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应对挑战 确保粮食稳定安全

发布时间:2024-09-09 19:57:11 来源: sp20240909

原标题:有效应对挑战 确保粮食稳定安全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确保2024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必须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2023年,我国粮食生产总产量达到13908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但是,全球粮食安全形势复杂严峻,我国粮食生产既面临气候变化、国际冲突等外部风险,也存在生态压力大、农村空心化等内部挑战。若无法有效应对粮食供给中出现的风险挑战,势必会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准确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不断夯实粮食生产根基。

第一,重天时,全面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当前,受极端气候频繁发生的影响,全球粮食生产与农业生态系统都面临着严峻考验。去年,我国就发生了黄淮罕见“烂场雨”、华北东北局地严重洪涝、西北局部干旱等气候灾害,对粮食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虽然近年来,我国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著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短板,不少地区的农业生产甚至还有“靠天吃饭”的现象。因此,应当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农业应对自然灾害的韧性和适应性,不断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的科技投入,比如培育适应能力更强的作物品种,大力推进防灾设施建设,强化气候变化监测预测预警等。同时,要加强应急救灾体系建设,根据不同的区域、作物、灾种和环节,为灾后生产恢复提供精确有效、科学可靠的应对措施。只有真正让粮食生产从“看天吃饭”转为“知天而作”,才能有效应对各类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不确定因素。

第二,谋地利,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当前,我国耕地资源同时面临数量下降和质量下滑的危机。一方面,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农村普遍存在耕地抛荒的现象。《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研究报告2021》显示,中国农作物收益普遍较低。在不考虑作物补贴以及自家劳动力和土地机会成本情况下,小麦、水稻、玉米、大豆亩均收益分别为517.8元、742.9元、437.0元、105.9元。按照土地流转市场价格计算,将自家土地成本考虑在内,上述农作物的亩均收益分别为51.6元、438.8元、69.6元、-71.6元。农民的“钱袋子”鼓不起来,国家的“米袋子”也无法保证丰盈。另一方面,我国耕地质量长期“低位徘徊”,耕地基础地力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仅为50%至60%,且耕地污染和土壤退化问题还在不断加剧。从长远来看,我们一方面要实行“政策保本稳收入、经营增效提收益、利益补偿增动力”的组合拳,通过保障种粮户利益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的趋势;另一方面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不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

第三,得人和,聚力汇智实现人才赋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在人。人是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更是保障粮食安全的目标和依靠。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农村面临务农人员不足的重大挑战,“谁来种地”亟需寻找破解方案。同时,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也需要不断加强农业人才培养,锻造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夯实粮食安全的人才支撑。为此,要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集约经营、规模经营水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通过不断出现的“富农”举措,吸引更多的新型农业经营人才加入“三农”队伍,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展才华,推动“新农人”成为“兴农人”。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回顾历史,从中国古代先哲的重农思想,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三农”工作的百年实践经验,都证明了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中的不确定风险,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

(作者为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责编:杨曦、杨迪)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