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菌农变“菌导” 野生菌特色产业有“蘑”力

发布时间:2024-12-26 04:52:26 来源: sp20241226

   中新社 玉溪10月7日电 题:云南菌农变“菌导” 野生菌特色产业有“蘑”力

   中新社 记者 韩帅南

  “大家在采摘野生菌时不要破坏它的生长环境,握住菌柄轻轻一摇就能摘出来。”近日,在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的一片山林中,采菌向导普艳兰正带领一批来自河北省的游客开启采摘野生菌之旅。

8月25日,采菌向导普艳兰(右一)带着游客在云南省易门县一处山林中寻觅野生菌。 中新社 记者 刘冉阳 摄

  得益于气候、地理等资源优势,地处中国西南的云南拥有900余种野生食用菌,约占全国种类的90%、全球种类的36%,是名副其实的“野生菌王国”。过去十多年中,普艳兰的身份从菌农变成“菌导”,同时也见证着云南野生菌逐步从深山走向市场,成长为年产值数百亿元(人民币,下同)的大产业。

  33岁的普艳兰在“菌乡”易门长大,从小练就了识菌、采菌的生活技能。“小时候我们采来的菌子只是供家里人吃。”普艳兰说,后来随着云南野生菌的名气越来越大,逐渐有商贩来到易门收购野生菌。

  “鸡枞鲜甜,煮汤、清炒都可,干巴菌鲜香,用来炒饭最佳。”凭借一手烹饪野生菌的绝技,普艳兰经营的农家乐吸引不少回头客,野生菌成为她致富增收的重要手段。

10月5日,云南省普洱市一家餐厅的服务人员正在清洗野生菌。欧阳莉 摄

  但随着市场对野生菌需求的急剧增长,云南的野生菌价格持续攀升,这一趋势导致各地菌农纷纷涌入山中竞相采菌。不合理、不科学的过度采挖情况频现,对野生菌资源造成严重破坏。

  普艳兰回忆,大概在十年前,村民一窝蜂地进山采菌,那段时间她明显感觉到菌子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下降。

  针对这一情况,云南易门、南华等地陆续推出“包山养菌”等保育促繁政策,并通过制定乡规民约等举措引导村民有序采摘,有效缓和了野生菌产业发展需求与菌农利益之间的矛盾,助推云南野生菌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7月,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发布《野生菌保护利用管理办法》,成为中国首个野生菌保护管理规范性文件。

  2020年起,普艳兰承包了家附近370余亩山林,对林中野生菌的采收时间和方法进行统一管理,确保菌子在最佳时令出菌和高效繁殖,促进了野生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保护好环境才能增加收入,这已经成为菌农的共识。”普艳兰说,随着野生菌产量的提高,前来易门收购菌子的企业和商贩越来越多,还有部分菌农通过直播销售菌子,甚至卖到了国外。

8月8日,云南省南华县两位主播通过直播介绍云南野生菌产品。 中新社 记者 刘冉阳 摄

  如今,野生菌凭借其天然纯净、营养丰富的特性以及独特鲜美的风味,在国内外餐饮市场上大放异彩,成为云南产业发展的增长点之一。

  最近几年,普艳兰发现,各地游客不再满足于仅在餐桌上品尝野生菌的美味,更希望能够亲身体验采菌的乐趣。于是带着游客进山采菌成为她新的增收渠道。

  不仅是普艳兰,云南各地结合各自野生菌的特点推出旅游产品。今年,昆明启动“避暑食菌季”活动,推出多条避暑、采菌路线。大理的旅游企业将徒步、科普与采摘野生菌结合,推出不同的“捡菌子”线路产品。南华、易门、香格里拉等野生菌主产区,也通过“野生菌+节庆”带动餐饮、旅游、购物发展,形成新的消费热潮。

  今年6月起,越来越多想要捡菌的外地游客找到普艳兰,她愈发忙碌。“我们采菌之前拍拍它的菌盖,让它的孢子散落,这样菌子明年才能继续长出来。”带领游客采菌时,普艳兰也向他们传递着生态文明理念。(完)

【编辑:田博群】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