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健康中国 保障人民健康(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

发布时间:2024-12-02 17:48:20 来源: sp20241202

  健康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一人健康是立身之本,人民健康是立国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显著成就。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5岁提高到2023年的78.6岁,人民健康水平大幅提升,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从一只消失的“小虫”看疾病防控力度

  在董家鸿的心中,有一只“小虫”始终挥之不去。他说:“实现肝包虫病清零,是我最大的心愿。”

  9月初,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再次来到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此次,他依然是为那只“小虫”而来。自2015年起,他带领团队30余次深入青海、西藏等高海拔地区义诊,累计筛查1.8万余人次,开展复杂包虫病手术500余台次。

  包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健康。2018年,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等省份启动涉藏州县包虫病联防联控工作。“十三五”终期评估显示,我国包虫病流行基本得到控制,全国95%以上的包虫病流行县人群患病率控制在1%以下。

  江西省曾是我国血吸虫病流行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如今,全省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目标。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已进入极低流行水平。

  公共卫生是全民健康的基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消除了一只又一只“小虫”带来的危害,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断健全,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有效增强。

  2020年全国消除疟疾目标如期实现,2021年通过世界卫生组织消除疟疾认证。继消灭天花和消除丝虫病、脊髓灰质炎、新生儿破伤风、致盲性沙眼之后,我国又消除了疟疾这一肆虐千年的传染病,在中国公共卫生史和全球消除疟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实施国家免疫规划。多年来,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持续维持在90%以上。麻疹、乙脑、流脑等疫苗可预防的多种传染病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一大批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消除或有效控制。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感染率控制在1%以下。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平均报告时间缩短到4小时以内。在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部署应用国家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推动实现医防信息互通。建立先进的病原检测方法体系,可以在24小时内确认300余种已知病原体,60小时内有效识别新发病原体。布局哨点医院、病毒变异、城市污水等10个传染病监测系统,开展15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综合监测,有力支撑传染病疫情预测预警。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实施健康中国行动,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较高的健康绩效。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卫生县1052个,国家卫生乡镇达2637个。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18年的17%提高到2023年的29.7%。2013年和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分别向中国政府颁发“健康(卫生)城市特别奖”和“社会健康治理杰出典范奖”。

  从一台“手术机器人”看医疗技术高度

  手术室里,医生轻轻摁下开关键,机器人复位操作启动。仅仅几分钟,一例复杂的骨盆复位手术就完成了。几天后,患者就可以下床走路了。

  在创伤骨科领域,骨盆骨折闭合复位被公认为是世界最难的手术之一。“像这名患者这样严重的骨盆损伤,如果没有手术机器人,采用人工复位至少需要四五个小时,最终还有可能失败。”北京积水潭医院副院长吴新宝说。

  吴新宝所说的“手术机器人”,就是全球首个“骨盆骨折复位手术导航定位系统”。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团队自主研发的这一产品,通过先进的算法,3分钟即可快速规划复位路径,达成亚毫米级精准闭合复位,让骨盆复位严丝合缝,满足了骨科微创化、智能化、标准化治疗需求。

  “如果将四肢骨折比喻为‘筷子’断了,那么骨盆骨折则相当于‘碗’碎了。盆腔中有大量的神经、血管和脏器,切开手术极易带来其他损伤,闭合手术只有少数专家才能完成。”吴新宝说,目前该系统已在100多例手术中应用。

  从传统手术到微创手术,从断肢再植到脑机接口,从子宫内胎儿手术到百岁老人手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医疗技术不断迈上新高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医学奇迹。目前,我国产生了一批达到或引领国际先进水平的优势医疗技术,推动了重大疾病诊疗能力的提升。

  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设置13个类别的国家医学中心,开展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推进建设114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90%的城乡家庭15分钟内就能到达最近医疗点。

  卫生资源总量持续稳步增长,资源利用和服务效率同步提升。医疗卫生机构和床位数量显著攀升。全国卫生人员总数从1949年的54.1万人增加到2023年的1523.7万人。

  “互联网+医疗健康”加快发展。全国互联网医院达到3340所,每年提供的互联网诊疗服务量超过1亿诊疗人次。远程医疗协作网覆盖所有市和县。

  从一串51个家庭的钥匙看健康管理温度

  在国家博物馆,一串普通的钥匙静静地躺在展柜一隅。它由51把钥匙组成,每把钥匙都有一个温暖的故事。

  1999年秋天,上海市静安区彭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团队长、家庭医生严正从患者手中接过第一把钥匙。当时,居民郁先生的妻子突发脑梗,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严正为她量身定制了康复训练方案,每周上门进行推拿、针灸治疗。当时,郁先生也被查出肺癌,经常要去医院化疗,无法照顾妻子。于是,郁先生郑重地把家门钥匙交给严正。

  一把、两把、三把……从医近30年来,严正收到的钥匙越来越多。无论白天黑夜,只要有人呼叫,他都如约而至,成为居民的“健康管家”。一串钥匙,开启了居民的“健康之门”。

  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从全科医生到家庭医生……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代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成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见证了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

  不久前,“全生命周期六病共管中心”在福建省三明市第一医院生态新城院区揭牌成立。所谓“六病共管”,就是对肿瘤、代谢、心脑血管、呼吸、生殖医学、老年医学六大系统疾病进行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近年来,三明市完善健康管理中心和疾病管理中心,建立疾病管理师和健康管理师队伍,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我国坚持以基层为重点,推进分级诊疗,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目前,2171个县(市、区)开展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92%的县级医院达到二级及以上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消除了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空白点”。

  大力培养全科医生,发展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全科医生由2015年的每万人口1.38人增加到2023年的每万人口3.99人。建立家庭医生制度,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持续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024年人均财政补助标准达到94元,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服务纳入服务内容。

  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表示:“我们要锚定2035年建成健康中国的目标,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持续提升人民健康水平,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健康根基。”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30日 11 版)

(责编:卫嘉、白宇)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