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05:22:07 来源: sp20241123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叮嘱广大文物工作者:“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博物馆建设要更完善、更成体系,同时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方寸之间览千年。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近年来,博物馆成为各地最热门的文化场所之一,参观博物馆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丰富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漫步博物馆,如同进入了时光隧道,走进了历史的长河,不经意间会产生一种不易察觉的奇妙共振。回望过去一年,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开馆,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遗址考古取得新突破,南海西北陆坡沉船遗址等水下考古取得新成果……每一件文物都闪烁着历史的光芒,是对古人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见证,我们目之所及、皆是惊叹。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博物馆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增进文明交流互鉴有重要意义。2022年,全国博物馆总数达6565家,排名全球前列,90%以上的博物馆免费开放。一场场沉浸式主题展,利用虚拟现实、全息影像、3D互动等高新技术,打造智能互动体验展;扫描每件展品对应的二维码即可“云”听讲解……各地博物馆使用文物数字化技术,用现代科技带动文物“活起来”,让文物“说话”,激发观众对文物和历史的兴趣,让蕴藏的精神鲜活起来,获得高度的历史自信。透过一件件精美文物,人们更加珍视文脉的赓续绵延,让“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的答案更加清晰。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不少年轻人踊跃打卡红色博物馆。我国红色资源丰富,遍布大江南北。据统计,全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有1600余家。全国登记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达3.6万处、国有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超过100万件(套)。这些红色文物,在战火纷飞中保留下来,作为特殊的历史积淀,向今天的人们述说着不凡的岁月。从党的一大会址到党的各个重要革命根据地,从北大红楼到武汉“二七”革命纪念馆,从段焕竞、李珊夫妇的两张“七大代表证”到河北冉庄地道战纪念馆中当年民兵们自制的一门榆木大炮……年轻人在接受革命精神洗礼的过程中,重温当年的一次次艰难求索,是一种亲历、一种触摸,更是一种交融、一种对话,汲取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博物馆真正成为“行走的课堂”,给孩子们带来了无止尽的探索。当前,我国一些地区中小学在积极探索把课堂“搬”进博物馆,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再只是走马观花地看热闹,而是学会了看“门道”。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知识,提升人文和科学素养,在探寻文化形成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热爱,并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文物常看常新,博物馆要经常参观。搞好博物馆事业,不断加大文化产品供给,注重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时尚创意相互融合,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人民群众得到心灵上的持续滋养,这是博物馆和观众的“双向奔赴”。
(责编:孟哲、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