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组数据见证新时代伟大成就

发布时间:2024-12-20 09:32:53 来源: sp20241220

  新华社北京12月11日电 题:十组数据见证新时代伟大成就

  新华社记者

  读懂新时代中国发展之变,数据最有说服力。

  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4亿多中国人民团结奋斗、锐意进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我们通过10组数据,记录经济社会前进步伐,展现新时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成就,揭示中国道路成功的历史必然。

  超过120万亿元: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

  10年来,中国经济总量翻了一番,发展站在新的更高历史起点上:

  2013年至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从59.3万亿元增长到121万亿元,年均增长6%以上,按年平均汇率折算,经济总量达18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从43497元增长到85698元。

  2020年,中国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最近三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达到4.5%,高于世界平均增速2.5个百分点左右,在主要经济体中居于前列。

  10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发挥的“稳定器”和“动力源”作用持续凸显。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2.3%上升到18%以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超过30%。

  今年是中国经济从疫情冲击中恢复的第一年。中国经济成功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实现回升向好,前三季度GDP达91302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2%;全年预计能实现5%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

  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合组织等诸多国际机构密集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首席代表史蒂文·巴奈特指出,中国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大引擎,贡献全球增长量的三分之一。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民经济综合司负责人说,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也不会变,我们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长期稳定发展,并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带来新动力、新机遇。

  超4亿:世界上规模最大中等收入群体

  10年间,中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00元增加到36883元,形成了超4亿人的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

  10年间,中国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平均每年减贫1000多万人,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数量,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减贫目标,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了70%。

  新时代以来,我国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人民生活进入相对殷实富足阶段。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经济增长。随着脱贫攻坚各项政策落地和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推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88∶1降至2.45∶1。

  当前,超4亿人的中等收入群体正引领中国消费市场实现“增量创新”。未来15年,中等收入群体预计超过8亿,将进一步推动超大规模市场不断发展。

  44万亿元:消费“主引擎”动力强劲

  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

  2013年至2022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3.8万亿元增长至44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和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

  中国经济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对冲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着力锻造强大而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近年来,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

  2023年,电影暑期档票房首次突破200亿元,观影人次5.05亿;中秋国庆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数8.26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71.3%;快递年业务量首次突破1200亿件……今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83.2%,其中三季度贡献率升至94.8%,消费“主引擎”作用进一步凸显。

  拥有14亿多人口、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立足国内、扩大内需、畅通循环,这是中国经济在新征程上攻坚克难、阔步向前的底气所在。

  激发民间投资信心,提振汽车、电子产品、家居等大宗消费,提高“一老一小”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实施“县域商业三年行动计划”……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一系列举措助力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

  “中国消费潜力较大,人口规模也较大,正处在消费结构升级的关键阶段,随着经济持续恢复向好,中国总的消费趋势将持续向好。”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说。

  1100万人以上:城镇新增就业连续保持稳定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着千家万户。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切实把就业作为最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近年来更是明确将就业作为保障民生的头等大事,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持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推动就业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

  城镇新增就业规模显著扩大。2012年以来,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连续保持在1100万人以上;截至2022年末,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超1.4亿人。今年1至10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09万人。

  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上持续用力,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为人民生活安康托底。

  目前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保险法定人员全覆盖,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0.6亿人、2.4亿人、3亿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在连续多年上调基础上,2023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再涨3.8%,有力增进了人民福祉。

  42万亿元:外贸规模不断实现新突破

  自2017年起连续6年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民营企业年度进出口规模所占比重首超50%、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年均增长8%……10年间,我国外贸不断实现新突破,2022年进出口总值超42万亿元。今年前10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超34万亿元。

  建设贸易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之一。

  从加快创新驱动、培育贸易竞争新优势,到优化外贸发展环境、不断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再到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发展数字贸易……近年来,瞄准贸易强国目标,一系列政策措施扎实推进,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2020年,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2022年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2万亿元,数字贸易总规模再创历史新高;2022年出口国际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至14.7%,连续14年居全球首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庄芮表示,我国正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纵深推进,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提供了有力支撑。

  20.4万亿元:财政“蛋糕”日益壮大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我国财政实力更加雄厚;适应经济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财政积极履行职能,分好用好财政“蛋糕”,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财政“蛋糕”日益壮大。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全国财政收入从2013年的约12.9万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约20.4万亿元。今年前10个月,全国财政收入达187494亿元,同比增长8.1%。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表示,1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稳步推进、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做大财政“蛋糕”的重要支撑。

