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高学历造假”? 消费者权益法:最低罚款1000元

发布时间:2024-09-07 21:33:52 来源: sp20240907

  维 辰

  如今,零食也流行“高学历”,动不动“××农科院”研制、“××大学”开发,成为一些零食“绿色健康”的卖点。近日,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调查发现,多款宣称由“农科院、农业大学”等机构参与研发的产品,不仅与科研机构没有任何关系,而且质量检测还不达标,让人大跌眼镜。

  “假学历”现象并非只局限于食品,日用品等行业同样存在。上海辟谣平台总结了两种“学历造假”手法。一种是断章取义,如央视新闻一个科普报道中,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科研人员介绍时,并未提及任何产品、品牌,截屏却被商家用于证明产品是“清华研发”“央视推荐”,消费者难以查证。另一种是偷换概念,从业者利用自己的毕业院校造假,如“××院校毕业生创办”中“毕业生”3个字特别小,混淆“毕业院校”与“院校研发”“院校主办”。有个例子颇具典型性,美容产品品牌“五个女博士”对外称品牌“由五位来自北大的医学女博士共同打造”,5人毕业生身份不假,却因在直播时以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以及相关老师的名义做宣传,被北大医学部公开打假。真毕业生以学校名义给个人行为背书尚且不行,更何况有的只是进修过,又或者老师的老师毕业于知名院校,偏就强行攀扯。

  面对大差不差的商品,或在具有一定专业性的领域,具有名校、媒体背书的商品更容易赢得消费者信任,这也是不良商家热衷“假学历”营销的重要原因。被“傍”的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其他老实本分的商家以及消费者,都可能是“假学历”的受害者。

  对于冒用上海农业科学院标识和称谓的产品,相关负责人表示,2022年曾委托律所进行维权,并向相关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进行反映,但是这种情况也依然存在,一是缺乏维权经验,二是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比较欠缺。所以说,成本高、效率低,影响受害者维权积极性。

  高效打击,是防治“假学历”营销的关键。一方面,电商平台可加强对“××推荐”“××研发”等信息的识别和核验,落实平台主体责任,不给“假学历”商品提供露脸的机会。另一方面,适当通过惩罚性赔偿制度,调动消费者拿起法律武器维权的积极性。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消费者有权要求退一赔三、最低500元的惩罚性赔偿。食品、药品特殊领域,更有假一赔十、最低1000元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最高人民法院11月30日发布的食品安全惩罚性赔偿典型案例明确回应,“知假买假”也可以主张惩罚性赔偿,就有避免因违法行为追责概率低、违法成本低,导致形成负面激励的考量。发动消费者的力量清除“假学历”营销不正之风,也是一种思路。(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付子豪】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