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战地标•陕西】如何破解“人亡政息”的历史周期率?在这个窑洞内,他们找到了答案

发布时间:2024-09-25 00:39:48 来源: sp20240925

  从1935年到1948年,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和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战斗了13年,领导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扭转了中国前途命运。

  走进位于延安市宝塔区杨家岭路的杨家岭革命旧址,能看到古朴典雅的中央大礼堂、毛泽东等领导同志居住过的窑洞,以及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旧址(延安时期名称为“中央统一战线部”)。

延安杨家岭航拍

  近日,“统战新语”实地探访了陕西省延安市杨家岭革命旧址,探寻其背后的统战故事。

  1938年11月至1943年10月,毛泽东在杨家岭居住的就是这个窑洞。左边第一孔是寝室,中间是办公和会客室,右边是工作人员住室。

毛泽东旧居

  走进窑洞,便能看到挂在墙上的一幅老照片。1945年7月1日,国民参政员黄炎培等一行由重庆飞抵延安。这张照片是毛泽东在延安机场欢迎黄炎培等人的场景。

毛泽东、博古等中央领导前往机场迎接国民参议会六位参议员

  1945年7月4日,毛泽东邀请黄炎培在这孔窑洞里进行了有关“历史周期率”的谈话。

  毛泽东问黄炎培感想如何时,黄炎培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他希望共产党能跳出这个周期率。

  毛泽东当时也坦然地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一道困扰了历代政治家千百年的历史难题,毛泽东只用了简明的两个字——“民主”,化解了萦绕在黄炎培心中的疑团,也令他茅塞顿开,这场谈话便是著名的“窑洞对”。

毛泽东与黄炎培进行了有关“历史周期率”的谈话

  毛泽东在杨家岭居住期间,抗日战争正处在最艰难困苦阶段,为指导中国革命不断取得胜利,毛泽东从事了巨大的理论工作。

毛泽东在这张书桌上撰写了大量文章

  从毛泽东旧居出来,向山坡上走去,便来到了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旧址。目前现存8孔窑洞,通过复原陈列展现了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当时的工作场景。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旧址

  在窑洞中,通过140余张照片,生动展示了“瓦窑堡会议”、“西安事变”等一系列历史事件。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旧址内的展览

  从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旧址向山坡下走去,便来到了中央大礼堂,它是为召开党的七大专门修建的。礼堂建筑筹建于1940年,1942年建成。礼堂主体建筑为砖石结构,长35米,宽30米,高11米,可容纳千余人,是当年延安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中央大礼堂航拍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中央大礼堂召开。会上,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指出:我们主张在彻底地打败日本侵略者之后,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我们把这样的国家制度称之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

周恩来在七大会上作《论统一战线》的报告

  周恩来在七大会上作《论统一战线》的报告,系统而深刻地总结了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也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创造性地提出了“三大法宝”的论断,进行了“三三制”政权建设,找出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一个答案,为党领导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航拍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

  本次参观,我们看到了杨家岭革命旧址的全貌,了解了“窑洞对”的背景和内容,参观了中央统战部旧址的珍贵文献和陈列。希望大家能多来延安看看,近距离感受那一段历史,追忆革命先辈们的峥嵘岁月。

  来源:统战新语微信公众号

【编辑:梁异】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