  财政支出方面,全国财政支出从2013年的约14万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约26.1万亿元,教育科技、基本民生、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支出有力有为。

  连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针对性;连续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税收收入占我国GDP比重从2018年的17%左右已下降至2022年的13.8%;保持必要财政支出强度,较好保障国家重大战略任务……10年来,财政宏观调控不断完善,财政保障更加精准有效。

  “雄厚的财政实力、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复杂变局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和重要抓手。”何代欣说。

  1.3万亿斤以上: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产增产

  克服黄淮罕见“烂场雨”、华北东北局地严重洪涝等不利因素影响,今年全国粮食再获丰收,总产量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近年来,面对国际粮价剧烈波动、农资价格高企等形势,我国粮食生产稳产增产、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端得牢,为稳预期、稳物价提供了重要支撑。

  我国着力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农业农村部推动南方省份发展多熟制粮食生产,实施大豆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加力扩种大豆油料。大食物观逐步树立,各地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在措施上,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严格耕地用途管控,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在政策上,加快健全机制保障: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加快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严格省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

  粮稳天下安。全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3万亿元:科研经费创新高 创新驱动显成效

  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从2012年的1万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3.09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91%提升到2.55%;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由4.8%提升至6.3%;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首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带来的重大机遇与挑战,我国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创新第一动力作用日益凸显。

  2022年中国创新指数达到155.7,比2021年增长5.9%;自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6.5%。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大幅跃升,我国成为全球创新版图中日益重要的一员。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排名第11位,连续十年稳步提升,位居36个中高收入经济体之首。

  新经济蓬勃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22年,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等“三新”经济增加值为210084亿元,相当于GDP的比重为17.36%,比2015年提高2.6个百分点。以“三新”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不断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已成为带动经济转型升级、增强经济活力的重要力量。

  10年间,我国科技创新实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58亿吨: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10年间,中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平均6.6%的经济增长,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超额完成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下降40%至45%的目标,累计减排二氧化碳58亿吨,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碳市场和清洁发电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积极稳定经济运行的同时,全国上下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节能降耗成效显著。2021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2年累计降低26.4%,年均下降3.3%;在此基础上,2022年,能耗比上年下降0.1%。

  能源低碳转型持续深入。截至2022年底,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10年增长2.8倍、达到12.7亿千瓦,占全部装机的49.5%;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7.8个百分点、达到17.5%。能源安全保障迈上新台阶,煤、油、气、核、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不断完善。

  创新发展走上新赛道,清洁能源产业形成全球领先优势,高效光伏发电、大容量风电、“华龙一号”核电、新型储能等新技术研发应用加快推进,能源发展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污染治理成效继续显现。2022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比上年下降3.3%。地表水环境继续改善。3641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Ⅰ至Ⅲ类)断面比例为87.9%,上升3个百分点。

  生态安全屏障继续巩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性治理,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10年来,全国累计完成造林10.2亿亩,人工林面积稳居世界第一。

  超600万公里:综合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全国综合交通网络的总里程超过600万公里,其中铁路运营里程15.5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535万公里;港口拥有生产性码头泊位2.1万个,民用颁证机场达到254个……

  截至2022年底的数据,我国建成“全球最大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世界级港口群”交通基础设施网络。

  开通国际道路客货运输线路300余条,海运服务覆盖“一带一路”沿线所有沿海国家,国内航空公司经营国际定期航班通航62个国家的153个城市,邮政快递通达全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培育新优势,助力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

  补短板、锻长板,传统基建持续发力;促发展、增后劲,新基建提供强大支撑。

  截至今年10月末,5G基站总数达321.5万个;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应用突破;5G由生产外围向核心控制环节延伸……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光纤网络,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

  前所未有的“四横三纵”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正在形成;全球电压等级最高、装机规模最大、资源配置能力最强的特大型电网已经建成……10年间,在重大交通枢纽工程、水利工程、信息基础设施、国家战略储备等方面,我国取得了诸多世界领先成果,多个领域的基础设施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记者齐中熙、魏玉坤、申铖、陈炜伟、姜琳、潘德鑫、邹多为、叶昊鸣)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