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能源答卷

发布时间:2024-11-20 13:26:09 来源: sp20241120

  中国能源行业发展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变革探索与励精图治,改写了我国“一穷二白”的能源历史,深刻影响了世界能源格局,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如同春雷唤醒大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45年的改革开放历程,成就了一段东方传奇,能源行业也书写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作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明确了建设能源强国新目标,为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能源是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产业,是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支撑和强力保障。45年来,能源行业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瞄准方向、深化改革,走出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发展之路——能源供应从极度短缺到多元化供应体系,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生产国;能源管理体制从计划走向市场,电力、油气等领域充分释放发展活力;技术从依赖进口到实现出口,自主创新能力和装备国产化水平日新月异;能源结构从“一煤独大”到多元化、清洁化发展,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从无到有、蓬勃生长。中国能源行业发展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变革探索与励精图治,改写了我国“一穷二白”的能源历史,深刻影响了世界能源格局,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能源自主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能源基础十分薄弱。1978年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5712万千瓦,发电量2565.5亿千瓦时,人均装机容量和人均发电量不足0.06千瓦和270千瓦时。“拉闸停电”成为一代人的共同记忆,煤荒、油荒时有发生。

  改革开放后,为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我国多措并举增加能源生产供应,加大能源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经年奋斗,我国能源供应保障能力不断增强,能源自给率保持在80%以上。全国发电装机规模较改革开放初增长约48倍,电力可靠性和电能质量均达到较高水平,用户平均供电可靠率为99.89%以上,电气化发展水平位居国际前列,年人均用电量从改革开放初的260千瓦时提高到2022年的6116千瓦时,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7倍。如今的中国是世界最大能源生产国和能源消费国,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和在建核电装机规模均位居世界第一

  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章建华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能源安全保障迈上新台阶,煤、油、气、核、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不断完善,能源生产总量10年增长了33%,有力保障了能源供需总体稳定、能源价格总体稳定,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6%以上的增长。

  改革让中国活力奔涌,开放让中国拥抱世界。在增强国内能源生产的同时,我国加大了对外合作的力度,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我国早期是一个油气净进口国,勘探开发技术落后,而目前油气勘探开发已从陆地走向海洋,步入深水石油强国之列,并在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事油气勘探开发、下游炼化、贸易等活动。”中国海油集团能源经济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王震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中国石油已在全球建成了中亚—俄罗斯、中东、非洲、美洲和亚太五大油气合作区,构筑起横跨我国西北、东北、西南和东部海上的四大跨国油气运输通道,形成了亚太、欧洲和美洲三大国际贸易运营中心。

  2013年,中国更是开创性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国家能源局国际合作司司长魏晓威介绍,能源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领域,中国能源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大展身手,陆续建成投运俄罗斯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巴西美丽山±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项目、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站项目、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项目等一大批重大标志性工程,不仅有力促进相关国家和地区能源共赢发展,也为推动保障全球能源市场安全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发展活力

  45年改革走过的每一步,都不断打开新的可能。

  改革开放之前,能源行业实行政企合一、垄断经营的计划体制,在相当程度限制了生产力。为满足发展需求,煤炭行业率先在体制机制上作出调整,淡化计划经济色彩,逐步建立起适应煤炭行业发展规律的政策环境和准入制度,尤其是1994年,取消了统一的煤炭计划价格,煤炭企业根据市场需要自主对煤炭进行定价,行业首次进入了爆发式增长阶段。1978年我国煤炭产量还只有6亿吨,而到2022年,这一数据就达到了44.5亿吨。过去几十年,煤炭始终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压舱石”。

  石油行业发展也有类似的改革路径。45年来,油气行业陆续放开勘探开发内外资准入,上游油气资源多主体多渠道供应、中游统一管网高效集输、下游销售市场充分竞争的油气市场体系初步形成,解决了历史形成的部门分割和垄断,为油气行业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同样,改革极大地促进了电力事业发展。2002年,国务院出台《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拉开了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序幕。这一方案从根本上改变了指令性计划体制和政企不分、厂网不分等问题,重组国有电力资产,形成了中央和地方,外资和民营的多元化竞争格局。随着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印发,新一轮电改已走过8个年头。2022年,全国市场交易电量共5.25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达60.8%,多层次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已初具雏形,市场决定电力价格的机制初步形成,市场机制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和保障电力供应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个个顶层设计和制度决策,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释放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标定了中国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高度,从构想到行动,每一次都不断开创历史新篇。直至今日,能源行业依然在持续推进电力体制改革、油气体制改革,持续健全能源法治体系和行业监管体系。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油气全国一张网,持续优化用能营商环境,全面提升能源领域市场化水平

  科技创新激发新动能

  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能源行业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就的底气。

