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研学升温 这些打开方式很“馋”人

发布时间:2024-10-31 17:24:51 来源: sp20241031

   中新网 郑州10月19日电 题:文物考古研学升温 这些打开方式很“馋”人

   中新网 记者 韩章云 李超庆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洗石头;在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赴一场商周晚宴;化身三星堆人,体验养蚕缫丝、神树祈福……当前,国内文物考古研学逐步升温,打开方式也愈发多样,体验、探究、学习,参与者沉浸式走近文物考古,也推动了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

图为研学团队在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体验商周晚宴。(资料图)韩章云摄

  首届文物考古研学大会10月18日至19日在河南郑州举行,在这场会议中,多位文物考古研学专家学者、相关企业代表,分享交流当前文物考古研学的新业态,展望未来发展新方向。

  沉浸式体验,让文物“活”起来

  近年来,随着文博类电视节目热播,考古工作走进公众视野,各地在开发、设计文物考古研学课程时,考古职业体验被广泛应用。

  今年暑期,一批准大学生在郑州商城遗址考古现场跟随考古工作者学习用毛刷、手铲清理地层,探寻商王朝遗留的“秘密”。在这个名为“跟着著名考古学家去‘寻商’”的公益研学营中,河南文物部门引入豪华导师阵容,通过商代服饰研究、甲骨文学习等课题,引导准大学生们多维度、立体化、沉浸式感知殷商文明,该研学营一经推出即引发关注,被行业视为文物游径研学的内容标杆。

  在云南,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发起的“南南考古学院”,精心设计“考古时光机”研学项目,招募12岁以上的初高中生走进考古工地体验真实考古工作,并延伸“考古+”板块内容,已成为国内研学体验课程的样板。

  此外,文物修复师、文创设计师等职业体验,植物捶染、钻木取火、古法制玉等实操项目也被各地融入研学课程,既丰富了研学参与者的体验感,又让文物“活”起来、研学“动”起来。

图为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演奏现代乐曲《孤勇者》。韩章云摄

  “公益+市场”,激活文旅融合发展

  文旅融合发展是大趋势,文物考古研学领域也积极探索“公益+市场”的运营模式,在保障研学平台基本运行的同时,赋能地方经济发展。

  在四川,三星堆遗址所在的三星村将闲置乐园改造成“三星村考古探索基地”,设置田野考古、古蜀工匠课和古蜀村落生活三大课程主题,吸引大量中小学生、亲子家庭前来体验学习。该基地负责人刘庆华介绍,文物考古研学热不仅为三星村创造就业岗位,也带动餐饮、农耕、青铜文化等村集体产业发展,预计2023年将实现营收400万元。

  在河南洛阳,东方博物馆之都研学营地通过研学业态,有效整合隋唐洛阳城遗址周边的世界遗产点、博物馆、植物园等城市文化资源,形成以营地为中心的“15分钟研学圈”,参与者可以身穿汉服与隋唐洛阳城“对话”、可以在博物馆里参与一场“剧本杀”……研学旅行传播了河洛文化、实现文旅融合,也助力“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的文化品牌建设。

  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副司长辛泸江表示,国内研学旅行市场总体规模已超千亿元,依托文物资源开展的文物考古研学成为其中重要内容。

“跟着著名考古学家去‘寻商’”公益研学营走进世界文化遗产殷墟。(资料图)韩章云摄

  做好“教育+”,打造“行走的课堂”

  当前,学生是国内研学旅行的主要参与群体。在郑州市郑东新区实验学校校长吕玉卿看来,文物考古研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

  “文物考古研学让孩子了解文物考古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去探寻中华文化的根脉,感受先人的卓绝智慧,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感到自豪。”吕玉卿认为,孩子们感受考古魅力的同时,也为我国考古事业后继有人奠定基础。

  “从考古研究所到考古遗址公园,从考古遗址类博物馆到各类大中小型博物馆,各地纷纷推出各具特色的研学产品和服务。”辛泸江强调,文物考古研学作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新方法,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是做好“教育+”的文章,不断推动文物活化利用,赋予文物新的生命力和时代内涵,让文物考古研学场所真正成为行走者的课堂。(完)

【编辑:黄钰涵】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