴比较的其他案例,也没有能够直接参考利用的理论体系,每一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进步,都需要不断在诸多重要领域的深化改革中取得实质性进展,如在宏观层面持续完善所有制经济结构,在中观层面不断健全对外贸易体制和现代金融体制,在微观层面逐步优化现代企业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等,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转向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经之路和长期任务,这些问题都是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最紧迫的事情”。想要推动这些领域顺利转型,既要不断构建和完善符合实际的科学理论体系,又要不断在实践中检验理论体系的可行性,这就必然要求经济体制改革能够保持战略定力,始终坚持正确方向,确保改革不偏向、不变质、不走样。

  从历史看,最紧迫的事情往往是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最困难的问题,以此为抓手有助于激发最持久的改革耐力。从经济体制改革历程看,最紧迫的事情同时也是最困难的问题,破解这些难题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会经历长期甚至反复摸索的过程。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例,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全局、事关广大市场主体生存环境的根本大事,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党的十四大提出“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再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界限区分与功能定位始终是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首要任务。当前提振市场主体信心,需要经济体制改革保持巨大耐心,从顶层设计到政策落实各个环节同步发力,确保经济体制改革的效果。

  3.经济体制改革抓好“最紧迫的事情”的关键

  基于“最紧迫的事情”的重要性、普遍性和困难性,经济体制改革想要抓好它,也需要在认识上、方法上和实践中做好充分准备。

  从最紧迫的事情抓起,在认识上就不能“遇到问题绕道走、碰到矛盾就缩手”,而必须增强斗争勇气、敢于触碰和突破制约改革的顽症痼疾和利益藩篱。敢于斗争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我们党依靠斗争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无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还是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都以持续深入推进的经济体制改革为前提。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面临的风险和考验一点也不会比过去少。在这个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决不能碰到一点挫折就畏缩不前,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必须始终锚定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最紧迫的事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断提高斗争本领,在攻坚克难的过程中持续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从最紧迫的事情抓起,在方法上就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而必须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善于找准问题的关键和破局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顺利推进必然需要多个领域的协同发力。在所有的领域中,最紧迫的事情往往对推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找准最紧迫的事情并以此为抓手推进改革,有助于提高经济体制改革的效率。对此,既要从横向视角出发,找准阻碍经济循环的真正堵点;又要坚持纵向视角,剖析制约经济政策实施效果的体制症结;更要立足系统思维,分清不同经济问题的轻重缓急与先后顺序,找到贯通改革需要和现实制度的主线,以最小的改革成本取得最大的改革成果。

  从最紧迫的事情抓起,在实践中就不能“各自为政、四面出击”,而必须集中优势力量,步步为营,持续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经济体制改革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固然需要不同部门之间的深度协同和不同领域的高度匹配,但更重要的是必须在最紧迫的事情上集中优势力量,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步步为营、久久为功,在实现政策意图一贯、政策取向一致、政策力量一体的前提下,持续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作者:蔡之兵,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邵婉云】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