  一部中国能源发展史,也是一部改革创新史。回想20世纪90年代,中国首条±50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葛洲坝至上海南桥直流输电工程建设之时,我国电力工业较为落后,项目装备和技术全套购买自外资企业,连一颗钉子都需要进口。而如今,我国电力输送、资源配置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世界首个全面掌握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技术并实现商业化运行的国家。

  6月18日,葛洲坝至上海南桥直流输电改造工程正式投运,让这座曾经的“洋变电站”换上了“中国芯”。项目不仅仅将换流阀等严重老化设备进行了改造,还首次采用可控换相换流阀代替传统换流阀,是对传统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又一次重大革新,是输电技术领域的又一次“中国引领”。

  核电是战略高科技产业,是大国必争之地。12月6日,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商业示范工程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中国在第四代核电技术研发和应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项目攻克了多项世界级关键技术,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3.4%。“示范工程成功研制出首台套设备2200多台(套),巩固了我国在高温气冷堆先进核电技术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华能石岛湾核电公司总经理张延旭介绍,高温气冷堆是国际公认的第四代先进核电技术,具有固有安全性,即在丧失所有冷却能力的情况下,依靠自身特性,不会出现堆芯熔毁和放射性物质外泄。

  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改革开放45年来,中国始终在能源技术装备自主创新的道路上扎实前行,大国重器和能源超级工程频频上新:中国煤电,掌握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超低排放燃煤发电技术,清洁化成效显著;中国水电,白鹤滩、乌东德等巨型常规水电,阳江、长龙山等抽水蓄能电站全面建成投产,我国具备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百万千瓦水轮机组设计制造能力;中国核电,拥有比较完整的核工业体系,核电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跻身世界第一方阵;中国风电,制造出全球首台1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风力发电机组,风电技术从内陆向深远海挺进……总体来看,我国能源技术和装备走过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从学习引进到自主研发的非凡历程,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局部领跑的赶超。

  “还有一大批能源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正在蓬勃兴起。”能源电力专家赵文瑛指出,新型储能技术发展迅速,压缩空气、锂电池、飞轮储能等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相关产品走俏海外,成为新的增长极。

  追“新”逐“绿”向未来

  改革为人民、开放向未来。新时代以来,在能源安全新战略的科学指引下,我国深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增长约3倍,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由2012年的9.7%提高到2022年的17.5%,以年均不到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超过6%的经济增长,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越走越宽阔。

  在内蒙古,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光伏治沙基地——蒙西基地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日前迎来全容量并网,项目年均生产绿电41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燃烧12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19.8万吨。光伏治沙不仅具有能源发电效益,还能推动生态保护和提升经济发展。目前,这一模式在内蒙古、山西、青海、甘肃等荒漠化地区被广泛复制和推广,昔日的茫茫沙海正在成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新的巨大增长点。根据规划,到2030年,我国规划建设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光基地总装机容量将达到4.55亿千瓦。这一体量,超过20座三峡水电站的装机容量总和。

  第19届杭州亚洲运动会是一场令人难忘的绿色体育盛会——开闭幕式首次使用“数字烟花”代替“实物烟花”,全部场馆绿电供应,主火炬燃料创新地使用了零碳甲醇燃料,在亚洲运动会史上首次实现碳中和。绿色亚洲运动会正是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的一份亮眼成绩单。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清洁电力供应体系,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超过50%,历史性超过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一煤独大”已成为历史,美丽中国绿能涌动、风光无限。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最新数据,继今年6月突破13亿千瓦后,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再创新高,截至10月底突破14亿千瓦,达到14.04亿千瓦,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49.9%,其中风电4.04亿千瓦、光伏发电5.36亿千瓦、生物质发电0.44亿千瓦。预计年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将突破14.5亿千瓦,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将突破10亿千瓦。

  新能源快速发展是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样也受益于改革开放。“中国企业将新能源产品出口海外市场,得以迅速完成产业的初期培育。”中金研究院执行总经理陈济称。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能源政策支持体系日臻完善,推动新能源产业从成长起步逐步迈入产业化,为新能源大规模化开发利用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清洁能源产业贸易合作势头正盛,中国光伏组件产量全球占比超过3/4,风电关键零部件产量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0%以上,成为稳定全球清洁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力量。不仅如此,中国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绿色低碳能源投资已经超过传统能源,有力支持了全球能源绿色低碳发展。

  45年风雨兼程,45年挑战接踵。一次次穿过风雨,一次次越过挑战。改革开放创造了能源行业腾飞的奇迹,站在新起点上,能源行业仍将以更大的勇气、更高超的智慧,续写改革新篇章!

  文丨本报记者 卢奇秀 王林 吴莉

(责编:徐婵、赵欣悦)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